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無汗

《傷寒論》無汗者九,不得汗者四,不汗出者一。《明理論》、陶氏書,惟寒邪一條,失之太簡。以無汗為表症居多則可,以無汗為止是寒邪則不可。《傷寒論》太陽症無汗,發熱身痛,手足冷,脈浮緊,冬用麻黃。太陽中風,脈浮緊,無汗而煩躁,乃營衛兩傷,冬用大青龍湯。

白話文:

《傷寒論》中,不出汗的有九種,不得出汗的有四種,不出汗而有其他症狀的有一種。陶弘景的《明理論》只提到寒邪這一條,太過簡略了。如果說不出汗就是表證,那還可以;但如果說不出汗就是寒邪,那就錯了。

《傷寒論》中的太陽症不出汗,發燒身疼,手腳冷,脈搏浮緊,冬天用麻黃湯。太陽中風,脈搏浮緊,不出汗而煩躁,這是營衛兩傷,冬天用大青龍湯。

陽明症,頭痛鼻乾,脈浮無汗而喘,冬用乾葛湯。此皆是寒邪在表而無汗,用發表者。若陽明症無汗,身必發黃,茵陳梔子豆豉湯。陽明無汗,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湯。此皆熱邪在裡而無汗,用清裡者。又云結胸症,但頭汗,用大陷胸湯;但頭汗,身發黃,用茵陳湯;心中懊憹,但頭汗,梔子豆豉湯。此水飲內結而無汗也。

白話文:

陽明症

  • 頭痛鼻乾,脈搏浮動,沒有汗水,還會喘息,冬天使用乾葛湯。這些都是風邪表邪,沒有出汗,用於發表的湯劑。
  • 如果陽明症沒有出汗,身體一定會發黃,使用茵陳梔子豆豉湯。
  • 陽明症沒有出汗,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症狀的,使用白虎湯。這些都是熱邪內蘊,沒有出汗,用於清裡熱的湯劑。

結胸症

  • 只有頭出汗的,使用大陷胸湯。
  • 只有頭出汗,身體發黃的,使用茵陳湯。
  • 心中煩悶,只有頭出汗的,使用梔子豆豉湯。這些都是水飲內結,沒有出汗的症狀。

又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此陽虛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發汗者。以上皆傷寒門無汗之症也。今有嘔吐噁心,胸膈滿悶,無汗喘急,脈滑不數,此痰結無汗,用二陳湯、導痰湯。有飽悶噯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滯中焦,胃陽不得敷布而無汗,用平胃保和散等。

白話文:

又說脈搏浮而緩慢,緩慢表示陽氣不足,無法發汗,身體一定會發癢,這是陽虛的人外感表邪,無法發汗解決,所以要用補元氣、發汗的藥物。以上都是傷寒證型中沒有出汗的症狀。現在如果出現嘔吐噁心、胸悶、沒出汗、喘急,脈搏滑動而不快,這是痰濕阻滯導致無法發汗,可用二陳湯、導痰湯之類的藥物。如果出現飽脹打嗝、發燒沒出汗,右關脈滑而大,這是食物停滯在中焦,胃陽無法敷布導致無法發汗,可用平胃保和散之類的藥物。

又有發熱惡寒,無汗脈不出,此表邪內伏用升陽散火湯。又有發熱無汗,寒涼抑遏,而用溫中升散者。凡此皆不得已而推廣治法也。然無汗之症,到底用發散者多。例如脈伏無汗。用升發,正也;脈大無汗而用升發,無得也;即脈細用升發、寒涼抑遏用升發、痰凝食滯用升發、皆無礙也。

白話文:

