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4)

1. 身痛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

此承上章寒濕身痛,而又化出近之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等症,故用甘草附子湯溫經散濕。若用防風神術湯,則非矣。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也。

此條詳註煩躁。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章千古錯解。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看。詳註衄血。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此言能食之陽明病,見小便不利,水必內停。其人骨節疼,有翕翕發熱之表症,又有奄然發狂之裡症,此即水穀之寒熱,故必得濈然汗出,則內停水穀之邪,與汗共並而解。然必得脈緊急有力,則能作汗自愈。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三陰經亦有傷寒中風,陽症脈長,有外傳陽明之診,故欲愈。若太陰病脈浮,則外傳太陽,故可發汗,宜桂枝湯。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

此少陰經陰症身痛,也故用附子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此條厥陰經,里有寒而下利,表有邪而身痛也。裡氣虛寒,風寒得入而身疼痛,故先溫其里,後攻其表。

麻黃湯,羌活湯,桂枝湯,三方見惡寒。加減法,俱詳惡寒。

加減防風湯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川芎,甘草,生薑,芍藥,大棗

此方家秘治三時太陽經身痛頭痛風濕等症。

桂枝人參芍藥湯

桂枝,人參,白芍藥,生薑,甘草,大棗

此方治裡氣虛寒,發汗後身仍痛,邪仍在,脈沉遲,不可再發汗,故以小建中湯加人參,扶元氣以逐表邪。

黃耆建中湯

白芍藥,甘草,桂枝,黃耆

此方治表虛身痛,誤汗亡陽者也。前以裡氣虛,不能逐邪外解而痛,故用建中湯加人參。

此以表氣虛,不能衛外而痛,故用建中湯加黃耆。一以人參、桂枝同建功於內,逐邪於外;一以黃耆、桂枝同實表於外,固密衛陽。

四逆湯

附子,乾薑,廣皮,甘草

陰症身痛,四肢厥冷,以此方溫里,加廣皮,則陽氣愈和。

理中湯,見漱水不咽。

陰症身痛,皆由中氣虛寒,用理中湯,則陽氣周流,表裡通達。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山梔,生地,赤芍藥,當歸尾,澤蘭葉,荊芥,楂肉,牡丹皮,紅花

白話文:

身體疼痛

風邪和濕邪互相侵襲,導致關節煩躁疼痛,牽引抽痛,不能自由彎曲伸展,稍微觸碰就更加劇烈疼痛。同時伴隨出汗、呼吸急促、小便不暢、怕風不喜歡穿衣服,或者身體稍微腫脹的,可以使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這種情況是承接之前寒濕導致的身體疼痛,又發展出碰觸就劇烈疼痛、出汗、呼吸急促、小便不利、怕風不想穿衣等症狀。因此使用甘草附子湯來溫暖經絡、驅散濕邪。如果使用防風神術湯,就不對症了。

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脈象呈現浮緊,發燒怕冷,身體疼痛,沒有出汗卻感到煩躁的,可以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如果脈象微弱,有出汗怕風的現象,就不能服用這個方子。

這裡特別強調了煩躁的症狀。

太陽病,脈象呈現浮緊,沒有出汗,發燒,身體疼痛,持續八九天沒有好轉,表證依然存在,這時候應該發汗。如果吃藥後稍微減輕了,但病人卻開始煩躁發熱、眼睛發黑,嚴重的話會流鼻血,流鼻血後就會好轉。這是因為陽氣過於旺盛的緣故,可以使用麻黃湯來治療。

這裡存在千古誤解。麻黃湯主治這句話,應該放在“當發其汗”的語境下理解。這裡詳細解釋了流鼻血的原因。

陽明病初期想吃東西,小便反而不順暢,大便正常,但卻感到關節疼痛,身體感覺像發熱,忽然出現狂躁的症狀,接著大量出汗後症狀解除。這是因為體內的水無法勝過穀物之氣,與汗液一同排出,脈象緊實就會好轉。

這描述的是能夠進食的陽明病,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說明體內一定有水液停滯。病人有關節疼痛,感覺發熱的表症,又有突然發狂的裡症,這是水穀寒熱引起的。必須大量出汗,才能將體內停滯的水穀邪氣和汗液一起排出而痊癒。但前提是脈象必須有力且緊急,才能發汗自愈。

太陰經受到風邪侵襲,四肢煩躁疼痛,脈象表現為陽氣微弱、陰氣滯澀且脈長,這是將要痊癒的跡象。如果太陰病脈象浮盛,可以發汗,適合使用桂枝湯。

三陰經也會有傷寒中風的情況,陽症脈象偏長,有向陽明經轉移的跡象,所以說即將痊癒。如果太陰病脈象浮盛,則表示會轉移到太陽經,所以可以發汗,適合使用桂枝湯。

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脈象沉弱的,可以使用附子湯。

這是少陰經陰症導致的身體疼痛,所以使用附子湯來治療。

腹瀉腹脹,身體疼痛的,應該先溫暖身體內部,再治療體表。溫暖內部,適合使用四逆湯;治療體表,適合使用桂枝湯。

這裡說的是厥陰經,內部有寒氣而腹瀉,體表有邪氣而身體疼痛。因為內部氣血虛寒,風寒邪氣才得以入侵導致身體疼痛,所以要先溫暖內部,再治療體表。

麻黃湯羌活湯桂枝湯,這三個方劑都適用於惡寒的情況。關於加減藥物的方法,可以參考惡寒部分的詳細說明。

加減防風湯

組成:防風、荊芥、羌活、獨活、川芎、甘草、生薑、芍藥、大棗。

這是醫家秘傳的方劑,可以治療四季各種太陽經的身體疼痛、頭痛、風濕等症狀。

桂枝人參芍藥湯

組成:桂枝、人參、白芍藥、生薑、甘草、大棗。

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內部氣血虛寒,發汗後身體仍然疼痛,邪氣沒有完全去除,脈象沉遲,不適合再次發汗的情況。所以使用小建中湯加入人參,扶助元氣來驅除體表邪氣。

黃耆建中湯

組成:白芍藥、甘草、桂枝、黃耆。

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體表氣虛導致的身體疼痛,是因誤用發汗導致陽氣耗損的情況。之前的方子是因為內部氣血虛弱,無法將邪氣排出體外而導致疼痛,所以使用建中湯加入人參。

這個方子則是因為體表氣虛,無法抵禦外邪而導致疼痛,所以使用建中湯加入黃耆。一個是用人參、桂枝來增強內部功能,將邪氣排出體外;一個是用黃耆、桂枝來增強體表防禦能力,鞏固陽氣。

四逆湯

組成:附子、乾薑、廣皮、甘草。

陰症導致的身體疼痛,四肢冰冷,用這個方子溫暖內部,加入廣皮,可以調和陽氣。

理中湯,詳見「漱水不咽」部分。

陰症導致的身體疼痛,都是由於中氣虛寒引起的,使用理中湯,可以使陽氣周身運行,打通表裡。

犀角地黃湯

組成:生犀角、山梔、生地、赤芍藥、當歸尾、澤蘭葉、荊芥、楂肉、牡丹皮、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