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發熱

此申明上文,服小青龍湯已,渴者,此水寒已去,不可再服小青龍湯。小青龍湯句,當在發熱不渴句下看。

陽明病,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言陽明病,汗雖多,仍見微發熱惡寒,則表邪尚在,況無潮熱,故未可與承氣湯。即腹大滿,大便不通,亦只用小承氣湯。

陽明中風,若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似傳裡矣。若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陽明太陽表症。若反下之,則邪從內陷而腹愈滿,小便不利矣。

傷寒發熱無汗,嘔而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發熱無汗,本太陽表症。今嘔而不能食,反汗出濈濈然,故為轉屬陽明也。以其有嘔吐無下症,故不立下法。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較上章多蒸蒸有汗,且無嘔吐,故用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汗多發熱,津液有立盡之勢,故急下之。三章次第,詳註後自汗門,以為下法的訣。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頭痛發熱,本是太陽汗症。但脈弦而細,此是少陽也,故誤用麻黃、桂枝,則譫語。此症全賴胃氣衝和可愈,若胃氣不和,則煩而悸矣。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兩條詳註熱入血室,皆不立方,但曰無犯胃氣,此禁汗吐互詞。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

此即少陰症似太陽也。少陰經表有寒邪,理當散表,但不同太陽方法,故以麻黃、附子溫經散邪。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少陰變熱,乃為回陽,故曰不死。然脈不至,尚是危兆,故灸少陰。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本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此章言陰厥回陽太過,必發癰膿。詳註厥利。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白話文:

【發熱】

這是解釋上文提到服用小青龍湯後,出現口渴的情況,表示體內的水寒之邪已消除,此時不可再服用小青龍湯。關於「小青龍湯」的說明,應放在「發熱但不口渴」這一句之後來看。

陽明病患,若出汗多且輕微發熱、惡寒,表示表邪未解,且熱勢未達到潮熱的程度,不可給予承氣湯。若腹部脹滿嚴重、大便不通,可給予小承氣湯以調和胃氣,但不可造成嚴重腹瀉。

陽明病患雖然汗多,但仍有些微發熱、惡寒,說明表邪仍在,加上沒有潮熱現象,因此不適合用承氣湯。即便腹部嚴重脹滿、大便不通,也只能使用小承氣湯。

陽明中風的症狀如咽喉乾燥、腹部脹滿、輕微喘息、發熱惡寒、脈象浮緊,若誤用下法,會加重腹脹並導致小便困難。

陽明中風患者出現口苦咽乾、腹脹等症狀,看似已傳到裡證,但若同時有發熱惡寒、脈浮緊,仍屬陽明與太陽的表證。若誤用瀉下之法,邪氣內陷會使腹脹加劇,小便亦會不暢。

傷寒患者發熱無汗,嘔吐不能進食,卻突然持續出汗,代表病症已轉入陽明。

傷寒發熱無汗本是太陽表證,若出現嘔吐不能進食,且持續出汗,則轉為陽明證。由於只有嘔吐無下利症狀,因此不適用瀉下法。

太陽病三日發汗未解,若出現蒸蒸發熱,屬於胃熱,應使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相較於前文提到的證候,此處更強調蒸蒸汗出且無嘔吐,因此使用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患發熱且出汗多,應緊急瀉下,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出汗過多且發熱,津液可能快速耗盡,故需迅速瀉下。

傷寒患者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則屬少陽病。少陽證不可發汗,若誤用汗法會導致譫語。此症需調和胃氣,胃氣和則病癒,否則會出現心煩、心悸。

頭痛發熱本為太陽病的汗證表現,但脈象弦細則屬少陽證,若誤用麻黃、桂枝會引起譫語。此證需依賴胃氣恢復才能痊癒,若胃氣失和,則會心煩、心悸。

婦女患中風,發熱惡寒且月經剛來,發病七八日後熱退但脈遲、身涼、胸脅脹滿如結胸狀,並有譫語,是熱入血室,應針刺期門穴以瀉實邪。

婦女患傷寒發熱,月經來潮,白天神智清醒,夜晚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不可傷胃氣及上中二焦,可自行痊癒。

以上兩條詳述熱入血室,均未提供方劑,僅強調不可傷胃氣,意即禁用汗、吐等法。

少陰病初起反而發熱、脈沈,應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此為少陰證類似太陽證的情況。少陰經表有寒邪,需以溫經散邪的方式治療,但方法與太陽證不同,故使用麻黃、附子驅寒。

少陰病吐瀉,手足不冰冷反而發熱者不會致命。若脈搏微弱,可灸少陰經七壯。

少陰病轉為熱象代表陽氣回覆,故不死。但脈象微弱仍屬危險徵兆,需灸少陰經。

傷寒發熱六日後,反四肢厥冷九日並有腹瀉。一般而言,四肢厥冷且腹瀉者無法進食,但若反而能食,可能為「除中」(胃氣將絕)。若吃下簡單食物後無異常發熱,代表胃氣尚存,可痊癒;但若突然發熱又迅速退熱,則屬危象。再觀察三日,若熱持續不退,則預期於次日夜半痊癒。這是因為最初發熱六日,厥冷九日,再發熱三日合計共九日,與厥冷天數相應,故能預測病癒時間。若三日後脈象快數且熱不退,表示熱氣過剩,可能引發癰膿。

此段說明陰厥回陽過度可能導致癰膿。

傷寒先四肢厥冷後發熱者,腹瀉會自止;若再次厥冷則腹瀉會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