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10)
卷二 (10)
1. 口渴
濕熱則口不渴,燥熱則口渴,此以渴不渴分濕火、燥火也。熱在血分則不渴,熱在氣分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血,熱在氣也。胃家痰食所滯,則口渴而不消水;胃家邪熱所傷,則渴而消水。此以消水不消水,分痰食積熱也。實火口渴,脈實數,能消水;虛火口渴,脈虛數,不能消水。
白話文:
濕熱體質:不會口渴。 燥熱體質 :會口渴。 根據口渴與否 :可以區分濕熱體質和燥熱體質。
熱邪在血液中 :不會口渴。 熱邪在氣血中 :會口渴。 根據口渴與否 :可以區分熱邪在血液中還是氣血中。
胃中痰濕食物積滯 :會口渴,但喝水不會解渴。 胃中受邪熱損傷 :會口渴,喝水會解渴。 根據喝水是否解渴 :可以區分痰濕積滯和邪熱損傷。
實火引起的口渴 :脈搏有力、快速,喝水會解渴。 虛火引起的口渴 :脈搏虛弱、快速,喝水不會解渴。
此以脈之虛實,消水不消水,分虛火實火也。邪熱在表則不渴,邪熱在裡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裡熱在表也。太陽表熱不渴,若熱入膀胱之裡,則煩渴脈數,小便不利,五苓散兩解表裡,切不可同陽明汗出口渴,誤用白虎,有礙太陽表邪。陽明表熱,則無汗而渴,葛根湯汗之。
白話文:
根據脈象的虛實,水消與否,可以區分是虛火還是實火。
邪熱在體表則不口渴,邪熱在體內則口渴,根據口渴與否,可以區分熱在體內還是體表。
太陽表熱不口渴,如果熱氣進入膀胱內,則煩渴、脈搏快速,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可以同時治療表證和裡證,但千萬不要與陽明出的汗口渴混淆,誤用白虎湯,會阻礙太陽表證的治療。
陽明表熱,則不出汗而口渴,用葛根湯發汗治療。
若熱邪入於陽明之經,汗出而渴,脈洪而數,白虎湯清之。若熱結在下,小便不利而渴,豬苓湯。切不可同太陽小便不利,誤用五苓散,以礙陽明裡熱。若熱邪傳入陽明之腑,舌燥口渴,大便不通,手足多汗,有下症者,承氣湯。少陽裡熱,口苦咽乾,脈弦數而渴,小柴胡湯。
白話文:
1. 熱邪入侵陽明經絡:
- 出汗而口渴
- 脈搏洪大而快速
- 用白虎湯清熱。
2. 熱結在下焦:
- 小便困難而口渴
- 用豬苓湯。
- 注意:不要與太陽經小便不利混淆,誤用五苓散,因為這樣會阻礙陽明經的熱邪排出。
3. 熱邪傳入陽明腑:
- 舌燥口渴
- 大便不通
- 手足多汗
- 有下痢症狀
- 用承氣湯。
4. 少陽經裡熱:
- 口苦咽乾
- 脈搏弦細而快速,並有口渴
- 用小柴胡湯。
去半夏,加天花粉。三陽之熱傳入三陰。有熱深厥深,手足冷而渴者,然脈必數,神氣昏沉,小便必赤,此陽症似陰之渴也,仍用白虎湯,涼膈散。外有陽毒熱病,目赤唇黑,大渴引飲,三黃巨勝湯、涼膈散。又有中暑煩渴,乾葛石膏湯調辰砂六一散。又有秋熱傷燥而發渴者,水梨汁、西瓜汁沖飲之。
白話文:
去掉半夏,加入天花粉。三陽經的熱氣傳入三陰經。有體內熱氣重、手腳發冷、口渴的,但脈搏一定數而快,精神萎靡,小便一定發紅,這是陽症狀似陰症狀的口渴,仍用白虎湯、涼膈散治療。體外有陽毒熱病,眼睛發紅嘴脣發黑,非常口渴、攝入大量液體,可以用三黃巨勝湯、涼膈散治療。還有中暑煩渴的,用乾葛石膏湯調辰砂六一散治療。還有秋熱燥傷而發渴的,用梨汁、西瓜汁沖服。
未應,石膏清燥湯。又有冬溫春熱,時疫發渴,又以欲飲水能消水為欲愈,以得水入胃,胃氣和,敷布周身,作汗外泄,則熱解而渴亦愈。若禁其飲水,則胃汁乾枯,無從作汗,而熱不解矣。大凡口渴之症,皆陽明氣分胃熱所致,故乾葛、石膏乃渴症必用之藥,乾葛宣發陽明之鬱熱,石膏清潤陽明之裡熱。有連用石膏、知母。
白話文:
症狀尚未明朗時,可以使用石膏清燥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冬天溫暖,春天炎熱,容易患上時疫,導致口渴。這時,人們會認為多喝水就能消渴,這是錯誤的。因為喝水多了會進入胃裡,使胃氣調和,水液遍佈全身,發出汗液,熱氣散發,口渴也會隨之解除。如果阻止患者喝水,胃液就會乾枯,無法發汗,熱氣也就無法消散了。
一般來說,口渴的症狀都是陽明氣分胃熱造成的,所以治療口渴症必須使用乾葛和石膏。乾葛可以宣發陽明的鬱熱,石膏可以清潤陽明的裡熱。還有連用石膏和知母的方法。
