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3)
卷二 (3)
1. 煩躁
煩躁有陰陽表裡四條,按煩與躁,同一煩悶不寧也。身大熱,脈浮大,有表症,無汗而煩,名曰煩熱,宜發汗。身不大熱,脈沉數,無表症,汗多而煩,名曰煩躁,宜清裡。另有不發熱,脈沉遲,口不消水而煩者,名曰陰躁,用溫里。夫煩熱,表症;煩躁,里症;陰躁,陰症。
白話文:
煩躁有陰陽表裡四種情況,根據煩和躁來區分,都是心神不寧的意思。
- **煩熱:**身體發熱明顯,脈象浮大,有外感症狀,但沒有出汗,稱為煩熱,應發汗治療。
- **煩躁:**身體沒有明顯發熱,脈象沉數,沒有外感症狀,但出汗多,稱為煩躁,應清熱治療。
- **陰躁:**不發熱,脈象沉遲,口不渴但煩躁,稱為陰躁,應溫補治療。
- **陽躁:**發熱明顯,脈象浮大,出汗少或不汗,稱為陽躁,應發汗治療。
是以煩躁,宜分表裡陰陽。若太陽中風,汗出而煩躁,脈反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此太陽經營衛兩傷之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若身痛無汗,脈浮緊,身大熱而煩,此太陽經寒傷營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麻黃,三時南方,用羌活湯。若發熱有汗而煩,脈浮緩,此太陽經風傷衛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桂枝,三時用防風湯。
白話文:
因此,煩躁時應分清表裡陰陽。
如果太陽經中風,出汗煩躁,脈搏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這是太陽經營衛兩傷的煩躁,用大青龍湯治療。
如果身體疼痛不出汗,脈搏浮緊,身體發熱煩躁,這是太陽經寒邪傷營的煩躁,冬季北方用麻黃,其他三季南方用羌活湯。
如果發熱出汗煩躁,脈搏浮緩,這是太陽經風邪傷衛的煩躁,冬季北方用桂枝,其他三季用防風湯。
若汗出不解而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此太陽經熱結膀胱之煩躁也,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羌活木通湯。若發熱無汗而煩,目痛鼻乾,脈長浮洪,此陽明表症煩躁也,冬月葛根湯,三時升麻乾葛湯。若有汗而煩,脈洪而數,口渴消水,此陽明裡症煩躁也,白虎湯。若表邪盡散,脈沉而數,有下症而煩者,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出汗卻停不下來,還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這是太陽經熱氣積聚在膀胱導致的煩躁,北方地區可以用五苓散,南方地區用羌活木通湯。如果發燒卻不出汗,還感到煩躁,眼睛疼痛,鼻子乾燥,脈搏細長浮動有力,這是陽明經表證引起的煩躁,冬天用葛根湯,其他季節用升麻乾葛湯。如果有汗卻感到煩躁,脈搏洪大而快速,口渴喝很多水,這是陽明經裡證引起的煩躁,用白虎湯。如果表邪已經完全散去,脈搏沉伏而快速,出現下焦症狀還感到煩躁,用承氣湯。
若寒熱嘔而口苦,脈弦而煩者,此少陽半表半裡煩躁也,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若腹脹便閉,有汗而煩躁,此少陽有下症煩躁也,大柴胡湯下之。又有積熱內結,外不大熱,手足反冷,脈沉而數,口渴飲水,時有汗出而煩者,宜用清裡。又有表邪伏於經絡,中焦凝滯,表熱不能外發,遍身反冷,脈反沉伏而煩熱,宜用升散。
白話文:
-
如果有寒熱嘔吐、口苦、脈象弦細而急促,這是少陽經半表半里的煩躁症狀,可用小柴胡湯加梔子豆豉湯治療。
-
如果有腹脹、大便不通暢,有汗液而煩躁,這是少陽經有下焦症狀的煩躁,可以用大柴胡湯瀉下治療。
-
如果積熱內結,體表不太熱,手足反而發冷,脈象深沉而快速,口渴想喝水,偶爾出汗而煩躁,應該用清熱降火的方式治療。
-
