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一 (6)
卷一 (6)
1. 發熱
發熱有翕翕發熱,蒸蒸發熱。翕翕發熱者,身熱無汗,惡寒拘緊,如鳥羽之合而不發舒,此邪傷於表,鬱於肌膚,表熱而里未熱,治宜發散表邪。蒸蒸發熱者,手足遍身漐漐多汗,熱而潤澤,此表邪已散,熱鬱於裡,蒸汗時時外出也,治宜清熱。若便結腹脹,有下症者,下之。
此以表熱裡熱分兩大法也。若發熱無汗,脈浮緊,此太陽傷營之表症也。冬月西北人,用麻黃湯。餘三時用羌活沖和湯、羌活敗毒散。若發熱有汗,脈浮緩,此太陽風傷衛之表症也。冬月西北人,用桂枝湯。餘三時用加減防風湯。若脈浮,外發熱,內煩躁,作渴飲水,小便不利者,此太陽熱結膀胱之裡症也,仲景以五苓散。清利膀胱。
余今廣推羌活木通湯,雙解太陽表裡。若頭痛額痛,目痛,鼻乾,發汗無汗,微惡寒,脈浮而長,此陽明表症也,治以乾葛解肌湯。若發熱有汗,口渴引飲,六脈洪數,不惡寒反惡熱,此陽明經症也,白虎湯加葛根。若發熱煩躁,口渴唇焦,小便閉結,手足時時汗出,六脈沉數,此陽明裡症也,宜三黃巨勝湯、導赤各半湯、涼膈散。若口乾舌刺,小腹硬滿,欲大便而不得便,脈沉數者,此陽明之下症,宜承氣湯下之。
若時寒時熱,頭側作痛,兩耳常聾,嘔而口苦,此少陽經症也,脈弦而緊無汗者,柴胡防風湯散表;脈弦而數有汗者,小柴胡湯和解。若身雖寒熱,大便閉結,腹痛脹滿,脈見沉數,時時汗出者,此少陽裡熱下症也,宜大柴胡湯下之。按三陽發熱之症,要分別有汗無汗,汗多汗少。
夫無汗發熱,為表熱,易知者也。亦有汗出未多,而發熱不減,人多誤為裡熱矣。汗出未多而熱不減,猶易知其表熱也;至汗出多而發熱不減,尚是表邪,則難分別矣。例如太陽中風症,自汗出而熱不愈,此表熱症也。若但以汗多妄用清裡,則礙表邪矣。又如風溫症,自汗出而熱不退,此三陽經表熱症也。
若誤以中風症,用桂枝湯解肌,是犯辛溫誤治風溫矣。若以汗多身熱,陽明裡熱治之,是犯失散在表之風溫矣。夫太陽自汗出發熱之中風,極似風溫症。不知太陽中風惡風寒,風溫症則不惡風寒;太陽症口不渴,風溫症口多渴;太陽症鼻不塞,風溫症鼻塞多眠睡,此症之各別者也。太陽症脈浮緩,風溫症脈浮數,此脈之各別者也。
夫陽明裡熱,自汗出熱不退之症,又與太陽中風、三時風溫症亦相似。然中風風溫症,必帶惡寒惡風、身痛頭痛之表症;若陽明裡熱,自汗出熱不退,則無惡寒身痛之表症,反有惡熱口渴裡熱之症,此症之分別者也。中風、風溫之症,脈必浮數;若陽明裡熱之症,脈必洪大沉數。
夫發熱而分無汗脈浮以別表熱,有汗脈沉以別裡熱,此經之常、理之正也。然亦有有汗發熱脈沉而見表症,但坐以汗出不徹,仍用發汗退熱者。夫無汗發熱脈浮,人人知其表熱,然有火閉無汗之症,其脈亦浮數,連服發表之藥,汗不出,後服清裡之藥,汗出熱減而愈者。又如三陽經有表復有里之症,先服散表之藥,汗不出熱不退,復服和解藥,而汗出熱退者。
白話文:
發熱
發熱分為翕翕發熱和蒸蒸發熱兩種。翕翕發熱是指身體發熱但不出汗,伴隨惡寒、身體拘緊,感覺像鳥羽緊閉般不舒服,這是邪氣侵犯肌膚表面,停滯於肌膚,表面發熱而內部尚未發熱,治療應當發散表邪。蒸蒸發熱是指手腳和全身都汗津津的出很多汗,感覺熱而濕潤,這是因為表邪已散,熱邪鬱積於內,汗液不斷外泄,治療應當清熱。如果同時伴有便秘、腹脹,且有下利症狀,則應當服用瀉下藥物。
