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發熱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

身黃髮熱,有從表發散之治。今裡熱蒸黃,故用此方。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太陽中風,又惡寒身痛,汗不出而煩躁,名營衛兩傷。脈浮緊,用大青龍湯。若脈微而弱,汗出惡風寒,不可服大青龍湯。若誤用,則手足厥冷,筋惕肉瞤,故以真武湯救之。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疾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邪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詳註似瘧。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發熱惡寒,理宜發汗。然脈微者,陽津不足,故不可發汗。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此太陽症,脈似少陰之條。太陽症,故發熱。正氣衰微,故脈沉。今以四逆湯溫里逐邪,以代麻黃湯,非陰症溫經也。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傷寒發熱,本非肺病,今洒洒惡寒,大渴飲水,此肺熱不能通調水道,其腹必滿。若自汗出,小便利,則肺病得解。設汗不出,小便不利,此肝膽熱邪,乘侮肺金,急刺期門。

太陽病,發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者,風溫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多,絕似桂枝湯症;但無惡寒頭痛,而有多眠鼻鼾,此風溫也,切不可用桂枝湯。

發熱汗出,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者,可更發汗。

發熱汗出,止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則表邪仍在,故更發汗。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利者,大柴胡湯。

發熱汗出熱不解,心下痞硬,已是下症,但嘔不宜下,故用大柴胡湯。

瘥後,更發熱,脈浮數者,以汗解之;脈沉數者,以下解。

此示人不論初病久病,惟見症治症,憑脈用藥。

發熱未有汗者,不可與白虎湯。若大渴引飲無表症者,仍與白虎湯。

發熱未有汗,表邪未解,故不可用白虎湯。大渴引飲無表症者,故仍與白虎湯。互相告戒,有一定之理。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心下素有水氣,又得寒邪相搏,故用小青龍湯,外散表邪,內散水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發熱

如果傷寒導致身體發黃且發熱,要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身體發黃又發熱,有從體表發散的治療方法,但現在是因為體內熱氣蒸發導致發黃,所以要用這個方子。

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不出汗又煩躁的,要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象微弱,出汗又怕風,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如果服用了會導致手腳冰冷、肌肉顫動,這是錯用的情況,要用真武湯來救治。

太陽中風,又怕冷身體痛,不出汗又煩躁,這種情況屬於營衛兩傷。如果脈象浮緊,要用大青龍湯。如果脈象微弱,出汗又怕冷,就不能用大青龍湯。如果誤用了,會導致手腳冰冷、肌肉顫動,所以要用真武湯來救治。太陽病,發病八九天,症狀像瘧疾,發熱怕冷,熱多寒少,人不噁心想吐,大便還算正常,一天發作兩三次,脈象微緩,這是快要痊癒的表現。如果脈象微弱又怕冷,這是陰陽氣都虛弱,不能再用發汗、瀉下或催吐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臉色反而出現發熱的紅色,這是邪氣還沒解除的現象,是因為無法順利出汗,身體一定會癢,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

詳細的情況類似瘧疾。

太陽病,發熱怕冷,熱多寒少,脈象微弱,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應該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來治療。

發熱怕冷,按道理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但如果脈象微弱,表示陽氣和津液都不足,所以不能用發汗的方法。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下去,如果病沒好轉,身體還疼痛,應該從內部治療,用四逆湯。

這屬於太陽病的症狀,脈象卻像少陰病的描述。太陽病,所以會發熱。正氣衰微,所以脈象沉下去。現在用四逆湯來溫暖內部並驅逐邪氣,代替麻黃湯,這不是陰虛的溫經治療。

傷寒發熱,感覺微微怕冷,非常口渴想喝水,腹部一定會脹滿,如果能自己出汗、小便也順暢,病就會好轉,這是肝氣侵犯到肺的現象,叫做「橫」,要針刺期門穴。

傷寒發熱,本來不是肺部的疾病,現在卻微微怕冷,非常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肺熱無法正常調節體內的水液,所以腹部會脹滿。如果能自己出汗、小便順暢,肺部的病就好轉。如果不出汗、小便也不順暢,這是肝膽的熱邪侵犯肺部,要趕緊針刺期門穴。

太陽病,發熱出汗,身體仍然很熱,脈象浮而且出汗,身體沉重、嗜睡、打呼嚕,這是風溫的表現。

太陽病,發熱出汗,身體仍然很熱,脈象浮而且出很多汗,很像桂枝湯的症狀,但沒有怕冷頭痛,卻有嗜睡打呼嚕,這是風溫的表現,絕對不能用桂枝湯。

發熱出汗,好轉了半天左右,又開始煩躁,脈象浮大,可以再次用發汗的方法。

發熱出汗,只好了半天左右,又開始煩躁,脈象浮大,表示體表的邪氣還在,所以要再次用發汗的方法。

發熱出汗卻沒好,心下痞硬,嘔吐又拉肚子,要用大柴胡湯。

發熱出汗熱不退,心下痞硬,已經是屬於需要向下導瀉的症狀,但是有嘔吐就不適合用瀉法,所以要用大柴胡湯。

病好後,又再次發熱,脈象浮數,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脈象沉數,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這是在告訴大家,不論是剛發病還是病很久了,都要根據看到的症狀來治療,根據脈象來用藥。

發熱還沒出汗的,不能用白虎湯。如果只是非常口渴想喝水,沒有其他體表症狀的,仍然可以用白虎湯。

發熱還沒出汗,表示體表的邪氣還沒解除,所以不能用白虎湯。如果只是非常口渴想喝水,沒有其他體表症狀,所以仍然可以用白虎湯。這些互相提醒的,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傷寒表證還沒解除,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或者口渴、拉肚子、噎住、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或者喘氣,要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心下原本就有水氣,又受到寒邪侵襲,所以要用小青龍湯,向外發散體表的邪氣,向內發散水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嗽且微微喘氣,發熱但不口渴,吃了藥後反而口渴,這是寒氣去除快要好轉的現象,要用小青龍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