如果表邪潛伏在經絡中,中焦氣機凝滯,表熱無法發散出去,身體反而發冷,脈象深沉遲緩而伴有煩熱,應該用升散的方法治療。
總之,有汗之煩躁,里症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浮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伏之煩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數之煩躁,裡熱也,宜清熱;沉遲之煩躁,裡寒也,宜溫經;雜症煩躁,另具大方條內。
白話文:
總而言之,有出汗而煩躁的,是體內的疾病,應該清熱;沒有出汗而煩躁的,是體表疾病,應該發散表氣;脈象浮動的煩躁,是體表疾病,應該發散表氣;脈象沉伏的煩躁,是邪氣潛伏在體內,應該升提陽氣;脈象沉數的煩躁,是體內濕熱,應該清熱;脈象沉遲的煩躁,是體內寒氣,應該溫陽散寒;其他雜症造成的煩躁,另有詳盡的條目記載。
太陽篇曰:傷寒欲自解者,必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此首揭傷寒表症,若欲作汗,必先見煩熱躁悶,呻吟不寧之候。何以知之?以浮脈見煩,故知汗出而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白話文:
《太陽篇》說:傷寒如果要自然痊癒,一定會先發熱,然後出汗才會好轉。怎麼知道呢?脈象浮,就知道會出汗而痊癒。
這段話主要講述傷寒的症狀,如果要出汗,一定會先出現發熱、躁悶、呻吟不安等表現。怎麼知道呢?因為浮脈可以說明病人發熱,所以知道會出汗而痊癒。
患上太陽病,一開始服用桂枝湯,反而發熱不退,就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就能治好。
太陽中風,當用桂枝解肌。今服後反煩者,太陽之邪充塞肌竅,刺風池、風府,泄其所郁之熱,再與桂枝,則愈矣。
白話文:
當太陽經受風邪侵襲時,應當使用桂枝湯來解肌表邪。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出現煩躁症狀,說明太陽經的病邪已經充塞在肌膚腠理之間。此時,需要針刺風池、風府穴,以疏散鬱積的熱氣。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即可痊癒。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此條即太陽熱結膀胱之煩。詳註發熱。
白話文:
中風後出現發熱,六七天後仍然沒有改善並且感到煩躁,有表症和裡症的同時存在,口渴想要喝水,但是喝水後會馬上吐出來,這種情況被稱為水逆。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多喝溫水,出汗後病情會好轉。
這段描述的是太陽經熱邪內結在膀胱所引起的煩躁。詳細來說是關於發熱的情況。
太陽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經脈浮動快速有力,出現頭痛、發熱、微微盜汗,卻又厭惡寒氣的情況,表示體表外邪(風寒)尚未解除。如果醫生誤用瀉下法治療,會導致脈搏從快速有力轉為遲緩,膈膜內部出現阻滯疼痛,出現氣短、煩躁、心中鬱悶的症狀,這是陽氣內陷,心下部因寒邪凝結所致,稱為結胸。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此條言表邪未解,誤下變結胸,當用結胸法。
結胸症具煩躁者,即死。
結胸症見煩躁,則內水將竭矣,下之則死,不下亦死。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這段話的意思是:
如果表邪還沒有解除,錯誤地使用了下法會導致結胸的情況,應該使用治療結胸的方法。
當結胸症狀出現並且患者感到煩躁不安時,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況,可能會導致死亡。
當結胸症狀出現且伴有煩躁,表示體內的津液快要枯竭了。此時無論是否再用下法,都可能導致死亡。
