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四 (18)
卷四 (18)
1. 發癍
化癍而用苦寒,忌升發,人知之也。化癍而用消導忌苦寒,人不知矣。至於寒飲抑遏,食滯痰凝,症外之兼症,所當先治,人人忽之矣。夫傷寒從表傳裡,邪熱斂結腸胃者,當立下法。今癍症疫邪,自腸胃而發於外,熱邪散漫體中,不肯斂結於腸胃,故但立發表清裡二法,不立承氣下行之方。或遇大便不通,立當歸大黃丸。
因傷寒熱在氣分,可用承氣湯。癍症熱在血分,濕火傷血,大便挾熱下利,用黃連芍藥湯。燥火傷血,大便閉結,用當歸大黃湯丸。此設雖發前書之未發,然亦淺而易明者。更有熱病發狂,誤食葷腥血肉,稠黏膠固,與邪熱癍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浮,渴不消水,煩熱昏沉,最難醫救。用保和散沖竹瀝、蘆根汁潤燥消導,不愈。
用乾葛、石膏治之。唇口燥裂,身熱不減,用潤腸下順治之,譫妄愈甚。夫保和散,但能消穀食痰涎,不能消葷腥血肉之油膩。乾葛石膏湯,但能清陽明氣分無形之熱不能清陽明腸胃血分有形之積熱。承氣順腸,但能解下部大腸燥熱之結,不能解上焦胃家稠黏濕熱之結。
是以膏粱厚味積熱上衝,常有唇焦口爛,牙齦潰腐,口臭口乾之症,家秘不用葛根、石膏、而用升麻清胃湯重加楂肉,略佐砂仁少許,以行生地之滯,宣發陽明血分積熱,實有苦心。以熱病與癍痧,誤食葷腥者,必死,余故發此死中求活。總之,癍毒之症,皆陽明積熱所致,以其熱在血分,故外現紅點。
古人用升麻乾葛湯於初時發癍,人人知也;余以升麻清胃湯繼後化癍,人所不知也。至以清胃湯重加楂肉,以救葷腥所傷,佐砂仁行滯,宣發腸胃血中伏熱,又法外之法,當互參唇焦門者。夫唇焦口燥,渴而引飲,熱在氣分,發渴之症,用乾葛石膏,人人知之也;唇焦口燥,渴不消水,脈大不數之症,不用幹葛石膏,而用消導之法,則不知矣。
至於癍毒內結,唇焦口燥,熱在血分,不渴之症,用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之熱,人都不知也。夫癍毒痧痘初起,用升麻乾葛湯,要知妙與白芍藥同用,則能宣發血中之伏火。初起不用清胃湯者,以升麻同生地、川連,則涼血太過。今余用於末後化癍,無化早之患,此於升麻紫草化毒湯中參化出來。
今後治癍初起,以升麻乾葛湯發之,後以升麻清胃湯化之,可為後世不磨之法。古人以犀角地黃湯治陽明血熱鼻衄,又以犀角化陽明血熱發癍,曰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以其同散陽明血熱之藥,同解陽明血熱之毒,故可以升麻代犀角。然余獨以犀角地黃湯濃重,但宜於滋陰症中。
若以化癍論之,則石膏、知母、芩、連偏於涼氣,失於涼血,犀角地黃湯。偏於滋陰,失於凝滯,不若升麻清胃湯輕清涼血,且發且化,又與升麻乾葛湯,節次相承之妙也。故余補註,難用犀角以升麻易之。惟不忌凝滯者,犀角地黃湯亦可用也。此升堂入室之工夫。
白話文:
用苦寒藥來治療發斑,要避免使用升發的藥物,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用消導藥來治療發斑,要避免使用苦寒藥,這點大家就不清楚了。至於因為寒冷的飲品抑制,或食物積滯導致痰液凝結,這些是疾病之外的兼症,應該要優先治療,但大家卻都忽略了。一般來說,傷寒是由體表傳入體內,邪熱凝聚在腸胃的,應該要使用瀉下的方法。但現在發斑這種疫病,是從腸胃發到體外,熱邪散佈在全身,不會凝聚在腸胃,所以只需要用發表和清裡的兩種方法,不需要用承氣湯這類瀉下的方子。如果遇到大便不通,才用當歸大黃丸。
