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寒熱

大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大黃

此方小柴胡,去人參,加大黃,名大柴胡湯。治少陽表症未罷,下症已急,故以此湯雙解表裡。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桂枝,黃芩,廣皮,甘草,人參,芍藥,乾薑,半夏

此即小柴胡合桂枝湯,治太陽中風,兼少陽寒熱者。廣而推之,仲景治項強症,有桂枝加葛根湯,麻黃加葛根湯,同此法也。

時寒時熱症,世俗皆以小柴胡和解少陽,然未見效。余今進求精切,因知發熱惡寒,皆太陽表症,時寒者,表邪欲發未伸也。時熱者,邪熱暫時外現也。時寒時熱者,邪熱欲發未能,邪正分爭,表邪未越,表汗未徹也;豈小柴胡和解一法得以治之!夫似瘧症,每發必汗出身涼,專務散邪主治,忌用寒涼抑遏,恐明日至其時,尚有惡寒表症耳,況寒熱不涼者乎!理肺發表湯、平胃發表湯,治時寒時熱最效。方見身痛。

白話文:

大柴胡湯

此方是從小柴胡湯變化而來,去掉了人參,加入了大黃,所以稱為大柴胡湯。用來治療少陽症狀還沒完全解除,但內部腸胃問題又很緊急的情況,因此用此方同時解決體表和內部的問題。

柴胡桂枝乾薑湯

此方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合方,用來治療太陽中風,同時又夾雜少陽寒熱症狀的情況。廣泛推論來說,張仲景治療頸部僵硬的病症,有桂枝加葛根湯、麻黃加葛根湯,使用的道理都和這個方子一樣。

對於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症狀,一般人都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少陽,但常常沒有效果。我現在深入探求更精準的治療方法,才知道發燒怕冷,都是太陽表症。時而發冷,是表邪想要發散卻沒有完全發出來;時而發熱,是邪熱暫時跑到體表;時而發冷時而發熱,是邪熱想要發散卻發不出來,邪氣與正氣互相爭鬥,表邪還沒解除,表面的汗沒有完全發出來,怎麼可能用單純調和少陽的小柴胡湯就能治好?

像瘧疾一樣,每次發作都會出汗,出身體涼,這時應該專注在發散邪氣,忌用寒涼藥物抑制,否則明天到了發作時間,還是會有怕冷的表症,更何況是寒熱不定的情況呢!理肺發表湯、平胃發表湯,治療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症狀最有效。藥方內容在「身痛」那一篇可以看到。

2. 身痛

身痛之症,六經皆有。三陽身痛,皆是表邪;三陰身痛,皆是裡寒。太陽身痛,發熱無汗,手足冷,脈浮緊,宜發汗,西北冬月麻黃湯,南方三時羌活湯;有汗脈浮緩,西北冬月桂枝湯,南方加減防風湯。如發汗後,身痛不減,若脈仍浮緊,可再發汗;若汗後身痛不減,而脈變遲者,切不可再發汗,宜桂枝人參芍藥湯。若初起本不身痛,因發汗後反見身痛,此誤汗亡陽身痛也,黃耆建中湯。

又有發熱面目黃,遍身疼痛,喜忘,漱水在口,不得嚥下,此上焦蓄血身痛,犀角地黃湯,加紅花、赤芍藥。若小腹硬滿,大便或閉,或黑,此下焦蓄血痛也,桃仁承氣湯主之。夏秋中暑,多汗身疼,脈反虛而口渴,人參白虎湯。風在三陽,惡風發熱,支節煩疼,脈浮,無汗,宜羌活防風湯。

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側,口不消水,脈浮而濡,北方冬令,桂枝附子湯,南方三時,防風神術湯。濕溫身痛,汗多口渴,不能轉側,石膏神術湯。同一身痛不能轉側,上條言風濕,口不消渴,則里無濕熱,故用防風神術溫散;下條言濕溫汗多口渴,則里有熱矣,故用石膏神術清滲法。

大凡濕痛多身重,風痛多身輕,熱痛多身汗,寒痛身多青,飲痛多嘔惡,暑痛多口渴,虛痛多喜按,氣痛多攻注,風火則行走不定,時作時止,風寒則凝住一處,長痛不休,四肢常冷。另有不發熱、脈沉遲、身痛者,此三陰經陰寒身痛也,重則四逆湯,輕則理中湯。

頭痛身痛症,悉系表邪。頭痛條雖有痰飲、火沖二症,亦是內有痰火,外冒表邪而痛;至身痛皆是太陽表症,家秘專以羌獨湯加蘇梗木通主治。更有時行暴寒雨濕,常發疫邪身痛,亦以羌獨敗毒散主治。如有胸滿嘔吐,兼用平胃二陳湯宜散胃濕邪痰飲,同發表之藥,作汗外解。

又有身痛惡寒,發熱嘔惡,下痢血水,亦用前方,宣散溫毒之表邪,則痢自愈。誤用寒涼抑遏,則表汗不出,表邪內陷而不治。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言太陽寒傷營之表症,故發散表邪。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交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湯、桂枝湯主之。