有些患者發燒惡寒,但不流汗,脈搏摸不到,這是外感邪氣在內潛伏,需要使用升陽散火湯。還有些患者發燒不流汗,寒涼藥物抑制了發汗,需要使用溫中升散的藥物。這些治療方法都是不得已而推廣使用的。但是對於不流汗的症狀,最終還是以發汗治療為主。比如脈搏虛弱,不流汗,使用升發藥是合理的;脈搏強勁,不流汗,使用升發藥是不合理的;即使脈搏細弱、寒涼藥物抑制了發汗、痰液凝結、食物停滯,使用升發藥也無妨。

至如雙解散、小柴胡湯、梔子豆豉湯治表有邪里有熱之無汗者,若治脈伏無汗,則內有一半寒藥而礙表邪;若治胸滿痰結,寒凝食滯,則內有一半寒藥而犯凝滯。又如白虎湯,陽明和解發汗者也。而條下注明表汗未出,表症尚在者,未可服。唇口乾渴,不能消水,脈不數大,亦未可服。

白話文:

例如雙解散、小柴胡湯、梔子豆豉湯,用於治療表上有邪氣,體內有熱但無汗的疾病。如果治療時發現脈象虛弱無汗,那麼體內有一半是寒性藥物,就會阻礙表面的邪氣排出。如果治療時發現胸中氣滿痰結,寒氣凝結,食物停滯不化,那麼體內有一半是寒性藥物,就會加重凝滯。又如白虎湯,是治療陽明經熱症,發汗解表的藥方。但是條文註明,如果表汗未出,表症仍然存在,那麼就不能服用。如果口脣乾渴,不能消解水液,脈象不數大,也不能服用。

夫石膏湯尚如此,則黃連、大黃更不宜矣。惟熱鬱火閉之無汗,不忌寒涼耳。然無汗症,第一在脈上消息。經云熱病脈躁盛,不得汗,陽脈之極也,死。又云陽病而見陰脈者,死。今細詳陽脈躁盛無汗一條,後來不論生死,原能作汗外出。若戰慄而出汗後氣和者,生。若不戰慄,洋洋汗出,氣粗口張,隨汗而死。

白話文:

石膏湯尚且如此,那麼黃連、大黃就更不宜使用了。只有熱邪鬱結、火氣閉塞,不發汗的狀況,纔不忌諱寒涼藥物。

然而,對於沒有汗症的情況,首先要觀察脈象。經典上說:熱病脈象躁動強盛,而不出汗,這是陽氣極盛的表現,會死亡。又說:陽病而見陰脈的人,也會死亡。

現在仔細研究陽脈躁盛、無汗這條證候,後面的內容沒有討論生死,原本可以通過發汗而讓邪氣排出體外。如果戰慄後出汗,氣息平和,則能生。如果不戰慄,而是大汗淋漓,氣息粗重,嘴巴張大,隨著出汗而死亡。

若陽症脈陰無汗一條,則胃陽不足,津液內涸,到底無汗而死者多。大凡發熱無汗之症,必得汗多,則身熱方解。以其熱在皮膚,無汗。則熱邪何處發泄?故治無汗發熱,不論日數,須善為發汗。要知麻黃、桂枝,但發冬月未鬱熱之寒邪無汗,不可用於三時熱令。羌活湯、乾葛柴胡湯,能發在表無汗,不能發在裡火閉無汗。

白話文:

如果陽性發熱症狀中出現脈搏陰弱、出汗少的情況,表示胃陽不足,體內津液枯竭,最終沒有出汗而死亡的患者居多。凡是發熱出汗少的疾病,一定要讓患者大量出汗,身體的熱氣才會消散。因為熱氣停留在皮膚表面,不出汗,那麼邪熱從哪裡排出去?所以治療不出汗發熱的症狀,不論發病幾天,都必須擅長發汗治療。要知道麻黃和桂枝只能發散冬季因寒氣鬱積引起的不出汗症狀,不能用於其他季節的熱證。羌活湯和乾葛柴胡湯可以發散表層不出汗症狀,但不能發散因內火鬱結而不出汗的症狀。

