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似瘧

似瘧者,發作有時而准也。按似瘧與潮熱,皆不失時候。但熱不寒者,名潮熱;先寒後熱者,名似瘧。故曰似瘧,表症也。發於晝,邪在陽分氣分者輕;發於夜,邪在陰分血分者重。若發於寅卯二時,少陽症也,柴胡湯主之。寒多者,加羌活、防風;熱多者,加黃芩、山梔。

白話文:

類似瘧疾的症狀:發病時間有一定規律。類似瘧疾和潮熱都發病準時。但是隻發熱不發冷的,稱為潮熱;先發冷後發熱的,稱為類似瘧疾。所以說類似瘧疾,是肌表症狀。發作在白天,邪氣在陽氣和氣血分佈較表淺的部位,病情較輕;發作在晚上,邪氣在陰氣和氣血分佈較深層的部位,病情較重。如果發作在寅時和卯時,屬於少陽症候羣,以柴胡湯治療為主。如果寒症較重,可以加入羌活、防風;如果熱症較重,可以加入黃芩、山梔子。

若發於辰巳午三時,或一日一發者,太陽症也,加減羌活湯主之。寒多,倍加羌活、防風;熱多,加黃芩、山梔。發於未申二時,或間日一發者,陽明症也,乾葛湯主之。若寅卯先見煩躁煩熱,至未申而熱甚者,陽明而兼少陽也,重加柴胡黃芩。若發時寒多,加羌活、防風;熱多,加知母、石膏。

白話文:

如果在早上七點到下午三點之間發病,或者一天發作一次,這屬於太陽病,採用加減羌活湯治療。如果寒症重,加倍加入羌活和防風;如果熱症重,加入黃芩和山梔。

如果在下午三點到下午七點之間發病,或者隔天發作一次,這屬於陽明病,採用乾葛湯治療。

如果在凌晨三點到早上六點之間先出現煩躁和發熱,到下午三點到下午七點之間熱症加重,屬於陽明症合併少陽症,需要重用柴胡和黃芩。

如果發病時寒症重,加入羌活和防風;如果熱症重,加入知母和石膏。

此以時候分各經主治之法也。又有一日一發,惡寒頭痛,脈浮而數,為太陽經,即以前方羌活湯。若間日發作,熱多寒少,脈長而大,煩渴消水者,為陽明經,即以前方乾葛湯加減主之。若寒熱口苦,脈弦而數者,為少陽經,即以前方小柴胡湯加減服之。此又據症據脈,分各經主治之法也。

白話文:

這就是根據時間來區分各個經脈主治方法的原則。此外,如果患者一天發作一次,感到惡寒頭痛,脈象浮而數,這就是太陽經,可以服用羌活湯。如果患者每隔一天發作一次,發熱多而發寒少,脈象長而大,感到口渴想喝水,這就是陽明經,可以服用乾葛湯加減治療。如果患者感到寒熱交替,口苦,脈象弦而數,這就是少陽經,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這也是根據症狀和脈象來區分各個經脈主治方法的原則。

寒熱發在午前者,表症也,宜發表。寒熱發在午後者,邪在半表半裡,一半散表,一半清裡。若但熱不寒,發在午後者,癉陽症,宜清裡為急。大凡似瘧,發作不愆其期者,則非虛熱,不論日數,悉作邪治。有表邪惡寒,失散表邪,內伏變症。有里邪,失治,里邪病必不愈。

白話文:

如果寒熱發作在上午,是表證,應該治療表症。 如果寒熱發作在下午,邪氣在表裡之間,需要一半發散表邪,一半清解裡邪。 如果只發熱不發寒,下午發作,是陽邪熱盛,需要立即清解裡邪。 凡是像瘧疾一樣,發作有規律的,都不是虛熱,不論發作幾天,都按邪氣來治療。 如果表邪有惡寒,治療時沒有發散表邪,邪氣就會內伏,變成其他症狀。 如果裡邪未治,裡邪的疾病肯定不會好。

