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總論 (9)

回本書目錄

總論 (9)

1. 宜攻下論

宜攻下者,表汗已出,表邪已解,熱結在裡,而有諸般下症者。故仲景立諸承氣湯以下燥糞,抵當湯、桃仁湯以下瘀血。大小陷胸湯以攻結胸。諸瀉湯以攻痞滿。然原分急下,可下、宜下、微和胃氣,俟之,導法緩急輕重。故曰:身無大熱,腹脹滿,大便不通者,宜攻下。潮熱多汗,大便硬,欲大便不得,大便時下臭氣者,宜攻下。

口燥咽乾而渴,大便不通,手足濈濈汗出,舌上微黃者,宜攻下。以上下燥糞者也。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者,宜攻下。心下脹滿,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者,宜攻下。此下淤血者也。誤下後,身無熱,脈不浮,心下硬痛,有下症者,宜攻下。此下結胸者也。按仲景攻下之法,不詳於大便秘結條中,反詳於自汗條內。

良以攻下一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出,今自汗則表邪散者多矣。

白話文:

宜攻下的情況,是指表證的汗已經出透,表邪已經解除,裡面的熱邪鬱結,並且出現各種需要攻下的症狀。所以張仲景創造了各種承氣湯來瀉下燥結的糞便,用抵當湯、桃仁湯來攻破瘀積的血液,大小陷胸湯來攻治胸中結塊,諸瀉湯來攻治胸腹痞滿。但是,攻下的方法需要區分輕重緩急,有的可以攻下,有的應該攻下,有的則需要稍微調理胃氣,等待時機,再決定攻下的方法和力度。因此說:身體沒有明顯發熱,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暢的,應該攻下;發潮熱、多汗、大便乾燥,想大便卻排不出,大便排出時有臭味的,應該攻下;口乾舌燥,想喝水,大便不通,手腳微微出汗,舌苔略黃的,應該攻下;以上都是瀉下燥結糞便的情況。小腹部硬脹,小便通暢的,應該攻下;心下脹滿,漱口水含在口中,卻咽不下去的,應該攻下;這是攻破瘀血的情況。如果之前誤用了攻下之法,身體沒有發熱,脈象不浮,心下硬痛,並且有需要攻下的症狀,也應該攻下;這是攻治胸中結塊的情況。觀察張仲景的攻下方法,在便秘的條文中描述得並不多,反而在自汗的條文中詳細論述。這是因為攻下之法最怕表邪沒有散去,表汗沒有出透,而自汗的情況多數表示表邪已經散解了。

2. 忌攻下論

忌攻下者,有表邪未解,未可攻下者,有裡氣虛寒,不可攻下者,有津竭血燥,忌攻下者;有陽明不實,不必攻下者,有無一下症,不犯攻下者,有雖熱無結,本非攻下者;有身熱脈大,禁攻下者,有癍痧未透,攻下則內伏者;有邪汗未透,攻下則邪伏者;有手足不溫,攻下則脈伏不出者。故曰:惡寒身痛,太陽症未罷,不可下。

結胸症,脈浮大,不可下。陽明病,面赤色,表症也,不可下。服小承氣湯不失臭氣者,無燥屎也,不可攻下。脈浮數者,表脈也,不可攻下。脈虛細者,正氣虛也,不可攻下。傷寒熱久,津液乾枯,自汗復發其汗,津液重傷,不可攻下。與厥冷、虛家、久病、新產、脈微,並不可攻下也。

是以仲景攻下真訣,惟以表症之解與不解,腹中氣之轉失與不轉失,臍腹之痛與不痛,脈之浮與不浮。實與不實,汗之多與不多,小便之利與不利,裡熱之甚與不甚,津液之干與不幹,屎之硬與不硬、溏與不溏,以消悉大下、微下、和之,俟之,導之之法,示後人臨症斟酌,庶無早下誤下之患。

白話文:

忌攻下的情況有很多:表邪未解不能攻下;裡氣虛寒不能攻下;津液枯竭、血燥不能攻下;陽明病症不實,不必攻下;沒有下痢症狀,不需攻下;雖然發熱但沒有結實的症狀,本來就不需要攻下;身熱脈大,禁止攻下;癍痧未透,攻下則會使邪氣內伏;邪汗未透,攻下則邪氣內伏;手足冰冷,攻下則脈象微弱難以觸摸。因此,惡寒、身痛,太陽病症未好,不可攻下。