渴不減,後用乾葛而愈者,此陽明表熱口渴也。有連服乾葛,渴不減,後用石膏、知母而愈者,此陽明裡熱口渴。也同一陽明經病,同一陽明經藥,而失分表熱裡熱則不見效。又如口燥唇焦,不能消水,以乾葛、石膏治之不效,以痰飲食滯治之亦不效,此熱伏陽明血分,故唇焦不渴,易以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伏火而愈者,癍症中常有此症也。是以雜症中口渴,有肺消腎消不足之症。
白話文:
口渴症狀沒有減輕,後來使用乾葛後纔好轉,這種情況是陽明經表證發熱導致的口渴。有的人連續服用乾葛,口渴症狀還沒有減輕,後來使用石膏、知母後纔好轉,這是陽明經裡證發熱導致的口渴。這兩種情況雖然同屬陽明經病,使用相同的陽明經藥物,但由於沒有分清表熱和裡熱,才會導致治療無效。
又如口乾、嘴脣焦黑,不能喝水,用乾葛、石膏治療無效,用痰飲食滯治療也無效,這是熱邪潛伏在陽明經血分,所以嘴脣焦黑但是不口渴,可以用升麻清胃湯,清除陽明經血分潛伏的熱邪而治癒。在癍症中經常有這種情況。
因此,雜症中出現口渴症狀,有肺熱陰虛、腎陰虛等不足的證候。
今傷寒熱病,一惟陽明經熱。即有少陰口燥咽乾而渴,厥陰消渴飲水,亦是陽明傳入三陰之熱病。是以仲景不設滋陰補血之方。於口燥咽乾條內者,良以滋陰之藥,治血虛發熱之口渴,非治熱邪外盛口渴症者。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
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白話文:
現在的傷寒與熱病,都是陽明經的火熱所致。即使有少陰口乾舌燥想喝水,厥陰消渴狂飲水的症狀,也是陽明經的火熱傳到三陰所導致的熱病。因此,張仲景沒有提出滋陰補血的方劑。關於口乾舌燥的論述中,目的是用滋陰藥物治療血虛發熱導致的口渴,而不是治療熱邪過盛導致的口渴症。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夾雜表裡症,口渴想喝水,喝水卻吐出來,稱為「水逆」。
此章首揭多汗發熱,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此太陽有表有里,用不得單表單清之藥,宜用五苓散上下分消表裡者。
白話文:
本篇章開頭談到多汗發熱,不解反而煩躁,口渴想喝水,這是太陽經表裡皆有熱的情況,不能只用解表或清熱的藥物,應該使用五苓散這種能上下分消表裡熱的藥方。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
白話文:
在太陽經的病症中,如果發汗後,出現大量出汗,胃中燥熱,煩躁不安,無法入睡,並口渴想喝水的情況。應當少量飲水,讓胃氣平和,這樣才能痊癒。
如果脈象浮小,小便不利,微熱口渴,可以服用五苓散。
此章分別不可用五苓散,宜用五苓之法。上段言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欲飲水,無脈浮小便不利句,但可與飲水,焉可用五苓,下段多脈浮小便不利之句,焉可不用五苓!前賢見一方在末句,皆注總治全章,誤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這一章不宜使用五苓散,但應採用五苓的治療方法。上段提到的人發汗後大汗淋漓、胃中乾燥、煩躁不安、口渴想喝水、無脈浮小便不利的症狀,適宜飲用白開水,怎麼能使用五苓散呢?下段多次提到脈浮小便不利,怎麼能不使用五苓散呢?古人看到其中一段提到「總治全章」,就都註解為適用於整章,這是錯誤的。
發汗已,脈浮數,不煩渴者,可再發汗。今煩渴,此太陽熱結在裡,故以五苓散雙解表裡。可見五苓散,惟太陽小便不利,脈浮煩渴,方可用。若陽明煩渴,小便不利,當豬苓湯。
白話文:
發汗治療之後,脈象浮數,沒有口渴的症狀,可以再進行發汗治療。如果出現口渴的情況,說明太陽經的熱邪已經內結,這時需要使用五苓散同時解表和利水。由此可見,五苓散只適用於太陽經證,出現小便不利、脈象浮數、口渴等症狀,纔可以使用。如果陽明經有口渴、小便不利的情況,應該使用豬苓湯治療。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主之。
白話文:
如果發燒後流汗導致口渴,可以服用五苓散。如果發燒後流汗但不口渴,可以服用茯苓和甘草。
此章申明傷寒汗出,風傷衛之症,須分別渴與不渴。若一見渴,則為里有結熱,可用五苓散。若汗出不渴者,則非熱結在裡,故不可用五苓散。觀仲景用五苓散,不重在小便不利治法之中,反詳於口渴引飲,發熱多汗,表熱不減條內。可見意在雙解表裡,上下分消太陽耳,非利小便也。
白話文:
這段話講述傷寒出汗的病症,需要區分口渴和不口渴。如果出現口渴,表示體內有熱結,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療。如果出汗而不口渴,說明體內沒有熱結,因此不能使用五苓散。
從仲景對五苓散的運用來看,他並不在意小便不利的治療,反而重視口渴引飲、發熱多汗、表熱不退的症狀。由此可見,五苓散的目的是雙解表裡,同時清熱利濕,以治療太陽經證,而非單獨利尿。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誤下太陽,心下痞滿,用瀉心湯。痞不解,反渴而煩躁,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因下內陷,下結膀胱,故用五苓散雙解表裡。按以上五條,皆反復告誡用五苓散,以治汗多熱不解,口渴煩躁之症。
白話文:
由於上述原因,會導致心下痞滿,此時使用「瀉心湯」。如果痞滿不消,患者出現口渴煩躁,小便不利,則應使用「五苓散」來治療。誤下太陽經的病邪,會導致心下痞滿,可以使用「瀉心湯」治療。如果痞滿不消,反而出現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的症狀,說明太陽經的病邪因下法不當而內陷,沉結於膀胱,因此須使用「五苓散」來同時調理表裡。綜觀以上五條,都反覆強調使用「五苓散」來治療汗多、熱不解、口渴煩躁的症狀。
良以表熱不退,多用發表;口渴煩渴,多用清熱。今因汗出表不解,又見煩渴消水,此太陽表裡兩兼之症,又當雙解表裡,非單清單表所能愈者。
白話文:
由於表層熱氣無法消退,大多數情況下會採取發散的方式治療。如果口乾舌燥、煩躁口渴,則多用清熱的方式治療。現在的情況是,雖然已經出汗了,但表層熱氣還未消退,同時還出現了煩渴消水的症狀。這屬於太陽表裡兩方面都有病症的情況,因此需要同時解決表裡的問題,而不是單純地清熱或發散就能治癒的。
服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在服用桂枝湯後,如果患者大量出汗但仍口渴不止,且脈搏洪大,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煩渴,本白虎湯症。然惡寒無汗而渴,脈浮脈細而渴,脈伏不消水而渴,太陽汗多,表熱不解,表裡熱結而渴,皆禁白虎湯此,以服桂枝湯。後大汗,後大煩渴,脈洪大,此陽明表解裡熱之渴,故用白虎湯。
白話文:
口乾舌燥,原本是白虎湯的症狀。但是如果患者惡寒無汗卻口渴,或者脈象浮細且口渴,或者脈象沉伏小便不利而口渴,或者太陽經汗出過多,表熱未解,表裡熱邪交結而口渴,這些情況都禁止使用白虎湯,而應服用桂枝湯。
如果患者大汗後出現劇烈口渴,脈象洪大,這是陽明經表熱不解,裡熱未除的口渴,此時應使用白虎湯。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
白話文:
如果傷寒時脈浮,發燒但沒有出汗,表症沒有解除,不能服用白虎湯。
如果患者很渴想要喝水,但沒有表症,可以服用白虎加人參湯。
上章申明用白虎之症,此章又恐表邪未解,故復告誡。若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表症不解,不可用白虎。即渴欲飲水,亦要看表症全無,方與白虎湯。
傷寒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上文說明瞭使用白虎湯的適應症狀,本章則擔心表邪(風寒之邪)尚未完全解除,因此再次提醒。如果傷寒病人的脈象浮緩,發熱卻不流汗,表示表症尚未解除,此時不能使用白虎湯。即使病人感到口渴想喝水,也要等到表症完全消失,才能給予白虎湯。
上章關防表症不可用白虎,此章又恐口燥渴,心煩,津液有立盡之虞。故曰身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者,裡熱已極,即有背微惡寒表症,亦用白虎湯。