滑石、石膏能發在裡火閉無汗,不能發在表無汗。淡豆豉、白豆蔻能辛散中焦抑遏無汗,不能發皮毛閉郁無汗。枳殼、木通能發大小便下竅不通無汗,不能發在外表邪無汗。桑白皮、地骨皮、桔梗能發肺氣壅遏皮毛無汗,不能發他經閉郁無汗。仲景發表,加杏仁,妙以開潤肺之皮毛,亦發汗良法。

白話文:

滑石和石膏,可以發散內部的火熱,打開閉塞的汗孔,但不能發散表面的寒閉,不能讓人出汗。淡豆豉和白豆蔻,可以辛散溫通中焦,抑制抑鬱的汗出,但不能發散皮膚的鬱閉,不能讓人出汗。枳殼和木通,可以發散大小便不通暢,但不能發散外表的邪氣,不能讓人出汗。桑白皮、地骨皮和桔梗,可以發散肺氣的鬱閉,打開皮膚的汗孔,但不能發散其他經絡的鬱閉,不能讓人出汗。仲景在發汗方中加入杏仁,巧妙地打開肺部的汗孔,也是發汗的好方法。

是以發汗,亦有理肺氣而出者。然治無汗,必要互看頭汗條者。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以下五節,皆寒邪在表無汗。北方冬月,用麻黃以發汗,故曰桂枝湯不可與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因此,发汗也有理顺肺气而出的效果。但治疗无汗症,必须参照头汗部分的论述。桂枝原本是解肌药,如果患者脉浮紧发热,汗出不来的,就不能使用。务必了解这一点,不要误用。以下五节都属于寒邪在表无汗的情况。北方冬月,用麻黄来发汗,所以桂枝汤就不适合使用了。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痛,怕风,无汗并喘的,麻黄汤可以治疗。

此條申明上章發熱無汗之症,不可與桂枝湯,宜麻黃湯。詳註惡寒頭痛。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條申明營衛兩傷,不可與麻黃湯,宜用大青龍湯。詳註煩躁。

白話文:

這句話說明瞭上一段提到的發熱沒有汗水的症狀,不適合使用桂枝湯,應該使用麻黃湯。具體症狀包括:惡寒、頭痛、太陽中風(指風寒之邪侵犯身體表層部位)、脈搏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出汗或出汗很少,煩躁不安。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條詳註衄血。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白話文:

太陽病,脈象浮而緊,沒有出汗發熱,身體痠痛,八九天還未好,表症仍然存在,這種情況應該發汗治療。服藥後症狀稍有改善,但病人覺得煩躁發熱,眼睛閉著,病情嚴重者必定流鼻血,流鼻血後症狀就會緩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陽氣較盛的緣故。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當用麻黃湯。因其人正氣旺,未服麻黃湯而自衄出病愈。此申明上章太陽無汗症,若自衄乃解,不必再用麻黃湯也。

白話文:

對於外感熱性病患,脈象浮而緊,發燒但不流汗,應使用麻黃湯治療。因為這類患者正氣旺盛,如果在服用麻黃湯之前就自然流鼻血,病情就會好轉。這段話說明瞭上一章所提到的太陽無汗症,如果自發流鼻血,就表示病情好轉,不需要再使用麻黃湯了。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若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

白話文:

當患者出現傷寒時,脈象浮動,發熱但不見汗,說明外邪尚未解除,這時不能使用白虎湯。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且沒有表證(寒症),則可使用添加了人參的白虎湯。

上半節言無汗之症,宜發汗,戒用白虎;下半節言渴欲飲水,無表症者,忌發汗,宜用白虎。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白話文:

上半部分說沒有出汗的症狀,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要避免使用白虎湯;下半部分說感到口渴想喝水,但沒有表症的人,不適合用發汗的方法,應該使用白虎湯。

