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總論 (9)
總論 (9)
1. 宜攻下論
宜攻下者,表汗已出,表邪已解,熱結在裡,而有諸般下症者。故仲景立諸承氣湯以下燥糞,抵當湯、桃仁湯以下瘀血。大小陷胸湯以攻結胸。諸瀉湯以攻痞滿。然原分急下,可下、宜下、微和胃氣,俟之,導法緩急輕重。故曰:身無大熱,腹脹滿,大便不通者,宜攻下。潮熱多汗,大便硬,欲大便不得,大便時下臭氣者,宜攻下。
口燥咽乾而渴,大便不通,手足濈濈汗出,舌上微黃者,宜攻下。以上下燥糞者也。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者,宜攻下。心下脹滿,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者,宜攻下。此下淤血者也。誤下後,身無熱,脈不浮,心下硬痛,有下症者,宜攻下。此下結胸者也。按仲景攻下之法,不詳於大便秘結條中,反詳於自汗條內。
良以攻下一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出,今自汗則表邪散者多矣。
白話文:
【宜攻下論】
適合使用攻下法的情況如下:當已經發汗解表,表邪已除,但熱邪仍積聚在體內,並出現各種適合攻下的症狀時,即可考慮攻下。因此,張仲景創立了多種承氣湯來通下乾燥的糞便,抵當湯、桃仁湯來清除瘀血;大、小陷胸湯用於治療結胸證;各類瀉湯則用於緩解痞滿。然而,具體應用時需區分急下、可下、宜下、微和胃氣、等待觀察或導法等方法,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而定。
以下列出適用攻下法的具體症狀:
- 燥糞內結:
- 身體無明顯高熱,但腹脹滿,大便不通者。
- 潮熱多汗,大便乾硬,想排便卻排不出,或排便時有惡臭氣味者。
- 口乾咽燥且口渴,大便不通,手足微微汗出,舌苔微黃者。
- 瘀血內阻:
- 小腹硬滿,小便暢通無阻者。
- 心窩脹滿,口腔含水卻難以嚥下者。
- 結胸證:
- 誤用攻下後,身體無發熱,脈不浮,但心窩硬痛且符合攻下條件者。
張仲景的攻下法並未詳細記載於「大便祕結」條文中,反而在「自汗」條目下多有闡述。這是因為攻下法最忌諱表邪未散或未發汗之前使用,而自汗往往表示表邪已解,此時較適合施行攻下治療。
2. 忌攻下論
忌攻下者,有表邪未解,未可攻下者,有裡氣虛寒,不可攻下者,有津竭血燥,忌攻下者;有陽明不實,不必攻下者,有無一下症,不犯攻下者,有雖熱無結,本非攻下者;有身熱脈大,禁攻下者,有癍痧未透,攻下則內伏者;有邪汗未透,攻下則邪伏者;有手足不溫,攻下則脈伏不出者。故曰:惡寒身痛,太陽症未罷,不可下。
結胸症,脈浮大,不可下。陽明病,面赤色,表症也,不可下。服小承氣湯不失臭氣者,無燥屎也,不可攻下。脈浮數者,表脈也,不可攻下。脈虛細者,正氣虛也,不可攻下。傷寒熱久,津液乾枯,自汗復發其汗,津液重傷,不可攻下。與厥冷、虛家、久病、新產、脈微,並不可攻下也。
是以仲景攻下真訣,惟以表症之解與不解,腹中氣之轉失與不轉失,臍腹之痛與不痛,脈之浮與不浮。實與不實,汗之多與不多,小便之利與不利,裡熱之甚與不甚,津液之干與不幹,屎之硬與不硬、溏與不溏,以消悉大下、微下、和之,俟之,導之之法,示後人臨症斟酌,庶無早下誤下之患。
白話文:
不宜使用瀉下法的情況
有以下多種狀況不宜使用瀉下法治療:
- 外感表邪尚未解除時,不可攻下。
- 體內氣血虛弱寒冷時,不可攻下。
- 體內津液枯竭、陰血虧損時,忌用攻下。
