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一 (10)
卷一 (10)
1. 發熱
先厥後熱,即陰厥回陽,故曰利必自止。若後復見厥,則必複利矣。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
此條詳註咽痛。
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自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此條詳註便膿血。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此章重申厥少熱多,熱不除,必便膿血。可見熱病回陰,陰症回陽,均怕過與不及。
麻黃湯,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羌活,防風,白芷,黃芩,蒼朮,生地,川芎,細辛,廣皮,甘草
此和解太陽表裡之方。燥熱令,去蒼朮、川芎、細辛;兩足冷,加獨活;少陽見症,加柴胡;夏秋加知母、天花粉、石膏、乾葛;胸前飽悶,去生地,加枳殼、厚朴。汗多,加白芍藥。如濕氣勝,去生地。
羌活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防風,荊芥,廣皮,甘草
此方太陽經發汗解肌者。余以此代仲景麻黃湯,治四時太陽表症。口渴,去川芎;胸前飽悶,加枳殼、厚朴;陽明見症,加乾葛;里有熱,加黃芩、山梔、石膏。
加減防風湯,見身痛。
冬令北方,有汗發熱,用桂枝。南方三時,家秘用此方加減。詳身痛。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按太陽有汗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之症,故仲景以此方治之。加減詳小便不利、口渴門。
羌活木通湯
羌活,獨活,木通,車前子
熱結膀胱,脈數口渴症,用五苓散者,變立此方,雙解太陽表裡。
乾葛解肌湯
乾葛,升麻,防風,荊芥
此方散陽明表邪,發陽明伏癍不出。若惡寒頭痛。加羌活;時寒時熱,加柴胡;腰痛足冷,加獨活。
乾葛白虎湯,見口渴。
陽明表邪發熱,用前方乾葛解肌。若表裡皆熱,用乾葛散表,石膏清裡。
三黃巨勝湯,見譫語。
導赤各半湯,見腹痛。
表熱宜散表,裡熱宜清裡。此方以瀉心湯合導赤散,清熱之力專,利小便之功大。
涼膈散,見發狂。
此方治熱結上焦,肺胃發熱之症,加減詳發狂。
大承氣湯,見大便結。
小柴胡湯,見寒熱。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此方即小柴胡加桂枝,去陳皮,易棗肉。三時忌桂枝,易羌活。口渴,去半夏、生薑,加天花粉;症兼陽明,加乾葛知母;無汗,加防風。
梔子柏皮湯,見發黃。
先發熱,後發黃,此因熱而蒸黃,故用此方,不比食滯發黃而用消滯者。
大青龍湯,見煩躁。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白芍藥,杏仁,甘草,生薑,大棗
麻黃湯,加石膏、薑、棗,更名大青龍,以石膏制辛熱,加薑、棗和中氣,是變辛熱而為辛涼矣。此方同加薑、棗和中,而加白芍藥養陰斂陰,是變汗劑而為和劑矣。
白話文:
發熱
最初四肢冰冷後發熱,表示陰寒轉為陽氣回升,所以腹瀉會自行停止。但如果之後又出現四肢冰冷,必定會再次腹瀉。
患傷寒病時,先四肢冰冷後發熱,腹瀉本該停止,卻反而出汗、咽喉疼痛,表示喉嚨可能腫脹阻塞。
發熱但不出汗時,腹瀉會停止。但若腹瀉停止後出現膿血便,則喉嚨不會腫痛。
傷寒發熱持續四天,四肢冰冷僅三天,之後又發熱四天,這種「冷少熱多」的狀況通常表示病情好轉。但如果發熱超過四至七天仍未退,可能會出現膿血便。此處再次強調「冷少熱多」及持續發熱導致的風險,說明無論是熱症轉陰或陰症轉陽,都需注意過度與不足的問題。
相關方劑
羌活沖和湯
成分:羌活、防風、白芷、黃芩、蒼朮、生地黃、川芎、細辛、廣陳皮、甘草
用途:調和太陽經表裡。天熱時可去蒼朮、川芎、細辛;腳冷加獨活;少陽症狀加柴胡;夏秋加知母、天花粉、石膏、葛根;胸悶去生地黃,加枳殼、厚朴;出汗多加白芍;濕氣重則去生地黃。
羌活敗毒散
成分: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防風、荊芥、廣陳皮、甘草
用途:太陽經發汗解表。口渴去川芎;胸悶加枳殼、厚朴;陽明症狀加葛根;內熱加黃芩、山梔子、石膏。
五苓散
適用於太陽經有汗、發熱、口渴、小便不利,因熱積膀胱所致。
羌活木通湯
成分:羌活、獨活、木通、車前子
用途:針對膀胱積熱、脈搏快、口渴,替代五苓散以同時解表清裡。
乾葛解肌湯
成分:葛根、升麻、防風、荊芥
用途:散陽明表邪或透發陽明潛伏的斑疹。惡寒頭痛加羌活;忽冷忽熱加柴胡;腰痛腳冷加獨活。
乾葛白虎湯
陽明表裡俱熱時,用葛根解表,石膏清裡。
柴胡桂枝湯
成分:柴胡、桂枝(或羌活)、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調整:夏秋季節避免桂枝,改用羌活;口渴去半夏、生薑,加天花粉;陽明症狀加葛根、知母;無汗加防風。
梔子柏皮湯
適用於因熱症引發的黃疸(非飲食停滯所致)。
大青龍湯
麻黃湯加石膏、生薑、大棗,轉為辛涼解表劑;另有一變方加入白芍,轉為調和營衛之劑。
桂枝麻黃各半湯
成分:桂枝、麻黃、白芍、杏仁、甘草、生薑、大棗
調整同上,強調從發汗轉為調和陰陽的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