陽明病,如果沒有出汗,小便不通暢,心中煩悶不安的,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

陽明病無汗,小便又不利,則溫熱抑遏不得發泄,故心中煩悶懊憹,濕熱久郁,身必發黃。此條不立一方,而暗示陽明無汗,四條治法。無汗表熱,乾葛防風湯發表,一法也;無汗小便不利,豬苓湯清利,一法也;無汗心中懊憹,梔子豆豉湯治煩,一法也;無汗身發黃,茵陳湯治黃,一法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出,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白話文:

陽明病患沒有出汗,又不能排小便,這表示熱氣被抑制無法發散,因此會導致心情煩悶鬱悶,濕熱長期鬱積,身體必定會發黃。此條文沒有提出具體方劑,而是暗示了陽明病無汗的四種治療方法:無汗是因為體內有熱,可以使用乾葛防風湯發散表熱;無汗又不能排小便,可以使用豬苓湯清利利尿;無汗導致心情煩悶鬱悶,可以使用梔子豆豉湯治療煩悶;無汗引起身體發黃,可以使用茵陳湯治療黃疸。

此條少陰傳經裡熱症,醫見其手足冷而無汗,絕似傷寒表邪未伸,誤用麻黃桂枝,辛溫強散其汗,則血得熱而妄行,或從口鼻耳目而出。

白話文:

在少陰經傳經的熱症中,醫生看到患者手腳冰冷、不出汗,很像傷寒的表邪未除,誤用麻黃和桂枝等辛溫的藥物強行發散汗液,這會使血液因高溫而亂行,甚至從口、鼻、耳、目等處流出。

大青龍湯,見煩躁。

乾葛湯,見似瘧。

茵陳梔子豆豉湯,三味。

此陽明熱瘀在內,蒸發黃,家秘加乾葛、防風,兼散表郁,則全內外分消之治。

白虎湯,見潮熱。

小青龍湯,見咳嗽。

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大青龍湯用於發燒煩躁,乾葛湯用於發燒像瘧疾,茵陳梔子豆豉湯三味合用,這些都是針對陽明經熱邪鬱結在內,導致發黃的症狀。可以加入乾葛、防風,同時散表解鬱,内外兼治。白虎湯用於發燒潮熱,小青龍湯用於咳嗽,補中益氣湯也可用於治療。

人參,白朮,當歸,黃耆,陳皮,柴胡,升麻,甘草

白話文:

人參:滋補強身、補氣養血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化痰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黃耆:補氣固表、增強免疫力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柴胡:疏肝解鬱、退燒止痛 升麻:升陽舉陷、止痛解毒 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

表邪閉鬱而無汗,純用發表,中氣虛微不能作汗,則用此方。家秘加荊芥、防風,治勞力感冒。

白話文:

如果病患表面有邪氣鬱積,但沒有出汗,單純使用發散藥,效果不好,因為中氣虛弱,無法發汗,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是祖傳秘方,加入荊芥和防風,可以治療勞動過度引起的感冒。

二陳湯,導痰湯,二方見似瘧。

平胃散,見譫語。

升陽散火湯

白話文:

二陳湯和導痰湯,這兩方用於治療類似瘧疾的症狀。

平胃散,用於處理胡言亂語的症狀。

升陽散火湯,用於散發體內的火氣。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人參,柴胡,防風,甘草,白芍

白話文:

升麻:疏散風熱。 葛根:退熱生津,解肌。 獨活:祛風濕,暢通經絡。 羌活: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人參:補氣健脾。 柴胡:疏肝解鬱,升提陽氣。 防風:祛風除濕,清熱解表。 甘草:調和諸藥,補中益氣。 白芍:養血柔肝,緩解疼痛。