- 陽明病(胃腸實熱)未形成明顯實證時,不需攻下。
- 完全沒有需要使用瀉下的症狀時,不應隨意攻下。
- 雖有熱症但無實熱結聚時,本就不適用攻下。
- 發熱且脈搏洪大時,禁止攻下。
- 斑疹或痧疹尚未透發時,攻下會導致邪氣內陷。
- 邪氣尚未隨汗液完全透出時,攻下會使邪氣潛伏。
- 手腳冰冷時,攻下可能導致脈搏沈伏不顯。
因此有言:
- 若仍有怕冷、身體疼痛等太陽病症狀未消退,不可瀉下。
- 患結胸症(胸腹脹痛)而脈象浮大時,不可瀉下。
- 陽明病若面部發紅(表症仍存),不可瀉下。
- 服用小承氣湯後未排出臭穢糞便者,表示無燥屎內結,不宜攻下。
- 脈象浮數(主表症)、脈虛細弱(主氣血虛)、長期傷寒導致津液耗損,或反覆發汗後津液大傷時,均不可攻下。
- 伴隨四肢厥冷、體質虛弱、久病、剛生產後、脈微細無力者,亦不可攻下。
張仲景辨別瀉下時機的關鍵
需綜合判斷:
- 表症是否已解
- 腹中氣機是否順暢(有無腸鳴排氣)
- 腹部是否疼痛
- 脈象是否浮或沈實
- 出汗量與小便通利程度
- 體內熱勢輕重
- 津液是否充足
- 大便硬結或溏軟
據此靈活選用峻瀉、輕瀉、調和或緩解等方式,讓後世醫者能臨症斟酌,避免過早或誤用瀉法之弊。
3. 宜消導論
消導一法,《傷寒》未有條目,然細玩之,有云胸中邪氣,胃中有燥糞五六枚,又以川連瀉心湯消痞滿,以梔子豆豉加枳殼治食復,比例而推,則傷寒夾食者,亦可擬以消導之治矣。余嘗治外感兼有食滯者,用發表之藥,汗不出,表不解,後用消導之法而汗出病愈者。又嘗用清裡之藥而裡熱不除,後用消導而熱退者。
又嘗治譫妄,用清熱之味不效,後用消導而熱退譫妄止者。更有癍痧內伏,連用升提而不出,用消導而癍現邪解者。癍痧不化,服化癍涼解之藥,愈見昏沉,用消導而癍化神清者。如是則外感門汗、下、和、解溫、清、之外,余又不得不補消導一法。仲景有下法,治下部大腸之實。
余今補消導法,治上部胃家之實。夫大腸之實,在下部,行之即是消之。胃家之實,在上部,消之即是行之也。總之,發熱不解,胸前飽悶,右關脈滑,宜消導;譫妄,口不乾渴不消水,脈大不數者,此食滯中焦也,宜消導;發狂奔走,強壯有力者,宜消導;口噤不語,如醉如癡,脈滑不數,口不乾渴,此痰飲食滯也,宜消導。
然消導之法,必要詳明所傷何物,如穀食則用神麯、麥芽,肉食則用楂肉、三稜,麵食用萊菔子。氣食相凝,多加枳實。甘寒停食,平胃保和散加白豆蔻等,辛溫以散之。
白話文:
《宜消導論》
消導這一治法在《傷寒論》中雖無專章論述,但細究其內容可見:書中提及胸中邪氣、胃中有五六枚燥屎時,用川連瀉心湯消除脹滿;以梔子豆豉湯加枳殼治療飲食不當引發的病情反復。由此類比推斷,傷寒兼夾食滯者亦可考慮採用消導之法。
我臨床經驗中曾遇外感兼食滯患者,初用發汗藥難以透汗解表,後施以消導法反令汗出病癒;亦有里熱證用清熱藥無效,改投消導後熱退的案例。更見譫妄患者用清熱藥不效,經消導後熱退神清;斑疹內伏者連用升提藥不透發,改用消導反使斑現邪解;或見斑疹不化,服涼化解毒藥反致昏沈,轉用消導後斑退神清者。
故外感治法除汗、下、和、解、溫、清諸法外,需增補消導一途。張仲景下法專治下部大腸實證,今補消導法治上部胃腑實證——大腸在下,通即消;胃腑在上,消即通。具體應用指徵如下:
發熱不退伴胸脘脹悶、右關脈滑者宜消導;
譫妄不渴、脈大不數屬食阻中焦者宜消導;
狂躁力強者宜消導;
口噤呆鈍、脈滑不渴屬痰食阻滯者宜消導。
實施消導須辨明積滯性質:
谷滯用神曲、麥芽;肉積用山楂、三稜;麵食積用萊菔子;氣滯食阻加枳實;甘膩寒食停滯以平胃保和散佐白豆蔻等辛溫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