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一 (8)
卷一 (8)
1. 發熱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
身黃髮熱,有從表發散之治。今裡熱蒸黃,故用此方。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太陽中風,又惡寒身痛,汗不出而煩躁,名營衛兩傷。脈浮緊,用大青龍湯。若脈微而弱,汗出惡風寒,不可服大青龍湯。若誤用,則手足厥冷,筋惕肉瞤,故以真武湯救之。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疾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邪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詳註似瘧。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發熱惡寒,理宜發汗。然脈微者,陽津不足,故不可發汗。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此太陽症,脈似少陰之條。太陽症,故發熱。正氣衰微,故脈沉。今以四逆湯溫里逐邪,以代麻黃湯,非陰症溫經也。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傷寒發熱,本非肺病,今洒洒惡寒,大渴飲水,此肺熱不能通調水道,其腹必滿。若自汗出,小便利,則肺病得解。設汗不出,小便不利,此肝膽熱邪,乘侮肺金,急刺期門。
太陽病,發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者,風溫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多,絕似桂枝湯症;但無惡寒頭痛,而有多眠鼻鼾,此風溫也,切不可用桂枝湯。
發熱汗出,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者,可更發汗。
發熱汗出,止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則表邪仍在,故更發汗。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利者,大柴胡湯。
發熱汗出熱不解,心下痞硬,已是下症,但嘔不宜下,故用大柴胡湯。
瘥後,更發熱,脈浮數者,以汗解之;脈沉數者,以下解。
此示人不論初病久病,惟見症治症,憑脈用藥。
發熱未有汗者,不可與白虎湯。若大渴引飲無表症者,仍與白虎湯。
發熱未有汗,表邪未解,故不可用白虎湯。大渴引飲無表症者,故仍與白虎湯。互相告戒,有一定之理。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心下素有水氣,又得寒邪相搏,故用小青龍湯,外散表邪,內散水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發熱
-
傷寒患者身體發黃且發熱,可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身體發黃發熱,若是由表症引起的,通常用發散法治療;但此症為裏熱蒸發導致發黃,故用此方。 -
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無汗且煩躁,可用大青龍湯。
若脈象微弱,出汗怕風,則不可服用大青龍湯;誤服會導致四肢冰冷、肌肉抽搐,此時應改用真武湯救治。
太陽中風又出現惡寒身痛、無汗煩躁,稱為營衛兩傷。脈浮緊則用大青龍湯;脈微弱出汗惡風則不可用,誤用後需以真武湯輓回。 -
太陽病已持續八九天,症狀如瘧疾,發熱怕冷且熱多寒少,患者不嘔吐、排便正常,一天發作數次,脈微緩表示將痊癒。
若脈微弱且惡寒,表示陰陽兩虛,不可再發汗、瀉下或催吐。
若面色發紅,表示邪氣未解,因未能微汗出而身體發癢,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
太陽病發熱怕冷,熱多寒少,脈微弱者,表示陽氣不足,不可再發汗,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發熱怕冷本應發汗,但脈微弱表示津液不足,故不宜發汗。 -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象反沈,若未好轉且身體疼痛,應先救裏症,用四逆湯。
此為太陽病症狀,但脈象似少陰,正氣虛弱故脈沈;用四逆湯溫裏驅邪,代替麻黃湯,並非治療陰症溫經。 -
傷寒發熱,惡寒嚴重,極度口渴喝水後腹脹,若自汗且小便通暢,表示病情將解,此為肝氣犯肺,稱為「橫」,可針刺期門穴。
傷寒發熱本非肺病,但肺熱無法調節水道導致腹脹;若無汗且小便不利,表示肝膽熱邪侵犯肺臟,需急刺期門。 -
太陽病發熱出汗,身體仍發燙,脈浮且汗多、身重嗜睡、打鼾,屬於風溫。
此症類似桂枝湯證,但無惡寒頭痛,反有多眠打鼾,不可用桂枝湯。 -
發熱出汗後,症狀緩解半日又煩躁,脈浮大者,可再次發汗。
表示表邪仍在,故需再發汗。 -
發熱出汗後熱未退,心下痞硬、嘔吐腹瀉,用大柴胡湯。
熱不退且心下痞硬已屬裏症,但因嘔吐不宜直接瀉下,故用大柴胡湯。 -
病癒後又發熱,脈浮數者用發汗法;脈沈數者用瀉下法。
無論新病或久病,皆依症狀和脈象治療。 -
發熱無汗者,不可用白虎湯;但大渴飲水且無表症者,仍可用白虎湯。
無汗表示表邪未解,故不可用;但無表症且大渴者適用,此為明確原則。 -
傷寒表症未解,心下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咳嗽,或口渴、腹瀉、小便不利、少腹脹滿、氣喘,用小青龍湯。
因寒邪與體內水氣結合,故用此方外散表邪、內消水飲。 -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嗽微喘、發熱不渴,服藥後轉渴者,表示寒邪將退,仍用小青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