《傷寒大白》~ 卷三 (6)
卷三 (6)
1. 發黃
《內經》發黃,分上中下三條。有謂目黃曰黃疸;有謂黃疸暴病久逆之所生者,及少陰厥陰司天之政溽暑皆發黃疸,悉是上焦濕熱也,宜用一清飲等宣發;有謂食已如飢曰胃疸,與脾風發痹、腹中熱出黃者,有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者,《靈樞》謂脾所生病,皆中焦濕熱也,梔連茵陳湯治者;有謂溺黃赤安臥者,必黃疸,及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靈樞》謂腎生病,皆下焦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者。仲景依此諸條,發明黃疸於《金匱》門,復發明發黃於《傷寒論》。
白話文:
《內經》記載的黃疸,分為上、中、下三類。有的人說眼睛發黃叫黃疸;有的人說黃疸是暴病久逆導致的,還有少陰厥陰(指人體經脈的病理變化)在夏季暑濕環境下也會發黃疸,這些都是上焦濕熱造成的,宜用一清飲等藥方宣發治療;還有的人說吃東西後仍然感到飢餓叫胃疸,與脾風發作導致麻痺、腹中熱氣外發導致黃疸,還有脾脈搏動堅硬而長,面色發黃,都是中焦濕熱造成的,用梔連茵陳湯治療;還有的人說小便發黃發紅,安臥不起,一定是黃疸,還有腎脈搏動堅硬而長,面色發黃,都是下焦濕熱造成的,用梔子柏皮湯治療。仲景根據這些分類,在《金匱要略》中闡述了黃疸,又在《傷寒論》中闡述了發黃(黃疸)。
或以表邪未解,下之太早,熱邪內陷而發黃;或以血蓄下焦,小腹硬滿,其人如狂而發黃;或以火劫汗,兩陽相薰而發黃;或渴飲水漿,濕熱浸淫而發黃。另有發汗,已熱氣已泄,反發黃者,非瘀熱發黃,當於寒濕中求之。然則《金匱》疸黃與傷寒熱病發黃,又有分別。夫發黃之症,通用茵陳湯,如小便不利,煩躁而渴,五苓散合茵陳二苓湯。
白話文:
- 如果邪氣未完全祛除,過早使用瀉法,會導致熱邪內陷,引發黃疸。
- 如果血瘀在下焦,小腹堅硬滿脹,患者會出現狂躁等症狀,繼而引發黃疸。
- 如果火氣過盛,兩陽互相薰灼,也會引發黃疸。
- 如果口渴多飲水,濕熱浸淫體內,也會導致黃疸。
- 如果已經發汗,熱氣已經消散,反而出現黃疸,就不是瘀熱引起的黃疸,應從寒濕方面考慮。
《金匱要略》中的黃疸和傷寒熱病引起的黃疸有所不同。對於黃疸的治療,一般使用茵陳湯。如果小便不利、煩躁口渴,可以結合茵陳二苓湯和五苓散。
發黃煩躁,嘔而不渴,茵陳平胃散。熱重凝結有下症者,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酒積積熱喘嘔而渴者,濟生葛根湯。若傷寒發黃,身熱無汗,表症不解,脈浮而緊,冬月仲景用麻黃,今家秘用羌活防風湯。若表解裡熱者,寶鑑黃連散。以上皆濕熱發黃也。另有身不發熱,冷汗自出,脈沉而遲,乃太陰經陰黃也。
白話文:
發黃煩躁,嘔而不渴 用茵陳平胃散治療。
熱重凝結有下症者 用梔子大黃湯或大黃硝石湯治療。
酒積積熱喘嘔而渴者 用濟生葛根湯治療。
若傷寒發黃,身熱無汗,表症不解,脈浮而緊 冬季可用麻黃治療,而現在多用羌活防風湯。
若表解裡熱者 用寶鑑黃連散。
以上都是濕熱發黃 此外,還有另一種情況:身不發熱,冷汗自出,脈沉而遲,這屬於太陰經陰黃。
內間有身痛亦發熱者,然脈必沉遲,色必熏黃而晦,口必干,不飲水,與陽明濕熱發黃,脈數消水,色如橘黃大相異。傷寒病,遇寒水濕土司天,往往變成陰黃。治陰黃之症,小便利者,朮附湯。小便不利者,五苓散。遍身手足逆冷,冷汗自汗,茵陳湯加姜附。脈弱氣虛者,理中湯重加茵陳。
白話文:
內在因素導致的身體疼痛並發熱,通常脈搏會沉穩而緩慢,膚色會晦暗發黃,口乾舌燥,不願喝水。與陽明經濕熱導致的發黃不同(陽明經濕熱發黃時,脈搏數快,會消水,膚色如橘子皮一樣鮮黃)。
當傷寒遇到寒水濕土的天氣,很容易轉變成陰黃。
治療陰黃的症狀:小便通暢者,服用朮附湯;小便不通暢者,服用五苓散。
