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11)
卷二 (11)
1. 口燥
口乾燥者,邪熱結聚上焦,陽明胃經所主,肺熱者亦有之。肺熱,涼膈散。胃熱,竹葉石膏湯。身熱已減,表邪已解,有下症者,三承氣湯選用。少陽病,口苦舌乾,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陽明病背惡寒,口乾燥,白虎湯。熱傳少陰,口燥咽乾而渴,手足冷,脈反沉澀不治之症也。
按口燥與口渴不同。口渴者,口中尚有津液,但時時欲飲水。口燥咽乾者,口中燥裂,津液全無。仲景於背惡寒條,以口中和、不幹燥者,為陰寒,若背惡寒,口乾燥者,為陽熱。然又當以消水不消水,小便清白紅赤,以定寒熱。
白話文:
口乾舌燥是因為體內邪熱聚集在上焦(胸部以上),主要與陽明胃經有關,肺熱也會導致這種症狀。如果是肺熱,可以使用涼膈散;如果是胃熱,則用竹葉石膏湯。如果發燒的情況已經減輕,外邪也已經解除,但還有下焦(腹部以下)的症狀,則可考慮使用三承氣湯。若是少陽病,伴隨口苦舌乾,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天花粉。如果是陽明病,伴隨後背發冷、口乾舌燥,則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熱邪傳到了少陰(心臟),出現口乾咽燥、口渴、手腳冰冷、脈象沉澀的症狀,則屬於難以治療的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口乾和口渴不同。口渴的人口中仍然有唾液,只是經常想喝水;而口乾咽燥的人,口中乾燥裂開,唾液完全沒有。張仲景認為,如果後背發冷但口中濕潤不乾燥,屬於陰寒;如果後背發冷且口乾舌燥,則屬於陽熱。但是,還需要觀察是否消水(排尿是否順利)、小便顏色(清澈或紅赤)等,來進一步判斷寒熱的性質。
2. 唇焦
夫唇口焦裂,人身大病也。在雜症中,有脾肺心及腸胃五條;在外感門,惟手足陽明所主。上唇挾口,屬手陽明大腸;下唇挾口,屬足陽明胃。傷寒熱在太陽,則唇口不焦;熱傳在陽明,則唇口焦裂。故曰陽明燥熱,唇口焦裂。然又有分別唇焦而消水者,為燥熱;唇焦不消水者,為濕熱。
又曰熱在氣分,則焦而口渴;熱在血分,則焦而不渴。又曰唇口焦,渴而消水,胸前寬適者,為熱而無滯,宜清熱。渴不消水,胸前飽悶者,為熱而有食滯,宜消滯。此言足陽明胃上部熱也。唇口焦,不渴不飲水,腹中煩滿者,為熱在大腸,有燥糞。此言手陽明大腸下部熱也。
故唇焦之症,有用保和散,消導上部胃家食滯而愈者;有用承氣湯,去下部大腸燥糞而愈者。不獨涼膈清熱一法可盡之,例如熱邪譫語,唇焦口燥,渴而消水,用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上焦燥熱者。食滯譫語,唇焦口燥,渴不消水,用枳實豆豉湯、保和散沖竹瀝、蘆卜汁,潤燥消中焦滯者。燥結大腸,譫語唇焦,用承氣湯,行下焦燥屎者。
另有熱病與發癍,誤食葷腥油膩,與熱邪癍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疳,渴不消水,煩熱昏沉,若以保和散等,消穀食治之,病必不減。若以乾葛、石膏、知母、三黃清熱治之,其熱愈甚。若誤認大腸燥屎唇焦,用承氣湯下行逆治,其死更速。醫家至此,束手待斃。
余以晚年之悟,思得癍邪熱毒伏於腸胃,蒸釀發出者也。初起必用升麻乾葛湯,宣發陽明伏毒。若膏粱積熱,非升麻清胃湯不能宣揚腸胃積熱,故清熱化癍,必用余化此湯,加山楂、檳榔;若食肉多,再加三稜、阿魏。治夾食症,常有得生者。夫熱在氣分,唇焦發渴,用乾葛石膏知母湯,人人知之者。
熱在血分,用升麻生地川連清胃湯主治,人多忽之。不知乾葛清胃湯,治陽明氣分渴水之唇焦口渴;升麻清胃湯,治陽明血分不消水之唇焦口渴。余以升麻清胃湯化癍,此化法也。又以此湯清陽明血分發渴不消水,是法外之法也。今又以此湯,治膏粱積熱,葷腥發熱之唇焦,此化外化出者也。
再詳仲景治太陽渴欲飲水,微熱消渴者,脈數煩渴者,汗出而渴,渴而口煩躁者,不用清解上焦肺胃積熱,皆用五苓散主治。良以太陽汗多口渴,表熱不減,表裡皆病,熱結膀胱下焦,非同表熱裡熱,單以發表退熱,單以清裡止渴者,故以五苓散雙解太陽也。夫口渴消水,用清裡,人人知之;口渴消水,有表邪,用不得清裡,人不知也。