這兩種情況是根據表熱和裡熱區分開來的。如果發熱不出汗,脈象浮緊,這是太陽經傷及營氣的表證,冬天西北地區的人可用麻黃湯,其他季節則用羌活沖和湯或羌活敗毒散。如果發熱出汗,脈象浮緩,這是太陽經風邪侵犯衛氣的表證,冬天西北地區的人可用桂枝湯,其他季節則用加減防風湯。如果脈象浮,外發熱,內心煩躁,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是太陽經熱邪阻塞膀胱的裡證,張仲景用五苓散清利膀胱。
現在我廣泛推崇羌活木通湯,可以同時治療太陽經的表裡證。如果頭痛、額頭痛、眼睛痛、鼻子乾燥、發汗不多或不出汗、輕微惡寒,脈象浮長,這是陽明經的表證,治療應當用乾葛解肌湯。如果發熱出汗、口渴想喝水、六脈洪數、不惡寒反而惡熱,這是陽明經的裡證,可用白虎湯加葛根。如果發熱煩躁、口渴嘴唇乾燥、小便閉結、手腳時時出汗、六脈沉數,這是陽明經的裡證,應當用三黃瀉心湯、導赤散、涼膈散。如果口乾舌燥、小腹部硬滿、想大便但排不出、脈象沉數,這是陽明經的下焦症,應當用承氣湯瀉下。
如果時而寒時而熱,頭痛偏向一側,兩耳經常聽不見聲音,嘔吐且口苦,這是少陽經的證候,脈象弦緊不出汗的,用柴胡防風湯散表;脈象弦數出汗的,用小柴胡湯和解。如果雖然寒熱交替,但大便閉結,腹部疼痛脹滿,脈象沉數,時時出汗,這是少陽經裡熱下焦症,應當用大柴胡湯瀉下。總之,治療三陽經發熱的症狀,要區分是否有汗,汗多還是汗少。
不出汗而發熱,屬於表熱,比較容易判斷。但也有些情況,出汗不多,但發熱不減,很多人會誤認為是裡熱。出汗不多而熱不減,也容易判斷是表熱;但是出汗很多而發熱不減,仍然是表邪,就比較難區分了。例如太陽經中風證,自汗出而熱不退,這是表熱證。如果僅僅因為出汗多就妄用清裡藥物,則會阻礙表邪的發散。又如風溫病,自汗出而熱不退,這是三陽經表熱證。
如果誤認為是中風證,用桂枝湯解肌,就會犯下用溫熱藥誤治風溫的錯誤。如果認為是汗多身熱,屬於陽明經裡熱而用清熱藥治療,就會犯下忽略表邪的風溫病的錯誤。太陽經中風證自汗出發熱,很像風溫病。但是太陽經中風證惡風寒,風溫病則不惡風寒;太陽經證候口不渴,風溫病口渴;太陽經證候鼻子不通,風溫病鼻子不通且嗜睡,這些是兩者不同的症狀。太陽經證候脈象浮緩,風溫病脈象浮數,這是脈象的不同。
陽明經裡熱,自汗出熱不退的症狀,也和太陽經中風、三時風溫病相似。但是中風和風溫病,一定伴隨惡寒惡風、身痛頭痛的表證;如果陽明經裡熱,自汗出熱不退,則沒有惡寒身痛的表證,反而有惡熱口渴裡熱的症狀,這是兩者不同的症狀。中風、風溫病的脈象一定浮數;陽明經裡熱的脈象一定洪大沉數。
發熱,根據是否有汗和脈象浮沉來區分表熱裡熱,這是經絡學說的常規,也是正確的道理。但是,也有出汗發熱,脈象沉卻是表證的情況,這是因為汗出不透,仍然需要用發汗的藥物退熱。不出汗發熱脈象浮,人人知道是表熱,但是有熱邪閉鬱不出汗的症狀,脈象也浮數,連續服用發汗的藥物,汗不出,後來服用清裡藥物,汗出熱退而痊癒。又如三陽經既有表證又有裡證,先服用散表藥物,汗不出熱不退,再服用和解藥物,汗出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