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惡寒
秦子曰:惡寒惡風,以一症而分輕重。惡風者,見風則惡,無風即止;惡寒者,即無風亦惡寒。惡寒、惡風、發熱皆是表邪,雖里症悉具,若有一些惡寒、頭疼、身痛、手足冷,即是表邪,宜先解表,不宜清裡攻下。然惡寒有陰症陽症分別,不發熱,脈沉遲,口不幹,神清便清,陰症惡寒,治宜溫經。
發熱脈數,頭痛心煩,陽症惡寒,治宜散表。然溫經散表各有分別,太陽症,無汗惡寒,發熱脈浮緊,為表邪傷營,宜發汗,西北冬月,用麻黃湯,南方三時,用加減羌活湯、十味芎蘇散。有汗惡風發熱,脈浮緩,為表邪傷衛,宜解肌,西北冬月,桂枝湯,南方三時,加減防風湯。陽明症,目痛,脈浮大,無汗惡寒發熱,宜發汗,葛根湯。
有汗惡寒發熱,宜解肌,防風乾葛湯、升麻葛根湯。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少陽寒熱,無汗惡寒,脈浮弦緊,宜發汗,柴胡防風湯。有汗惡寒,脈浮弦數,宜小柴胡湯。以上三陽表症惡寒也。又有太陽病,重發其汗,不發熱而惡寒;又有脈微人,不應發汗,誤汗之,亦惡寒;更有衛氣不足,表氣虛,誤汗之,亦惡寒。以上乃過汗亡陽而惡寒也,治宜黃耆建中湯、玉屏散。
例如熱病胃寒人,多服寒涼,反變裡寒而用溫里者也。另有陰症惡寒,治宜溫經,又各不同,此直中三陰中寒惡寒也。
仲景云: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分別太陽病,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
太陽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此分別太陽病,若初起惡寒時即發熱者,為風傷衛氣,發於陽也。若起初惡寒,未即發熱,停一二日發熱者,為傷營血,發於陰也。舊注發熱惡寒為陽症,無熱惡寒為陰症,誤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分別頭痛惡風,發熱汗出,乃是風傷衛之中風症,宜用解肌者。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青黃,膚瞤者,難治。色微黃,手足溫者,可治。
此重言太陽中風症,不應用麻黃湯。若誤汗之,則發熱惡寒,又復誤下,心下痞滿,陰陽兩傷而惡寒。妄加燒針,因胸滿煩,面青黃,肌肉瞤而難治。惟面色微黃,手足尚溫,或可治之。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申明發熱惡寒、無熱惡寒之症,一起病,或即發熱未發熱,若惡寒體重嘔逆,六脈皆浮而緊急,此名傷寒而非中風。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申上章寒傷營之傷寒,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當用發汗者。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惡寒
秦子說:惡寒和惡風,是同一症狀的輕重之分。惡風是指遇到風就感到不適,無風時就沒問題;惡寒則是即使無風也感到寒冷。惡寒、惡風、發熱都屬於外邪侵襲的症狀。即使體內有病症,只要稍微惡寒、頭痛、身體痛、手腳冰冷,就表示外邪仍在,應先解表,不宜急著清裡或攻下。然而,惡寒可分為陰症和陽症:若不發熱、脈搏沈遲、口不渴、神志清醒、大小便正常,屬陰症惡寒,治療宜以溫經為主。若發熱、脈搏快速、頭痛心煩,則屬陽症惡寒,治療宜以散表為主。
溫經和散表各有不同處理方式:
- 太陽症:
- 無汗惡寒、發熱、脈浮緊,屬外邪傷營,宜發汗。西北地區冬季可用麻黃湯;南方三季可用加減羌活湯或十味芎蘇散。
- 有汗惡風、發熱、脈浮緩,屬外邪傷衛,宜解肌。西北冬季用桂枝湯;南方三季用加減防風湯。
- 陽明症:
- 無汗惡寒發熱、眼睛痛、脈浮大,宜發汗,用葛根湯。
- 有汗惡寒發熱,宜解肌,用防風乾葛湯或升麻葛根湯。若口渴、想喝水,可加知母、石膏。
- 少陽症:
- 無汗惡寒、脈浮弦緊,宜發汗,用柴胡防風湯。
- 有汗惡寒、脈浮弦數,宜用小柴胡湯。
以上是三陽表症的惡寒處理方式。另外,太陽病若過度發汗,可能導致不發熱卻惡寒;或脈象微弱的人誤用發汗法,也可能惡寒;還有衛氣不足、表氣虛弱時誤汗,同樣會惡寒。這些情況屬於過汗亡陽,宜用黃耆建中湯或玉屏散治療。
例如,熱病患者若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可能反而轉為裡寒,此時需溫裡。另有陰症惡寒屬中寒直犯三陰,治療亦需溫經,與前述不同。
仲景論點補充:
- 太陽病的關鍵是脈浮、頭項強痛且惡寒。
- 太陽病若惡寒時立刻發熱,屬陽症(風傷衛氣);若惡寒後隔一兩天才發熱,屬陰症(傷營血)。舊注將發熱惡寒一概視為陽症、無熱惡寒視為陰症,實為錯誤。
-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屬風傷衛的中風症,宜用桂枝湯解肌。
- 若誤用麻黃湯發汗,可能導致發熱惡寒,再誤下則陰陽兩傷;若再加燒針,可能胸悶煩躁、面色青黃、肌肉抽搐,此時難治。若面色微黃、手腳溫暖,尚有救治可能。
- 太陽病無論已發熱或未發熱,只要惡寒、身體沈重、嘔吐、脈搏緊急,即屬傷寒(非中風)。
- 太陽病若頭痛發熱、全身骨節疼痛、惡風無汗且喘,屬寒傷營的傷寒症,宜用麻黃湯發汗。若發汗後病未解反惡寒,屬虛症,宜用芍藥甘草附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