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四 (13)
卷四 (13)
1. 壞症
汗吐下溫針諸法皆用過而病不解,名壞症。又有汗吐下諸法,顛倒誤用而病不解,亦名壞症。言壞症,非言必壞之症,言無經絡表裡,無汗吐下諸法可治者,故曰壞症。按《傷寒論》壞症兩條,上條言太陽病,汗吐下溫針用過,桂枝湯又不中用;下條言太陽病,已吐下發汗,溫針反見譫語,此為壞症。
自此詳之,則太陽病用不得發表解肌,少陽病用不得柴胡和解,陽明症用不得葛根湯,即是壞病。總之,此經之病,用不得此經之方法正治者,亦名壞症。故曰看其脈症,知犯何逆,隨症治之,而不立方法。
白話文:
壞症是指各種治療方法都用盡了,病情卻沒有好轉的情況。這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溫法、針法等都使用過,或者這些方法運用錯誤,導致病情無法改善,都屬於壞症。 「壞症」並不是指病情一定很嚴重,而是指病情錯綜複雜,失去了經絡表裡之間的規律,汗法、吐法、下法等一般治療方法都無效,因此稱為壞症。 《傷寒論》中提到兩種壞症:一種是太陽病,汗法、吐法、下法、溫法、針法都用過了,桂枝湯也無效;另一種是太陽病,已經用過吐法、下法、汗法,又用溫法或針法,反而出現譫語,這也是壞症。
總而言之,如果太陽病不能用發表解肌的方法治療,少陽病不能用柴胡來和解,陽明病不能用葛根湯治療,這些都屬於壞症。 也就是說,此經的疾病,用不得此經的治療方法來正治,都可稱為壞症。因此,診斷疾病時,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找出病情違逆的根本原因,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而不是拘泥於固定的治療方法。
2. 昏冒
昏冒,即昏憒不醒也。內傷而至昏冒,則死。傷寒熱病至昏冒,亦重矣。方書皆言虛,誤也。仲景云: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當刺大椎、肺俞、肝俞。又曰:陽明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熱,喘冒不能臥,宜大承氣湯。此言冒未至昏者,以下乃言昏冒矣。
海藏云:傷寒傳至五六日,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自語,目赤神焦,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此言熱邪內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薰於肺,則神識昏迷,若脈浮數,熱在小腸,用導赤散;脈細數,熱在心經,宜瀉心湯;若浮沉皆數,兩經皆熱,導赤各半湯。《傷寒直格》云:邪熱傳內昏冒,脈應疾數。
若熱極內甚,脈反沉細欲絕,未明造化,誤認陰症。或有始得病時,陽熱暴甚,初起便見昏冒者。或兩感熱甚,亦有昏沉者。或失下熱極,以至身冷脈微,昏冒將死。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不下亦死,並宜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待積熱散則心胸暖,脈漸出。若有下症者,大承氣湯。
可見昏迷症,未可以虛概之。余今酌定解表清裡,化痰消導等法。若癍痧疫毒,用升發;寒涼抑遏,用溫散;熱結大腸,用下法:汗下太過,脈空瀉脫,用補元。
白話文:
昏冒是指昏迷不醒的狀態。內傷導致昏迷,則會死亡;傷寒熱病導致昏迷,病情也很危急。許多醫書都認為昏迷是虛證,這是錯誤的。張仲景說: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頭頸部強痛,或頭暈眼花,應刺大椎、肺俞、肝俞穴位。又說:陽明經病證,小便不利,大便時通時不通,經常發熱,呼吸困難不能平臥,應服用大承氣湯。這些都是指昏迷尚未發生的情況,以下才是論述昏迷的內容。
海藏說:傷寒病五六天後,逐漸出現神志昏迷不說話,或睡夢中自言自語,眼睛發紅,精神萎靡,給稀粥則能吞咽,不給則不想吃,這是指熱邪內傳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炎熏灼肺部,導致神志昏迷。如果脈象浮數,熱在小腸,用導赤散;脈象細數,熱在心經,應服用瀉心湯;如果脈象浮沉都數,兩經皆有熱邪,則用導赤散加減半量。 《傷寒直格》說:邪熱內傳導致昏迷,脈象應當快速而有力。
如果熱邪極度深入,脈象反而沉細欲絕,不明白其變化規律,會誤認為是陰虛證。有些人從發病開始,陽熱就非常盛,一開始就出現昏迷;或者兩種熱邪同時侵犯,也會昏迷;或者瀉下熱邪過度,導致身體冰冷,脈象微弱,昏迷將死。如果急於瀉下,則會損傷陰氣而死亡,不瀉下也會死亡,都應當服用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待積熱消散,心胸就會溫暖,脈象也會漸漸有力。如果有下焦實熱證,則應服用大承氣湯。
由此可見,昏迷症不能一概而論為虛證。我現在綜合考慮,制定了解表清裡、化痰消導等方法。如果是癍痧疫毒,則用升發法;如果是寒邪凝滯,則用溫散法;如果是熱邪結聚在大腸,則用瀉下法;如果是汗下過度,脈象虛弱無力,則用補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