若發時手足皆冷,甚至麻木,此積熱從內發外,風寒束其外,裡熱不得發越,是以手足反冷,宜先散表邪,後清積熱。積熱先感,伏於內,未曾發病。風寒後感,束於外,其病乃發。後感之風,寒在外而近,故先寒。先感之積熱,在內而遠,故後熱。積熱本病,表寒標病,近者先治,故凡病先散表,後清裡也。

白話文:

如果發病時手腳都發冷,甚至麻木,這是體內積熱向外發散,風寒阻隔在外,裡面的熱氣無法散發,因此手腳反而發冷。這種情況下應該先疏散表面的邪氣,再清除體內的積熱。積熱是先發生的,潛伏在體內沒有發作。風寒是後來發生的,阻隔在體外,於是疾病就發生了。後來發生的風寒之邪,在外而近,所以先出現寒症。先發生的積熱,在內而遠,所以後來纔出現熱症。積熱是本病,表寒是標病,先治療離我們近的,所以所有疾病都先疏散表邪,再清除裡熱。

若發時胸前或滿,或嘔,或熱,或嘈,或痛,或噁心,此痰飲內伏,故嘔吐也,宜以二陳導痰湯。熱令有火,加山梔、川連、沖竹瀝熱服。若胸前飽悶,嘔吐不食,此食滯胃家,宜以平胃保和散、青皮檳榔散、草果飲,加白豆蔻、川連。若內有積熱,忌辛燥者,沖蘿蔔汁。

白話文:

古文:

若發時胸前或滿,或嘔,或熱,或嘈,或痛,或噁心,此痰飲內伏,故嘔吐也,宜以二陳導痰湯。熱令有火,加山梔、川連、沖竹瀝熱服。若胸前飽悶,嘔吐不食,此食滯胃家,宜以平胃保和散、青皮檳榔散、草果飲,加白豆蔻、川連。若內有積熱,忌辛燥者,沖蘿蔔汁。

如果發病時,胸前有堵塞或脹滿,或者是嘔吐、發熱、胸悶、疼痛或噁心,這都是體內痰飲積聚引起的嘔吐,應該服用二陳導痰湯。如果發熱並且有火氣,可以加入山梔子、川連和沖竹瀝熱服。如果胸前脹悶,嘔吐不止,並且沒有胃口,這是因為食物滯留在胃中,應該服用平胃保和散、青皮檳榔散、草果飲,並加入白豆蔻和川連。如果體內有積熱,並且忌諱辛辣燥熱的食物,可以沖服蘿蔔汁。

以似瘧症必夾痰食而起者,故曰瘧家中脘,多蓄黃水,腸胃有痰飲積食,至其時則發作上潮,宜先用吐法,隨用導痰湯、草果飲、保和散消盡痰積,重加檳榔、楂肉,則無瘧母癖塊之患。大凡痰飲食積似瘧症,若在熱令發作,雖忌辛溫燥味,又忌生冷抑遏,以此症最易變重。

白話文:

有些類似瘧疾的症狀,但一定是因為痰飲和食物積滯而引起的,所以稱之為「瘧疾中脘」,是指中焦積蓄了大量的黃水,腸胃中有痰飲和積食。到了發病時間,就會發作並出現發熱,此時應先採用催吐的方法,再使用導痰湯、草果飲、保和散來消除痰積。再加大劑量的檳榔和山楂肉,就可以避免瘧疾發作和積塊的困擾。

一般來說,由痰飲和積食引起的類似瘧疾的症狀,如果是在夏季發作,雖然需要避免辛溫燥熱的食物,但也不能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將其抑制住。因為這種症狀很容易加重。

夫瘧疾間日而發,發後清爽,仍能行走飲食。若一日一發,發後身雖涼,不能起身飲食,乃太陽經先寒後熱之寒熱病,非真瘧也。初起先寒後熱,宛似瘧症,失忌風寒飲食,一熱不涼矣。此症如發熱汗多,表邪不解,久病不愈。直待汗少,方是熱減可愈之機。若一起從來無汗,或汗向少,尚有惡寒表症。

白話文:

瘧疾是隔日發作,發作後神清氣爽,仍然可以走動進食。如果一日發作一次,發作後雖然身體發涼,但不能起身走動或進食,這是太陽經先寒後熱的寒熱病,不是真正的瘧疾。

這種病一開始是先發冷後發熱,很像瘧疾,但是如果不小心受了風寒或吃了寒涼的食物,就會一直發熱而不能退燒。如果這種病發作時出汗很多,說明體表的邪氣未散,如果久病不愈,就要等到出汗變少,這纔是熱度下降、可以痊癒的徵兆。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出汗,或者出汗很少,說明還有外感風寒的症狀。

直待汗多,方是表邪表散之徵。故曰無汗惡寒,表症也,欲其有汗,散表為先。有汗潮熱,里症也,欲其無汗,清裡為急。如初起胸前飽悶,惡寒發熱,不思飲食,此胃家有滯。直待胸前寬適,飲食能進,方有愈期。若胃強能食,發熱不止,此陽明有熱,必減其飲食,則穀氣不助熱邪而熱自減,故云日暮微煩,減谷即愈。

白話文:

如果出汗很多,這纔是表邪散發的徵兆。所以說沒有出汗但惡寒,是表症,想要好轉,首先要發汗散表。如果有潮熱、出汗,是裡症,想要好轉,要急著清裡熱。就像初起時胸前脹滿、惡寒發熱、不想吃東西,這是胃部有積滯。要等到胸前舒暢、能吃東西,纔有好轉的希望。如果胃口很好、能吃,但是發熱不止,這是陽明經有熱,一定要減少飲食,這樣穀氣纔不會助長熱邪,熱氣自然就能減退。所以說,傍晚後略感煩躁,減少飲食就能好轉。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話文:

太陽病,經過八九天後,像瘧疾一樣,發燒又怕冷,但熱的多,冷的少,患者不嘔吐,大便清稀,合乎條件。如果一天發病兩三次,脈象微弱而緩慢的,是將要痊癒的徵兆。脈象微弱而怕冷的,這是陰陽兩虛所致,不可再用發汗、下瀉或嘔吐的治療方法。如果面色還有潮紅,說明病邪未解,因為患者沒有出小汗,身體必定會發癢,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一發,先寒後熱,如瘧狀,若其人不嘔,清便,則里無邪,當自可。若一日二三度發,則是邪散,變輕而無准期,脈又見微緩,則為自愈。若仍見惡寒表症而脈微,當知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若見面熱赤色,此其表邪未解,未得小汗出,身必發癢,仍當發汗,冬月北方用麻桂各半湯。南方三時用羌活,防風湯。

白話文:

太陽病,得病八九天,每天一次發作,先發寒後發熱,像瘧疾的徵狀。如果病人沒有嘔吐,大便清利,那麼身體內部沒有邪氣,病情會自行痊癒。如果一天發作兩三次,說明邪氣已經分散,病情減輕,發作沒有規律,脈象微弱緩和,這是身體自行痊癒的徵兆。如果仍然有惡寒的表徵,脈象微弱,說明陰陽兩虛,不能再發汗、瀉下或催吐。如果面部發紅,說明表邪未解,沒有出小汗,身體一定會發癢,仍然需要發汗治療。冬季的北方,使用麻黃桂枝各半湯。其他季節的南方,使用羌活防風湯。

服桂枝,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白話文:

服用桂枝後,如果大量出汗、脈搏洪大,則與桂枝湯的用法相同。如果症狀類似瘧疾,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後症狀緩解,應該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汗大出,病不解,脈反洪大,又與桂枝湯。又見形如瘧,若一日兩發,此是表邪欲解之象。因桂枝止治風邪,寒邪終不得散,故加麻黃一半,以散寒邪,則汗出而必解。可見太陽似瘧,皆主散表,不比陽明似瘧有汗下兩條者。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疾病沒有好轉,脈象反而變大變強,再給予桂枝湯。如果看到症狀像是瘧疾,大約一天發作兩次,這是表邪將要解除的徵兆。因為桂枝只治風邪,寒邪始終無法散去,所以增加一半的麻黃,用以散去寒邪,這樣就會出汗而必定痊癒。可見太陽與瘧疾類似,都以散表為主,不同於陽明類似瘧疾,有出汗和腹瀉兩種情況。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虛浮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患者覺得煩躁發熱,出汗後可以緩解。此外,還有類似瘧疾的症狀,每天下午發作,這屬於陽明證。如果脈搏有力,宜用瀉下法治療,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如果脈搏虛浮,宜用發汗法治療,可以服用桂枝湯。