全身手腳冰冷,冷汗淋漓者,服用茵陳湯加姜附。
脈搏虛弱,氣血不足者,服用理中湯,並增加茵陳的用量。
以上皆陰黃也。至淤熱發黃與淤血發黃,又宜細辨。如頭汗出,遍身無汗,腹微滿,小便不利,渴欲飲水,為淤熱發黃。若小腹硬滿,小便不利,大便或結或黑,如狂喜忘,渴不飲水,為淤血發黃,此症之分別也。淤熱發黃,脈必數大沉實;淤血發黃,脈見沉細芤結,此脈之分別也。
白話文:
以上討論的皆是陰黃。至於淤熱引起的黃疸與淤血引起的黃疸,更需要仔細辨別。
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沒有出汗,腹部稍微脹滿,小便不順,口渴想喝水,這屬於淤熱發黃。
如果小腹堅硬脹滿,小便不順,大便有時便祕或呈黑色,像發狂一樣喜悅忘性,不覺得口渴想喝水,這屬於淤血發黃。這就是這兩種症狀的區別。
淤熱發黃的人,脈象一定快速、有力、沉而有力;淤血發黃的人,脈象為沉細、脈結不舒,這就是脈象的區別。
白虎症,煩渴飲水,不發黃者,遍身多汗,濕熱發泄。若但頭汗,身上汗少,邪熱不得外泄,故發黃。余按發黃症,惟陽明太陰脾胃二經者多。以黃色屬土,土中濕熱,則發黃色。至陰黃,乃內傷寒濕症也。
白話文:
白虎症的人,口渴想喝水,卻沒有發黃的現象,全身多汗,濕氣和熱氣都排泄出來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出汗較少,說明邪氣和熱氣沒有外泄,所以才會發黃。我認為發黃症多見於陽明經和太陰脾胃經這兩條經絡。因為黃色屬土,而土中濕熱,就會發黃。至於面部發黃,則是內部受寒濕所致。
太陽病,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表未解也。醫反下之,陽氣內陷,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白話文:
患有太陽病,脈象浮動、頻率較快,出現頭痛、發熱、輕微出盜汗的症狀,卻又怕冷,表明表邪未解。如果醫生錯誤地進行瀉下治療,會導致陽氣內陷,如果沒有出現胸悶氣急的症狀,只會出現頭部出汗、小便不利,身體一定會發黃。
脈浮動數之表症,反下之,熱邪內陷,應變結胸。若不結胸,但頭有汗,小便不利,瘀熱無從出路,身必黃。詳註頭汗、結胸。
白話文:
當脈象浮動而數快時,表示外感表症,如果相反地出現下利症狀,說明熱邪已經內陷,可能引起結胸。如果沒有結胸,但頭部出汗,小便不利,說明瘀熱無法排出,身體將會出現黃疸。其中,特別注意頭汗和結胸的症狀。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也,抵當湯。
太陽病身黃,脈當數大。今沉結,小腹硬實,如狂,小便自利,此非熱結膀胱,的是蓄血發黃。
白話文:
太陽病,身體發黃,脈搏沈而結,小腹硬,小便暢通,患者表現出如狂的症狀,這是血瘀的現象,應該使用抵當湯治療。
太陽病導致身體發黃,脈象本應數大。現在卻見脈搏沈結,小腹硬實,患者表現得像瘋狂一樣,小便卻能自行排出,這並不是熱邪結於膀胱,而是血液瘀積引發的黃疸。
太陽中風,以火劫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兩陽相薰灼,其身發黃。陽盛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但頭汗出。
白話文:
當受到陽氣過度侵襲時,會發出汗液,這股邪風受到火熱的影響,使血氣散溢。陽氣旺盛者容易流鼻血,陰氣虛弱者小便困難,陰陽兩虛者身體乾枯,只有頭部會出汗。
中風乃陽邪,以火劫汗,兩陽相薰灼而身發黃。火傷上,陽分熱盛,故欲衄;火傷下,陰分受熱,故小便難。氣血兩傷,則津液竭,血燥而身體枯燥。詳註頭汗。
白話文:
中風是由陽氣的邪氣引起的,會導致出汗,使體內的兩股陽氣相互灼燒,從而使身體發黃。火氣灼傷上焦,陽氣部分過於炎熱,因此會流鼻血;火氣灼傷下焦,陰氣部分受到熱力影響,因此小便困難。氣血兩方面都受傷,那麼津液就會枯竭,血液也會乾燥,導致身體乾枯。這裡特別說明瞭頭部出汗的情況。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脈陰陽俱浮,自汗身重,多眠睡,鼻必鼾,語言難出,若被火者,微發黃色。
風溫,即春令發熱,不惡寒而渴之溫病,復以火劫汗,必發黃。
白話文:
如果出汗後身體仍然感到熱燙,這叫做風溫。脈象無論寸關尺都呈現浮象,患者會自汗,身體沈重,愛睡覺,打呼,說話困難。如果被火烤過,皮膚會微微發黃。
風溫就是在春季出現的發熱疾病,患者不會畏寒反而會口渴,這種溫病如果再用火來強迫出汗,一定會出現黃疸。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陽明發熱,本汗出。今頭上出,余處無汗,則熱邪不得外解,且渴飲水漿,小便不利,則濕熱不得下泄而身黃。
白話文:
陽明病,出現發熱出汗的情況,這是熱氣太盛,不會導致黃疸。但是如果只有頭部出汗,小便不暢,口渴想喝水,說明瘀熱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可以使用茵陳蒿湯治療。
傷寒到了七八天,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的顏色,小便不暢,腹部略微脹滿,可以使用茵陳蒿湯治療。陽明熱病本來會出汗。現在只有頭上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說明熱邪不能外散,加上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說明濕熱不能向下排出,所以身體會發黃。
又云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亦是濕熱發黃,故二條同欲茵陳湯。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身必發黃。
白話文:
又說得了傷寒七八天後,皮膚變黃像橘子的顏色,小便不暢,腹部稍微脹滿,這也是因為濕熱引起的黃疸,所以這兩種情況都適合用茵陳湯來治療。
陽明病患者如果沒有出汗,小便不通暢,心中感到煩躁不安,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
陽明之熱,外不得汗解,內不得小便泄,故懊憹身黃。雖不立方,然梔子豆豉加茵陳症也。
白話文:
陽明熱症,無法從外部出汗解除,也無法從內部通過小便或大便排出,因此會導致心煩、身體發黃。雖然不需要特別開方,但可以加用梔子、豆豉和茵陳治療。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瘥。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屎,腹滿加噦者,不治。
白話文:
患有陽明經中風,脈搏弦細而浮大,呼吸急促、腹部脹滿,兩肋及心臟疼痛,鼻孔乾澀不出汗。嗜睡,全身及臉部呈現黃色,小便困難,時而感到發熱,噁心想吐,耳前後腫脹,針灸後可緩解。病情超過十天後,脈搏仍持續浮著,可以服用小柴胡湯;脈搏僅僅浮著,沒有其他症狀的,可以服用麻黃湯;如果沒有排便,腹部脹滿且噁心想吐的,無法治癒。
此條詳註呃逆。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合面皆赤色,此表症不可攻。若誤攻之,則表汗不出,必見黃色,淤熱內結,而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臉色呈現紅色,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病人出現發熱且臉色發黃,這表示小便不通暢。