白話文:
嘴唇乾燥裂開,是人體罹患大病的徵兆。在雜症中,它涉及脾、肺、心、腸胃五臟;在外感疾病中,則主要由手足陽明經所管轄。上嘴唇連同嘴角,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下嘴唇連同嘴角,屬於足陽明胃經。傷寒病邪停留在太陽經,嘴唇不會乾燥裂開;若熱邪傳到陽明經,則嘴唇會乾燥裂開。所以說,陽明經燥熱會導致嘴唇乾燥裂開。但是,嘴唇乾燥裂開的情況也有區別:能喝水緩解的是燥熱,不能喝水緩解的是濕熱。
此外,熱邪在氣分,嘴唇會乾燥且口渴;熱邪在血分,嘴唇會乾燥但不口渴。又或者,嘴唇乾燥,口渴且能喝水緩解,胸部感覺舒暢的,是熱邪未阻塞,應該清熱;口渴但喝水無法緩解,胸部感覺飽脹的,是熱邪合併食物積滯,應該消滯。這是指足陽明胃上部有熱。嘴唇乾燥,不口渴也不想喝水,腹部脹滿的,是熱邪在大腸,有燥結的糞便。這是指手陽明大腸下部有熱。
因此,治療嘴唇乾燥的症狀,可以用保和散來消導胃部上方的食物積滯;可以用承氣湯來排出大腸下方的燥結糞便。治療方法不只有單純的清熱瀉火,例如熱邪導致神志不清、嘴唇乾燥口渴且能喝水緩解的,可以用涼膈散和導赤散各半的劑量來清解上焦燥熱;食物積滯導致神志不清、嘴唇乾燥口渴但喝水無法緩解的,可以用枳實豆豉湯、保和散沖服竹瀝和蘆根汁來潤燥消解中焦積滯;大腸燥結導致神志不清、嘴唇乾燥的,可以用承氣湯來通瀉下焦燥結的糞便。
還有一種情況是患熱病併發斑疹,又誤食辛辣油膩食物,導致熱邪和斑疹毒素交結,嘴唇乾燥裂開、口臭牙齦潰爛、口渴但喝水無法緩解、煩熱昏沉,如果用保和散等消導食物積滯的藥物治療,病情不會減輕。如果用乾葛、石膏、知母、黃連、黃芩、黃柏等清熱藥物治療,病情反而會加重。如果誤認為是大腸燥結導致嘴唇乾燥,而使用承氣湯瀉下,則會更快死亡,醫生面對這種情況,也只能束手無策。
我晚年悟出,斑疹熱毒是潛伏在腸胃,蒸騰而出。初期一定要用升麻乾葛湯來宣洩陽明經的伏邪。如果是膏粱厚味積聚的熱邪,非用升麻清胃湯不可宣洩腸胃積熱,所以治療熱邪化斑疹,必須用我改良的這個湯劑,再加入山楂、檳榔;如果吃了很多肉,再加入三稜、阿魏。治療夾雜食物積滯的症狀,往往能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熱邪在氣分,嘴唇乾燥口渴,用乾葛、石膏、知母湯,這是人人皆知的。
熱邪在血分,用升麻、生地黃、川連等組成的清胃湯主治,很多人卻忽略了。不知道乾葛清胃湯是治療陽明經氣分口渴且能喝水緩解的嘴唇乾燥;升麻清胃湯是治療陽明經血分口渴但喝水無法緩解的嘴唇乾燥。我用升麻清胃湯來治療斑疹,這是化斑疹的妙法。又用此湯治療陽明經血分口渴但喝水無法緩解的嘴唇乾燥,這是超越常規的用法。現在我又用此湯治療膏粱厚味積熱、辛辣食物導致發熱的嘴唇乾燥,這是化中之化,化外之化。
再仔細分析仲景的治療方法,治療太陽經口渴想喝水、微熱消渴、脈數煩渴、出汗卻仍口渴、口渴伴隨煩躁不安等症狀,不用清解上焦肺胃積熱,都用五苓散主治。因為太陽經汗多口渴,表熱未減,表裡都病,熱邪阻塞在膀胱下焦,這與單純的表熱或裡熱不同,不能單純用發汗退熱或清熱止渴,所以用五苓散來同時治療表裡兩方面。口渴且能喝水緩解,用清熱藥物治療,這是人人皆知的;但口渴且能喝水緩解,卻伴隨表邪,就不能用清熱藥物治療,這卻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3. 衄血
雜症門,衄血為里症,宜清裡;外感門,衄血為表症,宜散表。故曰外感衄血,邪熱在經,但有經絡之分,總無寒熱之異,同歸表熱而已。三陰經無衄血,惟陽邪傳入少陰,厥而無汗之症,醫者見其手足冷而無汗,誤認太陽表邪未伸,用麻桂強發其汗,陰血內動血從口鼻而出,名下厥上竭。此少陰裡熱,誤用辛溫,觸動陰血而上衝者也。
戴氏云:仲景論衄血宜發汗,麻黃湯主之。此治冬月傷寒,太陽表症,里無積熱之衄,非言三時熱令也。三時衄血,即有太陽表症,宜散表,只用羌活沖和湯,不可用麻黃桂枝湯。若太陽之邪,已經侵入陽明,即要與陽明藥互用。若陽明本經熱甚以致衄者,不用太陽之藥,當用升麻乾葛湯,以解陽明氣分之邪,隨用茅花湯合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升麻清胃湯、以解陽明血分之熱。海藏云:仲景言衄家不可發汗,汗之必額上陷,此為脈微里有熱者言也。