太陽如瘧,皆表邪。今日晡發熱,此陽明似瘧之症。故分脈沉而實,宜下之以大承氣。脈若不實而浮,尚是太陽似瘧,而以桂枝發汗也。

白話文:

像瘧疾一樣的太陽病都是表證。如果在下午發熱,這是陽明經類似瘧疾的症狀。所以,脈象沉實,應當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脈象不實而浮,仍然是太陽經類似瘧疾,可以使用桂枝湯發汗治療。

少陽篇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少陽病篇說:婦女中風,七、八天後又接著發冷、發熱,發作是有時間規律的,月經剛好斷掉的,這是因為熱氣侵入血室,血一定會凝結,所以會像瘧疾那樣,發作是有時間規律的,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此條專言女科熱入血室似瘧症。小柴胡湯兼治少陽、厥陰,再加引入血分之味。

小柴胡湯,見寒熱頭眩二門。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提到的是婦科疾病中因熱邪侵入血室而表現出類似瘧疾的症狀。小柴胡湯不僅可以治療少陽經和厥陰經的病症,還可以加入能引導藥力進入血液的藥材。

小柴胡湯的詳細內容可參見關於寒熱和頭暈的相關篇章。

按似瘧症,若發寅卯二時,又見弦數之脈,以此方主治。若惡寒身痛,加羌活;無汗,加防風;胸前飽悶,加枳殼、厚朴、草果、白豆蔻;口渴,加知母、石膏、乾葛;嘔惡,加竹茹,倍半夏。

白話文:

就像瘧疾發作時,如果在寅時和卯時發作,而且脈搏弦而數,可以用這個方劑治療。如果惡寒和全身疼痛,加羌活;不出汗,加防風;胸部脹滿,加枳殼、厚朴、草果、白豆蔻;口渴,加知母、石膏、乾葛;嘔吐噁心,加竹茹,半夏倍量使用。

加減羌活湯,見惡寒。

似瘧發於午前,見惡寒身痛,伸欠拘禁,為太陽症,故以此方發表。

升麻乾葛湯

白話文:

加減羌活湯,出現怕冷的症狀。

像是在中午前發作的瘧疾,出現怕冷、身體疼痛、打哈欠、肌肉緊繃的症狀,這是太陽病的表現,所以使用這個方子來解表。

升麻乾葛湯。

升麻,乾葛,白芍藥,甘草

白話文:

升麻:具有升提作用的中藥,可改善頭部疼痛。 乾葛:味甘,性寒,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作用。 白芍藥:味甘、酸,性微寒,具有養血調經,緩解疼痛的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的作用。

此治陽明經有汗惡寒之瘧。若無汗,去白芍藥,加防風,惡寒身痛,加羌活;嘔惡,加半夏、厚朴;口渴消水,加乾葛、石膏;胸前飽悶,加草果、白豆蔻。

白虎加桂枝湯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陽明經有汗惡寒的瘧疾。如果沒有汗,就去掉白芍藥,加防風;惡寒身痛,加羌活;嘔吐,加半夏、厚朴;口渴消水,加乾葛、石膏;胸前飽悶,加草果、白豆蔻。

似瘧症,表有寒邪,忌白虎,里有積熱,忌桂枝。今以石膏之清涼同桂枝,亦能散表。桂枝辛熱同石膏,亦化清涼。桂枝治先惡寒;石膏治後發熱。

二陳導痰湯

白話文:

類似瘧疾症狀,體表有寒邪,不能用白虎湯;體內有積熱,不能用桂枝湯。現在用石膏的清涼和桂枝一起,也能散發體表寒邪。桂枝辛熱和石膏一起,也能轉化為清涼。桂枝用於治療一開始惡寒;石膏用於治療後續發熱。

半夏,南星,枳實,赤茯苓,橘紅,甘草,石菖蒲

白話文:

半夏、南星、枳實、赤茯苓、橘紅、甘草、石菖蒲。

胸前飽悶,又見寒熱似瘧,此因痰成瘧,故立此方。外感表邪,加羌活、柴胡、乾葛。里有積熱,加山梔、黃連、白豆蔻、厚朴。

平胃散,見譫語。

白話文:

胸口感到滿悶,同時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症狀,這是由於痰液凝聚成瘧疾所致,因此制定此方。

若為外感風邪,則添加羌活、柴胡、乾葛。若體內有積熱,則添加山梔、黃連、白豆蔻、厚朴。

腸胃濕熱,恆發似瘧。若發時胸前飽悶,悉以食積主治。兼冒寒邪,加羌活、柴胡、葛根、防風;內兼積熱,加山梔、黃連、枳殼,食積重者,加楂肉一兩,青皮三錢,嘔吐,加竹茹、半夏、白豆蔻。

草果飲

白話文:

腸胃有濕熱,常常發作類似瘧疾的症狀。如果發作時胸前悶脹,判斷主要是食物積滯引起的。

如果同時伴有寒邪,加用羌活、柴胡、葛根、防風;如果內有積熱,加用山梔、黃連、枳殼。食物積滯嚴重,加用楂肉一兩,青皮三錢;如果嘔吐,加用竹茹、半夏、白豆蔻。

草果仁,青皮,白芷,甘草,紫蘇,白豆蔻,山楂,萊菔子

白話文:

**草果仁:**辛溫,化濕理氣。

青皮: 苦辛,燥濕理氣。

白芷: 辛溫,祛風通竅、散寒止痛。

甘草: 甘平,補氣和中、調和諸藥。

紫蘇: 辛溫,散寒解表、理氣和胃。

白豆蔻: 辛溫,理氣化濕、溫中止痛。

山楂: 酸甘,消食化積、活血化瘀。

萊菔子: 辛甘,消食化痰、利氣通便。

人冒外邪,但發寒熱,不成瘧症。若腸胃先有食積痰涎,後又外感風寒,則發似瘧,故家秘以此消痰積。若發時惡寒身痛,此後感之表邪急也,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積熱重也,加梔、連。

白話文:

當人接觸外界的邪氣時,通常會出現發寒發熱的症狀,但也有可能不會發展成瘧疾。如果在接觸邪氣之前,腸胃裡已經有積食或痰飲,再接觸風寒邪氣,就容易發作類似瘧疾的症狀。因此,民間祕方會用此方來化解痰積。

如果在發作時,患者出現惡寒和身體疼痛,這是由於後來的外感邪氣急迫所致,這時可以加入羌活、柴胡和升麻;如果患者出現口渴和嘴脣乾裂,則是之前積熱過重所致,這時可以加入梔子、連翹。

不思飲食,似瘧不愈,消其飲食,不助熱邪,而熱自除。能食而似瘧不愈,禁其飲食,不助邪熱,而熱自減。以似瘧之症,皆因內有痰飲積熱故耳。

白話文:

不想吃東西,有點像瘧疾還沒痊癒,減少飲食,不助長熱邪,熱氣便會自行散去。能吃東西但仍像瘧疾未癒,禁絕飲食,不助長邪熱,熱氣便會自行減退。出現類似瘧疾症狀,都是因為體內有痰液飲氣積聚導致發熱。

家秘截瘧飲

羌活,柴胡,升麻,半夏,厚朴,檳榔,青皮,枳殼,木通,楂肉

白話文:

家秘截瘧飲的成分包括:羌活、柴胡、升麻、半夏、厚朴、檳榔、青皮、枳殼、木通和楂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