白話文:
上文提到關防表證不能使用白虎湯,此處又恐怕患者口乾舌燥,心煩意亂,津液即將耗盡。因此說,如果患者體溫不高,但口乾舌燥、心煩意亂,說明內熱已經很嚴重,即使有背部微微發冷的表證,也應使用白虎湯。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對於傷寒病患者,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後,七至八天仍然不能緩解,熱邪內結,內外都發熱,時常怕風又口渴嚴重,舌頭乾燥發熱,想要喝下好幾升水,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舌乾燥而煩,直至消水數升,當用白虎湯。今以若吐若下後,故加人參,以救津液。
白話文:
傷寒持續七八天未癒合,熱氣積聚在身體內部,舌頭乾燥而煩躁,直到大量排尿後,適合使用白虎湯。現在由於病人嘔吐或腹瀉後,故加入人參,以補充津液。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噪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心中懊憹,舌上白苔者,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者,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病:
- 脈搏浮而緊
- 喉嚨乾癢,嘴巴發苦
- 肚子脹,呼吸急促
- 發燒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
- 身體沉重,心中煩躁
- 舌苔白厚
治療方劑: 梔子豆豉湯
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
治療方劑: 白虎加人參湯
脈搏浮,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
治療方劑: 豬苓湯
此章分三條治法。詳註懊憹門。以梔子豆豉湯,治懊憹舌上白苔;又以白虎人參湯,治渴欲飲水,清陽明上焦之熱;若加小便不利者,又用豬苓湯,清陽明下焦熱結。
白話文:
這一章分為三條治療方法,詳細註明煩悶鬱結的心境。
第一條:使用梔子豆豉湯治療煩悶鬱結,舌頭上有白色苔膜。
第二條:使用白虎人參湯治療口渴想喝水,清熱解毒陽明經上焦的熱氣。
第三條:如果出現小便不順利的情況,再使用豬苓湯,清熱解毒陽明經下焦的熱結。
陽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也。
上章立豬苓湯治法。此章防汗多者,津液外泄,渴者內水已虧,不可用豬苓湯。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如果出汗很多而且感到口渴,就不應該給予豬苓湯。因為大量出汗會導致胃中乾燥,而豬苓湯會進一步促進小便,這樣會使體液更加虧損。
前一章節介紹了使用豬苓湯的治療方法。這一章節則指出對於出汗多的人,由於體液已經外洩,口渴表示體內水分不足,不應該使用豬苓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能飲食,心煩喜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過後五、六天,發生中風,時而寒顫時而發熱,胸肋部位疼痛脹滿,悶悶不樂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有時候會口渴,有時候肚子痛,有時候肋骨下方有硬塊,有時候心臟跳動不安,小便困難,有時候不口渴,身體微微發熱,或者咳嗽,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中風,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加人參、栝蔞根,去半夏。
白話文:
傷寒感冒時,如果有柴胡證的症狀,即使只有一種症狀,也不必全部都有。
- 如果胸口煩悶但不嘔吐,就去掉半夏和人參,加上栝蔞子。
