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一 (18)
卷一 (18)
1. 頭痛
此治痰飲凝結中脘,上衝頭額,時常作痛之方。兼風者,加防風、荊芥;兼火者,加梔、連;兼寒者、加細辛、川芎;發熱惡寒,加羌活;頭額作痛,痛連於目,加乾葛、白芷、升麻;往來寒熱,痛連頭角,下連耳之前後,加柴胡、川芎。
平胃二陳湯,即二陳湯和平胃散。
時常頭痛,俗名頭風痛。本於內伏痰積,外冒風寒,是以頭痛之症。若兼噁心飽悶者,必痰積作患。余嘗以此方合保和散,重加豆蔻、石菖蒲、萊菔子,除去在胃之病根,則痛不發。
導痰湯,見似瘧。
頭痛症,兼嘔吐噁心者,則以此方治痰飲。若外冒寒者,加羌活、細辛、蔓荊子、川芎、藁本;冒風者,加防風、荊芥;冒暑熱者,加黃連、滑石;冒風濕者,加防風、蒼朮、白芷、石菖蒲。
控涎丹
甘遂,大戟,白芥子
痰飲伏於脅下作痛,名懸飲支飲,用十棗湯。痰伏胃家,上攻頭額作痛,則用控涎丹。同用甘遂、大戟,彼以芫花易白芥子,此以白芥子易芫花。同一痰飲病,一痛於脅,一痛於頭,故有上散下行之不同。
二陳梔連膽星湯,即二陳湯加梔、連、膽星。
上條皆是痰飲,此乃痰火上衝。若外有感冒,加散表之藥,先去外邪。
四物知柏湯,即四物湯加知母、黃柏。
此方本治內傷陰火,內沖頭痛。立此互考,相得益彰。
十棗湯,見脅痛。
竹葉石膏湯,見口渴。
調胃承氣湯,見大便結。
外感頭痛,禁用下行。今以陽明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故以此方微下之。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痰飲凝結在中脘(胃部),向上衝擊頭部和額頭,導致時常頭痛的方劑。
如果同時有風邪,加入防風、荊芥;有火氣,加入梔子、黃連;有寒邪,加入細辛、川芎;發燒怕冷,加入羌活;頭額疼痛,痛到眼睛,加入葛根、白芷、升麻;忽冷忽熱,疼痛連到頭的兩側,向下連到耳朵前後,加入柴胡、川芎。
平胃二陳湯,就是二陳湯和平胃散的合方。
經常性的頭痛,俗稱「頭風痛」,病因是體內潛伏的痰積,加上外感風寒。如果有噁心、胸悶,一定是痰積在作怪。我曾經用這個方子加上保和散,再加重豆蔻、石菖蒲、萊菔子,去除胃裡的病根,頭痛就不會再發作。
導痰湯,症狀類似瘧疾。
頭痛時,如果同時有嘔吐噁心的,就用這個方子來治療痰飲。如果外感寒邪,加入羌活、細辛、蔓荊子、川芎、藁本;外感風邪,加入防風、荊芥;外感暑熱,加入黃連、滑石;外感風濕,加入防風、蒼朮、白芷、石菖蒲。
控涎丹
成分:甘遂、大戟、白芥子
如果痰飲停留在脅下(肋骨下)導致疼痛,稱為懸飲或支飲,用十棗湯治療。如果痰飲停留在胃部,向上侵襲頭部和額頭導致疼痛,則用控涎丹治療。同樣用到甘遂、大戟,控涎丹用白芥子代替芫花,而十棗湯則用芫花代替白芥子。雖然都是痰飲引起的病,但一個痛在脅下,一個痛在頭部,因此治療方式一個是向下疏導,一個是向上發散。
二陳梔連膽星湯,就是二陳湯加上梔子、黃連、膽星。
前面提到的都是痰飲引起的,這個是痰火向上衝擊導致的。如果有外感症狀,加入發散表邪的藥物,先去除外邪。
四物知柏湯,就是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
這個方子本來是治療內傷陰虛火旺,向上衝擊引起的頭痛。這裡列出這個方子是為了互相參照比較,可以更了解病因和治療方法。
十棗湯,相關說明請參考「脅痛」的篇章。
竹葉石膏湯,相關說明請參考「口渴」的篇章。
調胃承氣湯,相關說明請參考「大便結」的篇章。
外感引起的頭痛,禁用瀉下的藥物。但如果是陽明經頭痛,不惡寒反而怕熱,且大便秘結,因此可以用這個方子稍微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