因為傷寒的熱在氣分,可以用承氣湯。而發斑的熱在血分,濕熱傷害血液,導致大便挾帶熱氣而下利,要用黃連芍藥湯。如果燥熱傷血,導致大便閉結,要用當歸大黃湯丸。這些看法雖然闡明了前人沒有說到的地方,但還是淺顯易懂的。另外,有些人熱病發狂,誤食葷腥血肉,導致食物稠黏膠固,和邪熱斑毒糾結在一起無法分解,造成嘴唇焦裂、口臭牙齦浮動、口渴卻喝不下水、煩躁發熱昏沉,這種情況最難醫治。用保和散加上竹瀝、蘆根汁來潤燥消導,都無法治癒。
改用乾葛、石膏來治療,如果嘴唇仍然燥裂,身體發熱不退,改用潤腸通便的藥來治療,反而會讓胡言亂語的情況更嚴重。因為保和散只能消除食物積滯和痰液,不能消除葷腥血肉的油膩。乾葛石膏湯只能清除陽明氣分無形的熱,不能清除陽明腸胃血分有形的積熱。承氣湯能疏通腸道,但只能解除下部大腸的燥熱結滯,不能解除上焦胃部稠黏濕熱的結滯。
因此,經常食用肥甘厚味導致積熱上衝的人,常常會有嘴唇焦爛、牙齦潰爛、口臭口乾等症狀,我們家傳的秘方不用葛根、石膏,而是用升麻清胃湯,再加重山楂肉的用量,略加少許砂仁,來幫助生地藥性的運行,宣發陽明血分的積熱,這其中確實有苦心。因為熱病和發斑,如果誤食葷腥的人,多半會死亡,所以我才提出這死中求活的方法。總之,發斑毒的病症,都是陽明積熱引起的,因為熱在血分,所以外表會出現紅點。
古人使用升麻乾葛湯來治療發斑初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用升麻清胃湯來接續治療發斑,這是大家所不知道的。至於用清胃湯加重山楂肉的用量,來挽救被葷腥所傷的情況,再佐以砂仁來運行藥性,宣發腸胃血中的潛伏熱邪,這又是常規方法之外的方法,要相互參照嘴唇焦爛的症狀來判斷。嘴唇焦燥、口渴卻想喝水,這是熱在氣分的表現,用乾葛石膏治療,大家都知道;嘴唇焦燥、口渴卻喝不下水,脈象洪大但不數快,這種情況就不能用乾葛石膏,而要用消導的方法,這點大家就不清楚了。
至於發斑毒邪內結,嘴唇焦燥,熱在血分,卻不覺得口渴,這種情況要用升麻清胃湯來清除陽明血分的熱邪,大家都不清楚。發斑、毒瘡、痘疹剛開始時,用升麻乾葛湯,要知道它和白芍藥一起使用最好,因為它可以宣發血中的潛伏之火。初期不使用清胃湯的原因是,升麻和生地、黃連一起用,涼血作用太過強烈。現在我把它用在發斑的後期,就沒有太過寒涼的問題,這是從升麻紫草化毒湯中變化出來的。
今後治療發斑初期,用升麻乾葛湯來發散;後期用升麻清胃湯來化解,這可以作為後世不變的方法。古人用犀角地黃湯治療陽明血熱引起的鼻出血,也用犀角來化解陽明血熱引起的發斑,說如果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來代替。因為它們都能疏散陽明血熱的藥物,也能解陽明血熱的毒素,所以可以用升麻來代替犀角。但我認為犀角地黃湯藥力濃重,只適合滋陰的病症。
如果從治療發斑的角度來看,石膏、知母、黃芩、黃連,藥性偏於清涼氣分,但不能涼血,而犀角地黃湯又偏於滋陰,容易導致凝滯,不如升麻清胃湯輕清涼血,既能發散又能化解,又能和升麻乾葛湯,按照順序銜接運用。所以我才補充說明,很難用犀角時,可以用升麻來代替。只有不擔心凝滯的情況,才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這才是由淺入深、登堂入室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