對於傷寒病,在發汗後大約半天又出現煩躁不適,脈象浮數的情況下,可以再次進行發汗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
發汗後,只解得半日許,又復煩,脈又浮數,不可更行麻黃,用桂枝湯解肌發汗。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白話文:
發汗治療後,症狀僅緩解半天左右,又再次發作,脈搏浮而數,不可再用麻黃,應改用桂枝湯解肌發汗。傷寒治療後出現心煩、腹脹、躺著或起身都不安的人,可用梔子厚朴湯為主藥方。
煩而腹不滿,表症也;腹滿不煩,里症也。既煩且滿,雖經下後,邪在半表半裡,故以梔子去煩,厚朴泄滿。
白話文:
如果只有煩熱而沒有腹脹,屬於表症;如果只有腹脹而沒有煩熱,屬於裡症。如果既有煩熱又有腹脹,即使已經瀉過大便,邪氣仍然介於表症和裡症之間,所以用梔子來消除煩熱,用厚朴來通利腹脹。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大下,過下也,腸胃因寒,用梔子去煩,加乾薑以暖中。
白話文:
治療傷寒時,如果使用丸藥進行強烈的下法後,身體的熱症仍未消退,並且有輕微煩躁的情況,應該使用梔子乾薑湯。
強烈的下法意味著過度的瀉下,這會使腸胃受到寒涼的影響。使用梔子可以清除煩躁,加入乾薑則是為了溫暖中焦。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發汗後再次出汗,白天煩躁不安眠,晚上才安靜下來,不嘔吐也不口渴,沒有外感癥狀,脈搏微弱無力,如果身上沒有明顯發熱,可以使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晝夜煩躁,乃是陽症。今以汗下後,夜則安靜,且不嘔不渴,外無表症,脈又沉微,身無大熱,此本是陽症,因汗下太過,故用溫中之藥。
白話文:
白天晚上都感到煩躁,這是陽症的徵象。現在經過發汗、瀉下的治療後,到了晚上就安靜下來,也沒有嘔吐、口渴的情況,身體外面沒有表徵,脈象又沉微,身上也沒有顯著的發熱跡象。這本來是陽症,因為發汗、瀉下過度,所以現在需要使用溫補中氣的藥物。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中醫中陽明太陽經受邪風襲擊,導致脈搏浮而緊,發熱怕冷,四肢痠痛,沒有流汗卻感到煩躁不安的,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
太陽中風症,又見浮緊傷寒脈,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煩躁之傷寒症,故用大青龍湯,雙解營衛之邪。
白話文:
太陽傷風症,合併浮緊、像是傷寒的脈象;發熱怕冷、身體疼痛、不出汗煩躁,這些都是傷寒症狀,因此使用大青龍湯,同時解除營氣和衛氣的病邪。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對於患有太陽病的人,如果脈象浮緊,沒有出汗發熱、全身疼痛,經過八九天仍未見好,表證依然存在,這時就應該發汗治療。服藥後症狀有所減輕,但患者出現煩熱,眼睛閉著,病情嚴重者必定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病情才得以緩解。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麻黃湯是治療這種病症的主要藥方。
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看,從前諸注,皆誤也。詳註衄血條內。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二條詳註口渴。重在煩,故用白虎。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條詳註大便硬。
病人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一派下症,不立下法,而大承氣湯在矣。
白話文:
麻黃湯的主要作用是在需要發汗的時候使用,過去的許多註解都是錯誤的。詳細說明請見鼻血條目內。