夫衄家脈浮緊,可發汗。若脈已微,表症已解,再發汗,則額上陷。故《傷寒論》云:衄血脈已微者,用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此言裡熱衄血,宜涼血,不可用辛溫發散也。吳氏云:衄血之症,若脈浮緊,宜發汗;脈不浮緊,不可發汗。東垣治衄血,脈已微,黃芩芍藥湯;脈沉數,犀角地黃湯。
余按仲景用麻黃湯治衄,乃是太陽經寒邪未散,脈浮緊之衄;東垣用黃芩芍藥湯治衄,乃是表散血熱,脈不浮緊而微者。黃芩涼血,芍藥斂血、涼血。斂血則衄自止,再按用犀角地黃湯治衄者,是表邪解,脈沉數,裡熱甚,宜清熱之衄也。夫犀角地黃,涼陽明血熱,又清肝腎之火,沉數之脈,熱在下焦,清肝腎下焦之火,血不上升,而衄不作。
故仲景麻黃湯,但治冬月太陽表邪之衄;東垣黃芩犀角湯,治四時裡熱之衄,兼治內傷之衄。地黃引子、門冬引子,治內傷不治外感者。升麻清胃湯,治外感兼治內傷者。此治之分別也。外感之衄,脈大者易治,沉澀者難醫;內傷之衄,脈緩者易治,脈數者難醫。此脈之分別也。
太陽病,脈浮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邪不散,當以麻黃湯發其汗。今服麻黃藥,已病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則太陽之邪,不從汗解,必發鼻衄而解。其所以然之故,以太陽經熱邪重,今得麻黃辛溫,必上從陽明入目絡鼻之竅而出血矣。麻黃湯主之五字,在當發汗之下,不然,陽氣太重,必衄乃解之後,何可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此言太陽發熱,脈緊無汗,應用麻黃湯。因其人邪微正旺,未服麻黃湯自衄而病愈。申明上章衄而病解,不必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上章既明不可多用麻黃湯,此條言失用麻黃湯,因而致衄,太陽症仍在,仍用麻黃湯,申明致衄後,太陽表邪不解,仍要發表。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
太陽傷寒未發熱,火劫發汗,尚不為害。太陽中風,陽邪症火劫,則邪熱被火熱,血氣妄溢,失其常度,其身必發黃。火傷於上,陰血足者,尚能作衄而解;火傷於下,陰血虧損者,必致小便不利,陰陽皆虛,而肌肉消爍。
陽明病,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此必衄。
此明鼻衄之症,非獨太陽之邪,侵入陽明。陽明本經,亦有成衄者。如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在口,不欲嚥下,此陽明熱在血分,亦必發衄。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陽明表熱;口鼻乾燥能食,陽明裡熱。表裡皆熱,則迫血妄行為衄。
升麻乾葛湯,見煩躁。
茅根湯,茅花一味。
茅性清涼,根能涼血止煩,花苗專涼上焦之血,故治衄。
黃芩芍藥湯
黃芩,白芍藥,川連,甘草
陽明表熱而衄,前方升麻葛根湯;陽明表熱而衄,用此湯,家秘加生地、當歸,以當歸辛散,同芩、連、生地,則血涼而當歸經矣。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山梔,白芍藥,荊芥,牡丹皮,赤芍藥,生地,黃芩
此方不獨治衄,兼治咳血吐血;不獨治內傷肝腎血,即陽明外感亦當從此方出入加減。加黃芩、荊芥,則血涼不上升;若大便實者,加當歸、酒蒸大黃,其血立刻歸經。家秘用當歸同涼血藥則下順歸經之功最大。
地黃飲子
生地,丹皮,天門冬,黃芩,地骨皮,白芍
此治肝腎精竭,血燥勞瘵之方。若尺脈大,加黃柏、知母。以外感發衄,皆因本元血分有火,故亦立此方。
門冬飲子
麥門冬,地骨皮,知母,石膏,生地,丹皮,白芍藥
此通治鼻血之方。若陽明表症,加升麻、乾葛、荊芥、黃芩;若裡熱便結,加當歸、大黃。
乾葛石膏湯
乾葛,石膏,知母,甘草,丹皮,生地,黃芩
此方專治外感衄血者。然此涼陽明氣分之藥,家秘加丹皮、生地、黃芩,則兼涼其血。
升麻清胃湯,見口渴。
衄血,皆陽明血中伏火。故以此方清陽明血分之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