陽明病,如果整個臉部都呈現紅色,這是屬於表證,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了攻下的方法,會導致病人無法正常出汗,並且臉色一定會轉為黃色,這是因為熱邪郁結在體內,同時小便也會不通暢。
陽明病,如果使用了火療法,額頭上會有微微出汗的情況,並且小便不通暢,這種情況下病人一定會出現黃疸。
陽明病,畏火,今反以火熏灼,上攻頭額,止得額上微汗,則熱邪外不得汗泄,下不得便出,而必發黃。此條不立方,然豬苓茵陳湯症也。
白話文:
陽明經熱病,患者怕火,現在卻用艾灸燻灼來治療,熱氣會上攻頭部額頭,額頭只會微微出汗,熱邪無法透過汗液排出體外,大便也不通暢,必定會出現黃疸。這個條文沒有列出方劑,但症狀與豬苓茵陳湯所治的類似。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不可下,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汗不得出發黃,今發汗已,身目反黃,此非淤熱,乃陰黃病,當於寒濕門求治。
一清飲
白話文:
傷寒病發汗後,身體和眼睛變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寒濕在體內沒有消除的緣故。不能使用瀉下法,應從寒濕的角度來治療。
傷寒病時汗不出而發黃,現在雖然已經發汗,但是身體和眼睛反而變黃,這不是因為瘀熱,而是屬於陰黃病,應該從寒濕的角度來尋求治療。
一清飲
柴胡,赤茯苓,桑白皮,黃芩,川芎,甘草
白話文:
柴胡:祛散肝鬱,疏通氣滯 赤茯苓:利水消腫,健脾益氣 桑白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黃芩:清熱燥濕,抗菌消炎 川芎:活血化瘀,止痛散寒 甘草:調和藥性,補脾益氣
治發黃症,一惟清濕熱,故以柴胡、川芎清表邪;桑白皮、黃芩清肺氣;赤茯苓清小便。
白話文:
治療發黃症,最重要的是清除濕熱,所以要用柴胡和川芎來清表邪;桑白皮和黃芩來清肺氣;赤茯苓來清小便。
梔連茵陳湯
梔子,川連,茵陳
一清飲,雙解表裡濕熱者。此方清在裡濕熱者,故曰濕熱內結,分利甚捷。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甘草
白話文:
梔連茵陳湯
梔子、黃連、茵陳
這是一種清熱除濕的飲料,用來同時解除身體內部和外部的濕熱。這個方子是專門清除體內濕熱的,所以稱為濕熱內結,對於促進濕熱排出非常有效。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甘草
濕熱在表,用一清飲;濕熱在裡,用梔連茵陳湯;濕熱在下焦,故以山梔、黃柏佐甘草,緩肝急而專施泄。
茵陳湯
茵陳,梔子,大黃
白話文:
如果濕熱在身體表面,使用一清飲治療;如果濕熱在身體內部,使用梔連茵陳湯治療;如果濕熱在下半身,就用山梔子和黃柏加入甘草,緩和肝臟的躁動,專門進行瀉下治療。
濕熱症,宜利小便。仲景妙在大黃與茵陳同用,則大黃不出大便,隨茵陳、山梔逕從膀胱而出。故曰當驗其黃從小便而出,色如皂莢汁是也。
五苓散
白話文:
濕熱症,要幫助利尿。張仲景的高明之處在於同時使用大黃和茵陳,這樣大黃就不會排出於大便,而是和茵陳、山梔一同從膀胱排出體外。因此,要觀察大黃是否從小便排出,且顏色呈皁莢汁色。
豬苓,白茯苓,白朮,澤瀉,桂枝,茵陳
白話文:
- **豬苓:**具有利濕消腫的功效
- **白茯苓:**白色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的功效
- **澤瀉:**具有利尿消腫、清熱利濕的功效