服用桂枝湯後,如果大量出汗,仍感到非常煩渴不解,且脈象洪大的,應該使用白虎湯。
患傷寒病但沒有高燒,口乾渴,心中煩躁,背部感到寒冷的,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
這兩條註釋強調口渴的情況,重點在於煩躁,因此使用白虎湯。
太陽病,若出現嘔吐、瀉下或微微出汗後感到輕微煩躁,小便頻繁,大便變硬的,可以給予小承氣湯調和病情以痊癒。
此條註釋詳細說明瞭大便變硬的情況。
患者六七天未大便,腹部周圍疼痛,煩躁不安且有時發作,這是因為體內有燥屎,所以才會不排便。
對於一連串需要瀉下的症狀,雖然沒有明確列出瀉下的方法,但是大承氣湯已經足夠應對。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生病兩三天的話,脈搏微弱而沒有類似陽明經外感的太陽柴胡證候,出現煩躁和心下(腹部)硬滿的情況,到了四五天後,即使能吃東西,也用量很少的小承氣湯稍微緩和一下,讓病情稍微好轉,然後再給予一升的承氣湯。如果沒有排便超過六七天,且小便量少,即使不能吃東西,但一開始肚子裡還是硬的,之後必定會變成拉肚子,在病情還沒有完全變成硬腹的時候,用藥物攻擊(攻下)它,必定會變成腹瀉。必須讓大便暢通,大便確定變成硬便,這時才能用藥物攻擊它,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脈不浮緊,非表脈,無太陽少陽表症,見煩躁心下硬,明表解而為裡熱煩躁矣。詳註大便結內。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言陽明病,無太陽少陽表症,不吐不下,未曾傷其腸胃。若有心煩,是裡熱,調胃承氣湯可與。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六七日傳裡之時,身無大熱,表邪已解,其人反煩躁,則陽邪傳入於裡,宜用清裡之法。
梔子乾薑湯
梔子,乾薑
白話文:
脈象不是浮緊,這不是表證的脈象,沒有太陽少陽的表證症狀,出現煩躁和心下硬的情況,表明表證已經解除轉變為里熱煩躁。詳細記載在大便結內。
陽明病,沒有嘔吐和腹瀉但有心煩的症狀,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
提到陽明病,沒有太陽少陽的表證症狀,沒有嘔吐和腹瀉,表示腸胃尚未受損。如果有心煩,這是里熱的表現,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
傷寒六七天後,沒有高熱,病人煩躁,這是因為陽氣從表進入裡的緣故。
六七天是傳入裡的時期,身體沒有高熱,表邪已經解除,病人反而煩躁,說明陽邪傳入裡,應該使用清里的方法。
梔子乾姜湯
梔子,乾姜
陽症煩躁用梔子,陰症發躁用乾薑。今因本是陽症,宜清不宜下,反誤下之,身熱不去而微煩,故以二味合用。仲景常以一味解表藥,一味清裡藥,和解表裡之邪。今以化出一味寒藥,一味熱藥,和解冷熱不調誤下後之身熱心煩,極開化方用藥之妙悟。
梔子厚朴湯,即清氣湯。
白話文:
對於陽性體質引發的煩躁,使用梔子。而對於陰性體質引發的煩躁,使用乾薑。患者現在的情況屬於陽症,應該清熱而不能瀉下的,但醫生卻錯誤地採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導致體內熱氣未消,反而出現了輕微的煩躁,因此我們使用梔子和乾薑這兩種藥物同時治療。仲景經常使用一味解表藥和一味清裡藥,來調和人體表裡之邪。如今,我們以一味寒藥和一味熱藥,來緩解誤下藥後引發的冷熱失調導致的發熱和煩躁,這充分體現了開化方用藥的精妙之處。
梔子,厚朴,枳實,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結,有下症,加大黃。
白話文:
梔子、厚朴、枳實:適用於小便不通暢的人,可加用木通;大便不通暢,且伴有便血、痔瘡等症狀的,可加用大黃。
