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下血

血從小便出者,名尿血;從大便出者,名便血。總其名曰下血。但有陰經陽經之分,並無寒熱之異,同歸於熱而已。《傷寒論》雖有少陰厥陰下血之條,皆是陽熱傳入陰經之症,經雖屬陰,症則陽症。陶氏一以為協熱,是矣;一以為陰寒,誤也。

此因雨濕之年,濕淫用事,濕毒外襲皮毛,內侵血分,令人身發寒熱,大便下血,腹反不痛,且用蒼獨敗毒散辛溫散表,忌用寒涼抑遏,此宗《內經》濕淫所勝,治以辛溫之法,非陰寒而溫之也。陶氏以其用辛溫,故誤認陰寒而名之,不思《內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血溢血泄。

少陰火氣內發,血溢血泄,夫血得熱則妄行,故無論外感諸血,以熱主治,即內傷。亦有心移熱於小腸而尿血,用導赤各半湯者。小腸本經自熱而病,用火府丹木通滑石者。肺移熱於大腸為便血,用涼膈散者。大腸本經自熱而病,用當歸大黃湯加梔、連、芍藥者。膀胱下焦熱結而尿血,用木通車前湯加知、柏、梔、連者。

肝經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用知柏四物湯龍膽瀉肝湯者。未可以陰寒言之也。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太陽病當汗解,因其人津竭血燥,不得作汗,醫以火劫汗傷陰故發躁。下圊血,當清火邪。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為欲愈。脈沉滑者,協熱下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病誤下,怕成結胸,其脈浮促,表邪尚未內陷,未成結胸,故為欲愈。若脈沉滑,則邪遺大腸,而為協熱下利。若脈浮滑者,則血熱流溢,必大便下血。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血。

淋家即熱結膀胱,小便頻數。不清利膀胱,反發其汗,必小便出血。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此條詳註熱入血室。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少陰熱邪,外傳太陽,則一身盡熱,熱結膀胱,必小便下血。

當歸大黃湯

當歸,大黃,生地,甘草

此方本治燥火下血,家秘以此治吐血嗽血,大便乾結。良以涼血則不上升,且大黃與當歸同用,其血當歸經矣。

黃芩芍藥湯,見衄血。

肝家有火,則施泄不藏。脾受火乘,則土崩而不裹。今以白芍與芩連同用,則肝脾之火皆清,而藏裹之令皆得矣。

蒼朮羌活獨活柴胡前胡防風荊芥枳殼,廣皮,甘草

寒濕傷於太陽,內傳陽明,有濕毒下血之症。以毛竅所入之邪,必要仍從毛竅而出,故不用血藥,而以此方散寒濕。若誤用寒涼,毒邪伏而不散。

桃核承氣湯,即桃仁承氣湯

寒濕傷表,用敗毒散。裡熱下血,以此方清裡熱,下淤血。一表一里,兩大法也。

導赤各半湯,見譫語發熱。

涼膈散,見譫語。

火府丹,治二便。

當歸,赤芍藥,黃連,大黃,甘草,滑石

桃仁承氣湯下淤血者,此方清血熱者,同用大黃,有清下之分,有大小便之別。

當歸大黃湯

當歸,大黃,廣皮,甘草

火府丹,兼治二便,此方專清大腸。

木通車前湯

木通,車前子,山梔,川連,知母黃柏,生地,甘草

此方清小腸之熱,通利膀胱。家秘治下焦熱結,小便淋秘。

知柏四物湯

知母,黃柏,當歸,白芍藥,生地,丹皮

龍膽瀉肝湯,見脅痛。

膽草,柴胡,黃芩,山梔,川連,知母,麥冬,人參,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