太陽少陽之表邪未去,故用柴胡、桂枝二方合用,詳註惡寒條。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二便清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表症,醫誤下之,則下利不止,故急當救里。服後身疼痛,表邪不解,故急救表。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持,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身體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寒濕之症也。脈虛而澀,寒澀之脈也。故用桂枝附子湯。

白話文:

身痛的症狀,六經都會出現。三陽經的身痛,都是表邪;三陰經的身痛,都是裡寒。太陽經的身痛,伴隨發熱無汗、手腳冰冷、脈象浮緊,應該發汗治療,冬天用麻黃湯,其他季節用羌活湯;如果已經出汗,脈象浮而緩慢,冬天用桂枝湯,其他季節加減防風湯。如果發汗後,身痛沒有減輕,脈象仍然浮緊,可以再次發汗;但如果發汗後身痛沒有減輕,脈象反而變慢,就絕對不能再發汗了,應該服用桂枝人參芍藥湯。如果一開始沒有身痛,因為發汗後反而出現身痛,這是因為發汗錯誤,傷了陽氣導致的身痛,應該服用黃耆建中湯。

還有發熱、臉色發黃、全身疼痛、健忘、口中含漱的水無法吞嚥,這是上焦蓄血引起的身痛,用犀角地黃湯,再加入紅花、赤芍藥。如果小腹硬脹,大便不通或排出黑色大便,這是下焦蓄血導致的疼痛,用桃仁承氣湯治療。夏秋季節中暑,多汗身痛,脈象虛弱而口渴,用人參白虎湯。風邪在三陽經,怕風、發熱、關節疼痛,脈象浮,不出汗,用羌活防風湯。

風濕之邪互相搏結,身體疼痛難以翻身,口不渴,脈象浮而濡弱,北方冬天用桂枝附子湯,其他季節用防風神術湯。濕溫引起的身痛,多汗口渴,難以翻身,用石膏神術湯。同樣是身痛難以翻身,上面提到的是風濕,口不渴,說明裡頭沒有濕熱,所以用防風神術湯溫散;下面提到的是濕溫,多汗口渴,說明裡頭有熱,所以用石膏神術湯清熱利濕。

一般來說,濕邪引起的疼痛,身體會感覺沉重;風邪引起的疼痛,身體會感覺輕盈;熱邪引起的疼痛,會出很多汗;寒邪引起的疼痛,身體會發青;飲邪引起的疼痛,會嘔吐;暑邪引起的疼痛,會口渴;虛證引起的疼痛,喜歡按壓;氣滯引起的疼痛,會像針扎一樣;風火邪引起的疼痛,會到處遊走,時發時止;風寒邪引起的疼痛,會固定在一處,持續疼痛,四肢冰冷。此外,還有不發熱、脈象沉遲、身痛的,這是三陰經的陰寒之邪引起的疼痛,病情嚴重用四逆湯,病情輕微用理中湯。

頭痛身痛的症狀,都是表邪引起的。雖然頭痛的條目中提到痰飲、火邪上衝,也是內有痰火,外冒表邪而痛;但身痛都是太陽經的表證,家裡秘方常用羌獨湯加蘇梗木通治療。還有流行性暴寒雨濕引起的疫邪身痛,也用羌獨敗毒散治療。如果伴隨胸悶嘔吐,可以配合平胃二陳湯來化解胃中濕邪和痰飲,與發表藥物一起使用,發汗解表。

還有身痛惡寒、發熱嘔吐、下痢血水,也用上面的方劑,宣散溫毒的表邪,痢疾自然會好轉。如果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抑制,就會導致表邪不出汗,表邪內陷而無法治癒。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不出汗還喘,用麻黃湯治療。

這指的是太陽經寒邪傷及營氣的表證,所以要發散表邪。

傷寒六七天,發熱輕微惡寒,關節疼痛,輕微嘔吐,心下痞悶,表證尚未消失,用柴胡湯、桂枝湯治療。

太陽經和少陽經的表邪尚未消失,所以用柴胡湯、桂枝湯合用,詳細內容請參考惡寒的條目。

傷寒治療後,又出現持續不斷的清稀洩瀉,伴隨身痛,要緊急治療裡證;如果之後身痛,二便正常,要緊急治療表證。治療裡證,用四逆湯;治療表證,用桂枝湯。

傷寒表證,因為治療錯誤而使用了瀉下藥物,導致瀉瀉不止,所以要緊急治療裡證。服用藥物後身痛,表邪未解,所以要緊急治療表證。傷寒八九天,風濕之邪互相搏結,身體疼痛難以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而虛弱且澀滯,用桂枝附子湯治療。

身體疼痛,難以翻身,不嘔吐不口渴,是寒濕之邪引起的。脈象虛弱而澀滯,是寒邪導致脈象澀滯。所以用桂枝附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