梔子豆豉湯,治心煩懊憹,腹不滿,重在懊憹,此方去豆豉,加厚朴、枳實,治心煩、腹滿,不懊憹,重在腹滿。觀此二方加減治煩,全在懊憹腹滿二症上分別,因此悟得仲景治寒傷營,無汗煩躁,用麻黃湯,風傷衛,有汗煩躁,用桂枝湯,營衛兩傷之煩躁,用大青龍湯;熱結膀胱,小便不利之煩躁,用五苓散;膈內拒痛,結胸煩躁,用大陷胸湯;大汗出煩渴,背惡寒,用白虎湯;無表症煩躁,心下硬,用大承氣;陽症誤下變陰,身熱不去之微煩,用冷熱各半之梔子乾薑湯;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身無熱之亡陽症,用乾薑附子湯。
白話文:
梔子豆豉湯:
- 治療煩躁不安,腹中不適,尤其針對煩躁不安。
- 若移除豆豉,加入厚朴、枳實,則可治療煩躁、腹脹,但無煩躁不安。
觀察二方:
- 治療煩躁的不同加減,取決於是否有煩躁不安和腹脹這兩種症狀。
- 因此領悟到仲景治療以下類型煩躁:
- 寒傷營衛,無汗煩躁:使用麻黃湯
- 風傷衛氣,有汗煩躁:使用桂枝湯
- 營衛兩傷導致的煩躁:使用大青龍湯
- 熱結膀胱,小便不利的煩躁:使用五苓散
- 膈內疼痛,胸中煩躁:使用大陷胸湯
- 大汗淋漓,煩渴,背部惡寒:使用白虎湯
- 無表證,煩躁,心下堅硬:使用大承氣湯
- 陽證誤下變為陰證,身熱不退的微熱煩躁:使用冷熱各半的梔子乾薑湯
- 便後復發汗,白天煩躁,夜晚安靜,無發熱的亡陽證:使用乾薑附子湯
要知表症煩躁,當汗之;里症煩躁,當清之;邪在半表半裡,當和解之,有表復有里當雙解之;陰躁致煩,溫之灸之。推而廣之,凡治病當如是也。
大青龍湯
白話文:
如果要治療表症(風熱表邪)引起的煩躁,應該發汗;如果要治療裏症(內熱)引起的煩躁,應該清熱;如果邪氣既在表又裡,應該和解表裡;如果既有表症又有裏症,應該雙管齊下;如果陰虛導致煩躁,應該溫補艾灸。以此類推,所有治療疾病的方法都應該是這樣。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石膏,大棗
白話文: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薑 石膏 大棗
桂枝湯,治風傷衛之輕症,仲景之輕方也。麻黃湯,治寒傷營之重症,仲景之重方。其大青龍湯,恐麻黃湯太峻,故加大棗、生薑,補養胃氣;加石膏,制麻、桂辛溫。以煩躁之症,忌用溫熱,此變麻黃湯重方,而為稍輕之劑,後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於麻黃湯,千古差謬。
白話文:
桂枝湯,用來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輕微症狀,是張仲景所開的較輕的藥方。麻黃湯,用來治療寒氣侵襲體內,導致重症的病症,是張仲景所開的較重的藥方。
大青龍湯,是因為麻黃湯藥性太強,所以添加了大棗和生薑,來補充胃氣;添加了石膏,來調節麻黃和桂枝的辛溫之性。由於熱症會導致煩躁不安,所以避免使用溫熱的藥。大青龍湯就是從麻黃湯這個重方變化而來的,藥性較為溫和。後代醫家都認為大青龍湯藥性太強,似乎比麻黃湯還要重一些,這種說法流傳了很久。
桂枝湯,見惡寒。
羌活湯,見發熱。
防風湯,見身痛。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羌獨木通湯,見發熱。
葛根湯,見似瘧。
升麻乾葛湯
升麻,乾葛,白芍藥,甘草
白話文:
桂枝湯,用於見到怕冷的情況。
羌活湯,用於見到發熱的情況。
防風湯,用於見到身體疼痛的情況。
五苓散,用於見到小便不順暢的情況。
羌獨木通湯,用於見到發熱的情況。
葛根湯,用於見到類似瘧疾的症狀。
升麻乾葛湯
升麻、乾葛、白芍藥、甘草
陽明表邪煩躁,難用原方葛根湯辛溫,以此方治之。若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去白芍;胸前飽悶,加枳殼、桔梗;煩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白虎湯,見潮熱。
承氣湯,見潮熱。
白話文:
陽明經風熱表邪引起煩躁,不易使用辛溫的葛根湯原方,改用此方治療。若沒有出汗和惡寒,可加羌活、防風,去除白芍;胸前飽脹鬱悶,可加枳殼、桔梗;口渴多飲消渴,可加知母、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