- 如果口渴,就加上人參和栝蔞根,去掉半夏。
此條歷敘少陽經之各症,而以小柴胡湯主治。惟以煩而嘔,則用半夏;若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痛,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列舉了少陽經的各種症狀,並以小柴胡湯為主要治療藥方。如果出現煩躁和嘔吐,則加入半夏。如果不嘔吐,則去除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實。如果有口渴,則去除半夏,加入人參和天花粉。
此申明上章一見少陽症,便以小柴胡湯主治。太陽篇有一些惡寒頭疼,便是太陽施治。今少陽篇又云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少陽,玩兩篇互發見症治症之義。
白話文:
這段古文說明,在上文中,一旦見到少陽症,就用小柴胡湯治療,在太陽症中出現一些惡寒頭痛,就用太陽篇的方法治療。現在在少陽篇中又說有柴胡症,只要看到這種症狀,就是少陽症,說明前後兩章所講的病症和治療方法相互發見。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此申明少陰下利,有寒熱兩途。今咳而嘔渴,心煩不得臥,此少陰熱利也。故用豬苓湯,從下去熱。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此申明少陰裡熱症,口燥咽乾而渴,則津液立竭,故用大承氣急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得了少陰病,拉肚子六七天,還伴隨咳嗽、嘔吐、口渴、心煩意亂、睡不著覺,可以用豬苓湯治療。
這個說明了少陰病拉肚子有寒熱兩種情況。現在咳嗽、嘔吐、口渴、心煩意亂、睡不著覺,這是少陰熱利,所以用豬苓湯從下往下清熱。
如果得了少陰病,兩三天內出現口乾舌燥,要趕快服用大承氣湯瀉下去。
這個說明了少陰裡熱的症狀,口乾舌燥,說明津液已經枯竭,所以用大承氣湯急下。
如果得了少陰病,自己拉肚子,拉的是清水,顏色純青,心窩部位一定會痛,嘴巴也乾燥,要趕快服用大承氣湯瀉下去。
此明凡用急下,必要見下症者,質清而無渣滓相雜,色青而無黃赤相間,熱極假陰之候,然必得心下硬痛,口燥咽乾而渴,方是裡實下症的據。
白話文:
這段文章是關於使用急瀉法的適應症。
必須符合以下症狀:
- 大便清澈透明,沒有雜質。
- 大便顏色青綠,沒有黃色或紅色。
這說明患者體內熱極假陰,但必需同時伴有以下症狀:
- 心窩(胃部)劇烈疼痛。
- 口腔和喉嚨乾燥,感到口渴。
只有符合這些症狀,才能確定患者適合使用急瀉法來治療。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乾葛湯,見似瘧。
白虎湯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白話文:
五苓散,用於小便不通暢。
乾葛湯,用於症狀類似瘧疾。
白虎湯
成分包括: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陽明表熱口渴,用乾葛湯。陽明表解裡熱,則用白虎湯。如小便不利,加滑石、木通、車前子;虛弱人,加人參。
白話文:
陽明經的表熱症狀有口乾舌燥,可以使用乾葛湯治療。陽明經的表裡同時有熱症狀,可以使用白虎湯治療。如果小便不暢,可以加入滑石、木通、車前子等藥材;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加入人參。
豬苓散,見小便不利。
陽明水液不分,口渴下利,以此方分利小便。
承氣湯,見大便結。
熱邪傳入陽明之裡,則發渴消水;傳入少陰,則口燥咽乾而渴,故渴而大便結。有下症者,用此湯。
小柴胡湯,見寒熱頭眩。
風盛為消,木能盜水,故少陽風發之瘧,消渴特甚,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乃不易之常法。
導赤各半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小便不利的症狀,可以使用豬苓散。因為陽明經的水液失調,導致口渴和腹瀉,這個方子可以幫助排泄小便。
