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四 (2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0)

1. 溫病

《內經》以冬月天寒,人傷而即病者,名傷寒。若傷而不即病,寒邪鬱而成熱,至春而病者,名溫病。《傷寒論》。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同言太陽病,以不渴惡寒名傷寒,以渴而不惡寒者,名溫病。然則《內經》所云,明溫病之原,仲景所云,別溫病之症。

知病原,識症狀,知傷寒溫病之所以別矣。第《內經》所謂溫病者,冬受寒邪,至春始發之溫病也。仲景所謂溫病者,人感濕熱,當時即發之溫病也。進而求之,即春之溫病亦有三種,有冬傷於寒,至春而成溫病者;有冬感溫氣,至春更感溫熱,而病溫熱、溫毒者;有非冬感寒,非重感溫熱,但遇時行溫熱之邪。而即發溫病者。

是此而知傷寒不獨於冬,四時有暴寒,皆能傷寒者。溫病不獨發於春,四時有暴熱,皆有溫熱病者,但要明其病原主治耳。楨又悟得傷寒之邪,傷於太陽從表而起;溫熱之病,感於陽明而入腸胃,自內而發。故溫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若先感溫熱,又冒風寒,而發身痛頭痛,惡寒發熱而渴者,此太陽有表邪之寒熱病。

不得名之溫熱病也,當發表清熱和解主治者。故太陽傷寒,用羌活敗毒散發表。若太陽寒熱病,則用羌活沖和湯和解。陽明傷寒,用葛根湯發表。若陽明寒熱病,則用乾葛石膏湯和解。若少陽傷寒,用羌活柴胡湯。少陽寒熱病,用小柴胡湯和解。若身痛頭痛,惡寒發熱,口不渴者,乃三時暴感之傷寒症,非溫熱之症。

總之,傷寒外感風寒,里無積熱。故初起以辛溫散表,不可早用清涼,直待表散裡熱,方用清裡。今溫病先感熱而病者,故宜清涼和解。惟惡寒身痛,無汗脈浮,表有寒邪者,方用辛涼散表。《活人》云:傷寒者,冬傷於寒即發之寒熱病也。冬溫者,冬有溫氣,感而即發之熱病也。

春溫者。冬傷於寒,至春陽氣發升,寒邪鬱而發熱之溫病也。風溫者,不因冬感寒邪,即於春令,感當時溫熱之氣而病者。然此皆一人自感而獨病者。若暴寒暴熱,天地之邪氣流行,沿門長幼皆病者,此名時疫之病。

羌活沖和湯,見發熱。

溫熱之病,陽明經多,然亦有兼太陽者,故立此方和解,以溫症用不得麻桂辛溫耳。

乾葛石膏湯

升麻,乾葛,知母,石膏,甘草

此方和解陽明表裡症,帶太陽仍加羌活。

小柴胡湯,見寒熱。

此方和解少陽表裡者,若帶太陽表症,加羌活;帶陽明表症,加乾葛。

涼膈散,見發狂。

溫病表解裡熱者,以此方清熱;若帶表症,仍加表藥。

三黃巨勝湯,見發狂。

此方專治陽毒,故溫熱重者用之也。若帶表症,仍加散表之藥。

三乙承氣湯,見大便結。

溫病裡熱,止須清裡。然有熱結大腸大便不通者,以此方下之。

白話文:

溫病

《內經》認為,冬天寒冷,人受寒邪而立刻生病的,稱為傷寒。如果受寒但沒有立刻生病,寒邪鬱積化熱,到春天才發病的,稱為溫病。《傷寒論》則說,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但不惡寒的,就是溫病。也就是說,太陽病如果口渴不惡寒就稱為溫病,如果惡寒不口渴就稱為傷寒。《內經》闡述了溫病的病因,仲景則區分了溫病的症狀。

了解病因,辨識症狀,就能明白傷寒和溫病的不同。但是,《內經》所說的溫病,是指冬天受寒邪,到春天才發病的;仲景所說的溫病,是指人感受濕熱之邪,當時就發病的。進一步探討,春天發生的溫病也有三種:一種是冬天受寒邪,到春天轉化成溫病;一種是冬天感受溫熱之氣,到春天又再次感受溫熱之邪,而患上溫熱病或溫毒;還有一種是非冬天受寒,也沒有再次感受溫熱之邪,只是遇到當時流行的溫熱之邪而立刻發病的。

由此可知,傷寒不只發生在冬天,四季都有暴寒,都能導致傷寒;溫病也不只發生在春天,四季都有暴熱,都能導致溫熱病,關鍵是要明確其病因和主治方法。我還領悟到,傷寒的邪氣,從太陽經表層開始侵犯;溫熱病的邪氣,則侵犯陽明經而入腸胃,從內部發病。所以,溫病發熱口渴但不惡寒。如果先感受溫熱之邪,又再受風寒,而出現身痛頭痛、惡寒發熱及口渴等症狀,這是太陽經有表邪寒熱的病症,不能稱為溫熱病,應該用發表清熱和解的方法治療。因此,太陽經傷寒,用羌活敗毒散發表;如果是太陽經寒熱病,則用羌活沖和湯和解。陽明經傷寒,用葛根湯發表;如果是陽明經寒熱病,則用乾葛石膏湯和解。少陽經傷寒,用羌活柴胡湯;少陽經寒熱病,用小柴胡湯和解。如果出現身痛頭痛、惡寒發熱,但口不渴,這是四季暴感引起的傷寒症狀,不是溫熱病症。

總之,傷寒是外感風寒,內無積熱,所以初期用辛溫藥散表,不能過早使用清涼藥物,等到表邪散去,裡熱顯現,才能使用清裡藥物。而溫病是先感受熱邪而發病的,所以應該使用清涼和解的藥物。只有出現惡寒身痛、無汗脈浮,表有寒邪的情況,才使用辛涼散表的藥物。《活人》說:傷寒是冬天受寒而立刻發病的寒熱病;冬溫是冬天感受溫熱之氣而立刻發病的熱病;春溫是冬天受寒,到春天陽氣上升,寒邪鬱積而發熱的溫病;風溫是不因冬天受寒邪,在春天感受當時溫熱之氣而發病的。但是這些都是個人單獨感受邪氣而發病的。如果暴寒暴熱,天地間的邪氣流行,大人小孩都生病,這就叫做時疫。

羌活沖和湯,用於發熱。

溫熱病多侵犯陽明經,但有時也兼及太陽經,所以用此方和解,溫症不能使用麻黃、桂枝等辛溫藥物。

乾葛石膏湯

升麻、乾葛、知母、石膏、甘草

此方和解陽明經表裡症,如果兼及太陽經,還要加羌活。

小柴胡湯,用於寒熱往來。

此方和解少陽經表裡症,如果兼及太陽經表症,加羌活;如果兼及陽明經表症,加乾葛。

涼膈散,用於發狂。

溫病表邪已解,裡熱尚存,用此方清熱;如果兼有表症,還要加用發表藥物。

三黃巨勝湯,用於發狂。

此方專治陽毒,所以溫熱病症狀重的可以使用;如果兼有表症,還要加用散表藥物。

三乙承氣湯,用於大便秘結。

溫病裡熱,只要清裡即可。但是如果有熱結大腸,大便不通,可以用此方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