結胸症,脈象浮大,不可攻下。陽明病,面部發紅,這是表證,不可攻下。服用小承氣湯後沒有臭味,表示沒有燥結的大便,不可攻下。脈象浮數,是表證,不可攻下。脈象虛弱細小,表示正氣虛弱,不可攻下。傷寒發熱日久,津液枯竭,又自汗出,津液損傷嚴重,不可攻下。以及出現厥冷、虛弱體質、久病、產後、脈象微弱等情況,皆不可攻下。

所以,張仲景關於攻下的精妙訣竅,只在於觀察表證是否已解、腹部氣機是否通暢、臍腹是否疼痛、脈象是否浮大、實證還是虛證、汗出多少、小便是否通暢、裡熱程度、津液是否乾燥、大便是否堅硬或稀溏,以此來判斷是否需要大下、小下,或者使用緩和的方法,等待時機,引導病情,教導後人臨證時仔細斟酌,避免過早或錯誤攻下的危害。

3. 宜消導論

消導一法,《傷寒》未有條目,然細玩之,有云胸中邪氣,胃中有燥糞五六枚,又以川連瀉心湯消痞滿,以梔子豆豉加枳殼治食復,比例而推,則傷寒夾食者,亦可擬以消導之治矣。余嘗治外感兼有食滯者,用發表之藥,汗不出,表不解,後用消導之法而汗出病愈者。又嘗用清裡之藥而裡熱不除,後用消導而熱退者。

又嘗治譫妄,用清熱之味不效,後用消導而熱退譫妄止者。更有癍痧內伏,連用升提而不出,用消導而癍現邪解者。癍痧不化,服化癍涼解之藥,愈見昏沉,用消導而癍化神清者。如是則外感門汗、下、和、解溫、清、之外,余又不得不補消導一法。仲景有下法,治下部大腸之實。

余今補消導法,治上部胃家之實。夫大腸之實,在下部,行之即是消之。胃家之實,在上部,消之即是行之也。總之,發熱不解,胸前飽悶,右關脈滑,宜消導;譫妄,口不乾渴不消水,脈大不數者,此食滯中焦也,宜消導;發狂奔走,強壯有力者,宜消導;口噤不語,如醉如癡,脈滑不數,口不乾渴,此痰飲食滯也,宜消導。

然消導之法,必要詳明所傷何物,如穀食則用神麯、麥芽,肉食則用楂肉、三稜,麵食用萊菔子。氣食相凝,多加枳實。甘寒停食,平胃保和散加白豆蔻等,辛溫以散之。

白話文:

宜消導論

關於消導的方法,《傷寒論》裡沒有專門的條目,但仔細研讀,可以發現書中提到胸中邪氣、胃中有燥硬糞便的情況,以及用川連瀉心湯治療痞滿,用梔子豆豉湯加枳殼治療食積等例子。由此推論,傷寒夾雜食滯的病人,也可以考慮使用消導的方法治療。我曾經治療過外感疾病合併食滯的病人,先用發汗的藥物,但汗出不來,表症也不解,後來改用消導的方法,汗就出來了,病也就好了。還有一些病人,用清裡熱的藥物,裡熱卻去除不了,後來改用消導,熱就退了。

我也曾經治療過神志不清的病人,用清熱的藥物沒效果,後來用消導的方法,熱退了,神志也清醒了。還有一些病人,癍痧隱伏在體內,連續使用升提的藥物都無法使其顯現,改用消導的方法後,癍疹就出來了,邪氣也解除了。有些癍痧不化,服用化癍、清熱解毒的藥物,反而更加昏沉,改用消導的方法,癍疹就化了,人也精神了。所以,除了外感疾病的發汗、下瀉、和解、溫通、清熱等治療方法外,我還不得不補充消導這一方法。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下法,治療的是下焦大腸積實。

而我現在補充的消導方法,是治療上焦胃部積實。大腸積實在下焦,治療就是消除積滯;胃部積實在上焦,消除積滯也就是疏通的意思。總而言之,發熱不解,胸前飽悶,右關脈滑利,就應該用消導;神志不清,口不乾渴不欲飲水,脈大但不數,這是食滯中焦,也應該消導;發狂奔走,精力充沛,也應該消導;口噤不語,神志恍惚,脈滑但不數,口不乾渴,這是痰飲食滯,也應該消導。

但是,消導的方法,一定要根據積滯的物質種類來選擇,比如是穀物積滯,就用神麴、麥芽;是肉食積滯,就用山楂肉、三稜;是麵食積滯,就用萊菔子;如果是氣食凝滯,就多加枳實;如果是甘寒停滯的食積,就用平胃保和散加白豆蔻等辛溫的藥物來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