如果出現大便乾燥的症狀,可以使用承氣湯。因為熱邪進入陽明經的裡層,就會引起口渴和體液消耗;如果熱邪進入少陰經,就會導致口乾舌燥而渴,所以會出現口渴和便秘的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就可以使用這個湯劑。
如果出現寒熱交替、頭暈的症狀,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因為風邪盛行會導致津液消耗,而木氣能盜取水液,所以少陽經風邪引起的瘧疾,會導致口渴症狀更加嚴重。小柴胡湯去掉了半夏,加入了天花粉,這是一個常用的治療方法。
導赤各半湯則沒有明確的臨床症狀描述。
火動於中,則多消渴。然諸火皆起於心,心與小腸為表裡,凡治心火,莫如利小便。此方導赤散合瀉心湯,專利小便。
三黃巨勝湯
白話文:
體內有火氣或上火的情況時,就會容易口渴。所有上火的情況都源自於心臟,而心臟與小腸是互為表裡。因此,治療心火最好的方式就是利小便。這個藥方導赤散結合瀉心湯,就是專門利小便的藥方。
黃芩,黃連,大黃,石膏
中有積熱,身熱多汗,二便赤閉,目赤唇焦,譫妄作渴飲水,則用此方。
涼膈散,見發狂。
白話文:
黃芩:是一種草本植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抗炎消腫的功效。
黃連 :是一種草本植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消炎的功效。
大黃 :是一種草本植物,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石膏 :是一種礦物,味甘,性寒,具有清熱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肺胃有熱,多發渴。此方雖用大黃,不用枳殼,與桔梗同用,則涼上而不下行矣。
白話文:
肺部和胃部有熱氣,患者會經常感到口渴。這個藥方雖然用了大黃,但沒有使用枳殼。和大黃一起使用桔梗,可以使大黃的作用集中在上焦(肺部),而不會影響下焦(腸胃)。
乾葛石膏湯,見寒熱。
陽明裡熱作渴,用白虎湯;陽明表裡皆熱,亦用此方。
石膏清燥湯,見喘逆。
熱在氣分,口多渴;燥熱為病,口多渴。清燥湯氣分藥也,清氣分之燥熱,則渴自止。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甘草
口渴皆系內熱,瀉心下之火則熱退渴止。
枳實梔子豆豉湯,見懊憹。
食滯中焦,每不作口渴。然蒸釀日久,亦能作渴,故不用清熱治渴,而以腐谷消滯則渴自止。
茵陳蒿湯
茵陳,梔子,大黃
發黃口渴,全憑濕熱上起見,故去熱退渴,推此方為當。
升麻清胃湯
白話文:
乾葛石膏湯適用於寒熱症狀,陽明經裡熱引起口渴,可以用白虎湯;若陽明經表裡皆熱,也可以使用乾葛石膏湯。石膏清燥湯適用於喘逆症狀,熱在氣分,會出現口渴;燥熱為病,也會出現口渴。清燥湯屬於氣分藥,可以清氣分的燥熱,使口渴消失。大黃黃連瀉心湯包含大黃、黃連、甘草,口渴都是因為內熱,瀉心下之火,熱退渴自然止。枳實梔子豆豉湯適用於懊憹症狀,食滯中焦,通常不會出現口渴。但若食物久存發酵,也可能引起口渴,所以不用清熱治渴,而是用腐谷消滯,口渴自然止。茵陳蒿湯包含茵陳、梔子、大黃,發黃口渴,是由濕熱上行引起,因此需要去熱退渴,此方最為合適。升麻清胃湯適用於…
同一陽明症,以渴而消水,熱在氣分,用乾葛清胃湯。渴不消水,熱在血分,用升麻清胃湯。治膏粱積熱,亦用升麻清胃湯。以血肉之物,善傷血分耳。若以陽明邪熱之口渴,妄用膩膈之味,則邪熱凝滯,食氣痰飲,膠結胸前,蒸釀發熱,其渴愈甚。另有三陰下利陰寒之症,亦有假作渴者,然渴不消水,小便清白為異耳。
白話文:
同是陽明症,因口渴而能喝水,熱在氣分,可用乾葛清胃湯。口渴喝不進水,熱在血分,可用升麻清胃湯。治療富貴人家的積熱,也可用升麻清胃湯。因為富貴人家的飲食多油膩,容易損傷血分。如果陽明經邪熱引起的口渴,卻錯誤地食用肥膩的食物,則邪熱會凝滯在體內,飲食化成的氣、痰液與津液,會聚結在胸前,蒸發發熱,口渴就會更嚴重。另外,三陰經下痢、陰寒的病症,也有假裝口渴的,但是他們口渴喝不進水,小便清白,這是與陽明熱渴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