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一 (7)
卷一 (7)
1. 發熱
總之,發熱無汗,表散不得外泄者,宜發汗解表。發熱有汗,裡熱蒸汗自出者,宜清裡退熱。又汗出身熱,微惡風寒,脈見浮大者,此汗出邪不出,尚宜發表。又發熱無汗,時或汗出,則熱暫退,少頃汗乾,或停一日半日,又復發熱,仲景但坐以汗出不徹,宜再發汗。更有發熱無汗,不惡風寒,脈見沉數者,此裡熱火閉,不能作汗外解,清其裡熱,則汗出身涼。
另有痰飲積熱,鬱結腸胃,外冒表邪而發熱,用散表之藥,汗出而發熱不減,用清裡而裡熱不除,此熱而有滯之症,又宜消痰化滯,疏散腸胃鬱熱,則胃氣宣揚敷布,裡熱從上而汗解。
太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詳註前章。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名中風,桂枝湯主之。
此條明風傷衛,汗出惡風,脈浮緩者,用桂枝湯也。
桂枝本為解肌,若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申桂枝湯,治不得寒傷營、脈浮緊、汗不出症。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此申發熱汗出之症,營血無邪而弱,衛氣有邪而強,故宜用桂枝湯。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按發熱自汗有三症:有太陽風傷衛之症,用桂枝湯以解肌;有陽明發熱自汗之裡熱症,用白虎湯以清裡;有春三月發熱自汗之風溫症,用防風石膏湯以和解。前章無時發熱之句,此章有時發熱之症,故立先其未發熱之時,服桂枝湯以發其汗。推而廣之,則時寒時熱之柴胡症,發作有準之似瘧症,皆宜先其時而服藥者。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則愈。
言中風發熱至六七日,有表裡症,飲水不得消水,而水逆上吐,此膀胱熱結,不通調水道下行,以五苓散散太陽表邪,利膀胱結熱,多服暖水,上潤皮毛助汗出,下潤膀胱宣水道。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此條辨太陽病如此症象,乃寒傷營,宜麻黃湯者。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瀉心湯。詳註結胸門。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發熱惡寒,肢節煩疼,宜麻黃桂枝湯,今因微嘔,心下交結,又兼少陽症,故用柴胡桂枝湯。
白話文:
發熱
發熱時若無汗,是因表邪無法向外散發,此時應發汗解表。若發熱時有汗,是因體內有熱迫使汗液排出,此時應清洩內熱以退燒。
另有情況是汗出後身體仍熱,且輕微怕風寒,脈象浮大,這表示汗雖出但邪氣未除,仍需發表散邪。
若發熱無汗,偶爾出汗後熱暫退,但不久汗止又發熱,這是因汗出不徹底,應再次發汗。
還有發熱無汗,不怕風寒,脈象沈數者,是因內熱鬱閉無法透發為汗,需清洩裡熱,汗出後自然退燒。
此外,若痰飲積滯化熱,鬱結腸胃,同時感受表邪而發熱,用解表藥後汗出但熱不退,用清裡藥也無效,這是因熱與積滯並存,需化痰消滯、疏通腸胃鬱熱,使胃氣通暢後,熱隨汗解。
太陽病中,發熱怕冷者屬於陽證;無熱怕冷者屬於陰證。
太陽病若有頭痛、發熱、汗出、怕風、脈浮緩,稱為「中風」,用桂枝湯治療。
桂枝湯本用於解肌表,但若脈浮緊、發熱無汗者不可用,應注意區分。
太陽病發熱汗出是因營氣弱而衛氣強,故宜桂枝湯。若患者臟腑無病,卻反覆發熱自汗,是衛氣不和,宜在發作前服桂枝湯發汗。
發熱自汗可能有三種情況:太陽風傷衛用桂枝湯,陽明內熱用白虎湯,春風溫症用防風石膏湯。此外,像反覆寒熱的柴胡證、定時發作的類瘧疾等,都應提前服藥。
中風發熱持續六七日未解,兼有口渴但喝水即吐(水逆證),用五苓散通利膀胱鬱熱,多喝溫水助汗出而癒。
太陽病頭痛發熱、全身疼痛、怕風無汗而喘,屬寒傷營,用麻黃湯。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是柴胡證,若誤下後症狀仍在仍用柴胡湯,可能出現發熱汗出而解。若胸腹硬痛為結胸,用大陷胸湯;若僅脹滿不痛為痞證,改用瀉心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疼痛、微嘔、心下悶結,表證未解者,用柴胡桂枝湯兼治太陽與少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