表邪內伏,寒冷抑遏,發熱無汗,手足反冷,此邪熱不得發越,故用火鬱發之。

消滯升陽湯

厚朴,半夏,枳殼,廣皮,升麻,葛根

陽明無汗,胸前飽悶,必是胃家有痰飲食滯,故用半夏、枳樸,以消胃滯,再加升、葛,宣發表邪。

雙解散,見發狂。

純是表邪無汗,則用發表,若表有邪里有熱,則用此方雙解。

小柴胡湯,見惡寒頭痛。

三陽表有邪里有熱者,用前方雙解;少陽表有邪里有熱,則用此方。

理肺發表湯,家秘治肺氣抑遏,發熱無汗。

羌活,獨活,柴胡,乾葛,枳桔,桑皮

平胃發表湯,家秘治胃氣抑遏,發熱無汗。

羌活,獨活,柴胡,乾葛,枳樸,半夏

白話文:

外邪入侵卻停留在體內,寒邪阻遏,導致發熱但無汗,手腳反而冰冷。這是因為邪熱無法發散出去,所以要用溫熱的藥物來引發它。

仲景首條,立麻黃湯,治無汗發熱,氣逆喘滿,用杏仁。默示肺主皮毛,肺氣壅遏則喘逆無汗,開發潤肺氣為發汗之真訣。又桂枝湯下云:服藥後,食稀粥以助藥力。此默示發熱有汗,必是胃無凝滯,故可食稀粥,以助藥力散邪。若發熱無汗,必是胃有凝結,不能作汗,故開發。

白話文:

張仲景的第一張藥方「麻黃湯」,是用來治療沒有出汗卻發燒、呼吸困難、氣喘的。其中添加的杏仁,代表肺主皮毛,當肺氣鬱滯時就會導致喘逆和不出汗,所以疏通和滋潤肺氣是讓患者出汗的關鍵。

桂枝湯中提到:「服藥後,吃稀粥,可以幫助藥效。」這說明發燒出汗,一定是因為胃中沒有積滯,所以可以吃稀粥,讓藥效更好地驅散邪氣。但是,如果發燒不出汗,肯定是因為胃中有積滯,無法出汗,所以才需要使用發散性的藥物。

胃主肌肉,疏利胃陽,為發汗真訣。又於頭汗條中,申明但頭有汗,遍身無汗,皆系水飲淤熱,凝結中焦,隔絕周身之道路。治宜宣發胃氣,疏通經絡。細玩麻桂,宜北不宜南,故家秘化立敗毒散方法,加枳、桔、桑皮,名理肺發表湯,治風寒壅肺,發熱喘逆無汗之症。此從麻黃杏仁方中,化出治法。

白話文:

胃經負責控制肌肉,疏通胃陽之氣,這是發汗的祕訣。此外,在「頭汗」的論述中,說明只有頭部出汗而全身不出汗,都是因為水飲濕熱在中焦凝結,阻絕了全身的通道。治療方法應該疏通胃氣,暢通經絡。仔細推敲麻黃桂枝的用藥,這個方劑適合北方的體質,不適合南方的體質,所以古方的「立敗毒散」經過改良,加入枳實、桔梗、桑白皮,稱為「理肺發表湯」,用來治療風寒阻礙肺氣,導致發熱、喘息、不出的症狀。這個方劑是從麻黃杏仁湯改良而來的。

又以敗毒散方,加枳樸、半夏、蒼朮,名平胃發表湯,治痰涎食滯,胸滿發熱,頭痛身痛,無汗之症,此從太陽病有表症,心下有水飲,用小青龍湯,辛散水飲,敷布胃中,則內伏之水飲作汗而出,外冒之表邪隨汗而解,此一舉兩解,化法用方之妙悟也。

白話文:

另外,以敗毒散處方,加上枳實、半夏、蒼術,稱為平胃發表湯,用於治療痰液和食物滯留,胸悶發熱、頭痛身痛且不發汗的症狀。這種治療方法是從太陽病有表證、心下有水飲出發,使用小青龍湯,辛溫發散水飲,敷布在胃中,使內伏的水飲變成汗液排出,外冒的表邪隨著汗液解除,這樣一舉兩得,是化裁方劑使用的巧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