- **桂枝:**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脈的功效
- **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
五苓散,止利水濕,今加茵陳,並利濕熱矣。
茵陳二苓湯
茵陳,梔子,大黃,茯苓,豬苓
白話文:
五苓散可以止瀉利濕,現在加上茵陳,就可以同時利濕熱了。
茵陳,梔子,大黃,茯苓,豬苓。
茵陳山梔大黃湯,仲景使黃從小便而出。後人善體仲景,故用二苓,專走小便。
茵陳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茵陳一味。
白話文:
茵陳山梔大黃湯,仲景用來讓黃疸透過小便排出體外。後人善於體會仲景的用意,所以加入兩種茯苓,專門促進小便排出。
食滯發黃,名谷疸,故以平胃散散濕熱,加茵陳則清熱散黃。若食重不消,加白豆蔻、萊菔子、神麯、枳實。
梔子大黃湯
梔子,豆豉,枳實,大黃,茵陳
白話文:
食物停滯導致黃疸,稱為谷疸。因此使用平胃散來祛濕熱,再加入茵陳清熱利濕。如果食物堆積不消化,再加入白豆蔻、萊菔子、神曲、枳實。
仲景治懊憹,用梔子豆豉湯;治心下熱痛,用大黃、枳實。今以懊憹又兼心下熱痛,故以四味合治。今家秘加入茵陳者,以其散濕熱,能治黃耳。
白話文:
仲景治療懊惱鬱悶,使用梔子豆豉湯;治療心下灼痛,使用大黃、枳實。現在情況是懊惱鬱悶又合併心下灼痛,所以使用這四種藥物一起治療。現在家傳祕方加入茵陳,因為茵陳能祛除濕熱,可以治療黃耳。
濟生葛根湯
葛根,梔子,豆豉,枳實,甘草
白話文:
葛根湯的成分包括:葛根、梔子、豆豉、枳實、甘草。
酒濕之熱,積於腸胃,必發黃發熱,此方以梔子豆豉湯,加枳實、乾葛,則宣發陽明濕熱,從表而散。
羌活防風湯
白話文:
因飲酒過度導致濕熱積聚在腸胃,就會出現發黃發熱的症狀。這個方子使用梔子豆豉湯,再加入枳實和乾葛,可以宣發陽明經的濕熱,從皮膚表層排出。
羌活,防風,白芷,蒼朮,川芎,甘草
白話文:
羌活:行氣活血,止痛 防風:驅風解表,止咳化痰 白芷:祛風通絡,解表止痛 蒼朮:健脾祛濕,安胎止帶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鎮靜 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藥性
風濕傷太陽,發熱發黃,脈浮無汗,仲景用麻黃湯。後人恐南方辛熱,故以此方代之。
寶鑑黃連散
黃連,黃芩,大黃,甘草
濕熱在表發黃,用前方散;表濕熱在裡發黃,又當用此方。加生甘草瀉心火,制苦寒。
金匱大黃硝石湯
大黃,黃柏,硝石,梔子
白話文:
風濕影響太陽經,出現發熱和黃疸,脈象浮而無汗,張仲景使用麻黃湯治療。後人擔心南方氣候辛熱,所以改用這個方劑代替。
黃連散
藥材包括黃連、黃芩、大黃和甘草。
如果濕熱在表面導致黃疸,可以使用前面的方劑;但如果濕熱在內部引起黃疸,則應該使用這個方劑。添加生甘草來清心火,並調和苦寒的性質。
大黃硝石湯
藥材包括大黃、黃柏、硝石和梔子。
同一清熱治黃,前方梔子大黃湯加豆豉、枳實,治懊憹熱結在上者;此方加黃柏、硝石,治熱結在下者。蓋大黃得硝石則直走大腸。茵陳大黃湯內無枳實,如調胃承氣。梔子大黃湯加枳實,如小承氣。大黃硝石湯,如大承氣湯。立此三法,無太過不及。
朮附湯
熟附子,白朮
陰症發黃,皆是太陰寒濕,此方補土中之火。
白話文:
兩種清熱利尿的方劑,前面介紹的梔子大黃湯中加入豆豉、枳實,用於治療上焦氣鬱熱滯;而這個方劑中加入黃柏、硝石,用於治療下焦熱積。因為大黃配上硝石後會直接通向大腸。茵陳大黃湯中不含有枳實,類似於調胃承氣湯。梔子大黃湯中加入枳實,類似於小承氣湯。大黃硝石湯,類似於大承氣湯。確立這三種方法,不會出現過度或不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