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總論 (10)

回本書目錄

總論 (10)

1. 忌消導論

消導一法,原為內傷飲食而設。若外雖感冒,內不傷食,又何必消導?況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虛痰停結,症形似實,其實因虛致是,此實中有虛之症,原用不得消導者。故胸不飽悶,忌消導。右脈空大,胃脈雙弦,忌消導。口燥消渴,久病不食,忌消導。時時泄瀉,胃素有病,忌消導。曾服克伐在前,後乃停滯不化者,忌消導。

白話文:

忌消導論

消導的方法,原本是針對內傷積食的人而設的。如果只是外感風寒感冒,內裡並沒有積食,又何必使用消導的方法呢?況且,有些人中氣虛弱,消化功能不良,導致虛痰停滯,症狀看起來像實證,但其實是虛證導致的假象,這是虛實夾雜的病症,根本不應該使用消導藥物。因此,胸部不感到飽脹悶痛的,就不要使用消導藥物;脈象呈現右脈空大,胃脈雙弦的,就不要使用消導藥物;口乾舌燥、消渴、久病不食的,就不要使用消導藥物;經常腹瀉,胃本來就有疾病的,就不要使用消導藥物;之前服用過攻伐性質的藥物,之後反而導致停滯不化的,就不要使用消導藥物。

2. 宜補虛論

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故凡外感症,必因元氣虛,然後外邪入之。是以仲景一百一十三方,用人參者居半。蓋以元氣虛弱之人,患外感必用人參三五分,或入表藥之中,扶元氣,助藥力,逐出表邪;或入和解藥中,扶助胃氣,敷布藥力,和解邪氣內外分消;或入清裡藥中,退邪熱津液得以自還。

例如治太陽表邪不解,脈弱不能作汗,而用人參敗毒散者;少陽半表半裡,用和解方中,加人參於柴胡湯者,陽明口乾舌燥,用白虎而加人參者。夫曰補虛不過以人參少許,加入發表、和解、清裡藥中,同建祛邪去病之功。原非以人參加於補氣養榮四君八物湯中,同行溫補之例。

白話文:

宜補虛論

疾病的發生,都是因為正氣不足,邪氣才能入侵。所以所有外感疾病,都是因為元氣虛弱,外邪才能乘虛而入。因此,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百一十三方中,約有一半都使用了人參。這是因為元氣虛弱的人,患上外感疾病,就必須用三到五分的人參,或者加入解表藥中,以扶持元氣,增強藥效,驅除表邪;或者加入和解藥中,以扶助胃氣,使藥力得以充分發揮,使邪氣內外同時消散;或者加入清裡藥中,以消除邪熱,使津液能夠自行恢復。

例如治療太陽經表邪不解,脈象微弱不能出汗,就用人參敗毒散;治療少陽經半表半裡證,在和解的方劑(例如柴胡湯)中加入人參;治療陽明經口乾舌燥,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總之,補虛只是在發表、和解、清裡等藥方中加入少量人參,共同達到祛除邪氣、治療疾病的目的。這與在溫補的四君子湯、八珍湯等方劑中大量使用人參,以達到溫補的效果,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