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4)

1. 身痛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

此承上章寒濕身痛,而又化出近之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等症,故用甘草附子湯溫經散濕。若用防風神術湯,則非矣。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也。

此條詳註煩躁。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章千古錯解。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看。詳註衄血。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此言能食之陽明病,見小便不利,水必內停。其人骨節疼,有翕翕發熱之表症,又有奄然發狂之裡症,此即水穀之寒熱,故必得濈然汗出,則內停水穀之邪,與汗共並而解。然必得脈緊急有力,則能作汗自愈。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三陰經亦有傷寒中風,陽症脈長,有外傳陽明之診,故欲愈。若太陰病脈浮,則外傳太陽,故可發汗,宜桂枝湯。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

此少陰經陰症身痛,也故用附子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此條厥陰經,里有寒而下利,表有邪而身痛也。裡氣虛寒,風寒得入而身疼痛,故先溫其里,後攻其表。

麻黃湯,羌活湯,桂枝湯,三方見惡寒。加減法,俱詳惡寒。

加減防風湯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川芎,甘草,生薑,芍藥,大棗

此方家秘治三時太陽經身痛頭痛風濕等症。

桂枝人參芍藥湯

桂枝,人參,白芍藥,生薑,甘草,大棗

此方治裡氣虛寒,發汗後身仍痛,邪仍在,脈沉遲,不可再發汗,故以小建中湯加人參,扶元氣以逐表邪。

黃耆建中湯

白芍藥,甘草,桂枝,黃耆

此方治表虛身痛,誤汗亡陽者也。前以裡氣虛,不能逐邪外解而痛,故用建中湯加人參。

此以表氣虛,不能衛外而痛,故用建中湯加黃耆。一以人參、桂枝同建功於內,逐邪於外;一以黃耆、桂枝同實表於外,固密衛陽。

四逆湯

附子,乾薑,廣皮,甘草

陰症身痛,四肢厥冷,以此方溫里,加廣皮,則陽氣愈和。

理中湯,見漱水不咽。

陰症身痛,皆由中氣虛寒,用理中湯,則陽氣周流,表裡通達。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山梔,生地,赤芍藥,當歸尾,澤蘭葉,荊芥,楂肉,牡丹皮,紅花

白話文:

風濕互相作用,導致關節劇烈疼痛且牽引刺痛,無法彎曲伸展,觸碰時疼痛加劇,出汗、呼吸短促、排尿不順、怕風不願脫衣,或身體輕微浮腫者,適用「甘草附子湯」溫通經絡、驅散濕氣。若誤用「防風神術湯」則不恰當。

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怕冷、全身疼痛、無汗且煩躁者,適用「大青龍湯」。但若脈象微弱、出汗怕風者,則不可服用。

太陽病,脈象浮緊、無汗發熱、全身疼痛,持續八九天未緩解,表症仍在,此時應發汗治療。服藥後症狀稍減,卻出現煩躁發熱、昏眩,嚴重者可能流鼻血,鼻血排出後病癒,此因陽氣過盛。治療以「麻黃湯」為主。

陽明病初期有食慾,小便不順但大便正常,骨節疼痛、微熱,突然發狂後出汗而緩解,此為水濕不敵體內正氣,隨汗排出。脈象緊繃有力者,表示將自癒。

太陰中風,四肢痠痛,脈象陽位微弱、陰位澀而長者,表示將痊癒。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適用「桂枝湯」。三陰經亦有傷寒中風,脈長為陽症轉向陽明之兆,故預後良好。

少陰病,全身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痛、脈沈者,適用「附子湯」溫陽散寒。
若腹瀉腹脹伴隨身痛,需先溫補體內(如「四逆湯」),再解表(如「桂枝湯」),因裏寒未除前不可先治表症。

——以下為方劑簡述——
加減防風湯:含防風、荊芥等,主治季節性風濕身痛頭痛。
桂枝人參芍藥湯:用於發汗後身痛未愈、脈沈遲,不可再發汗時,補氣驅邪。
黃耆建中湯:治表虛身痛誤汗後亡陽,以黃耆固表。
四逆湯:陰症身痛四肢冷,溫裏加陳皮助陽氣運行。
理中湯:中焦虛寒所致身痛,溫中恢復氣血流通。
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用於血熱相關病症(藥物組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