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3)

1. 壞症

汗吐下溫針諸法皆用過而病不解,名壞症。又有汗吐下諸法,顛倒誤用而病不解,亦名壞症。言壞症,非言必壞之症,言無經絡表裡,無汗吐下諸法可治者,故曰壞症。按《傷寒論》壞症兩條,上條言太陽病,汗吐下溫針用過,桂枝湯又不中用;下條言太陽病,已吐下發汗,溫針反見譫語,此為壞症。

自此詳之,則太陽病用不得發表解肌,少陽病用不得柴胡和解,陽明症用不得葛根湯,即是壞病。總之,此經之病,用不得此經之方法正治者,亦名壞症。故曰看其脈症,知犯何逆,隨症治之,而不立方法。

白話文:

主題:壞症

內容:

當發汗、催吐、瀉下、溫針等各種治療方法都已用過,病情卻仍未好轉,這種情況稱為「壞症」。另外,若錯誤地顛倒使用發汗、催吐、瀉下等方法,導致病情未解,同樣稱為「壞症」。所謂「壞症」,並非指病情必定惡化,而是指病症已無明確的經絡表裡定位,也無法再用常規的發汗、催吐、瀉下等方法治療,因此稱為壞症。

根據《傷寒論》中關於壞症的兩條論述:上條提到太陽病已使用過發汗、催吐、瀉下、溫針等方法,連桂枝湯也無效;下條則提到太陽病已進行催吐、瀉下、發汗等治療,反而出現譫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便是壞症。

由此詳細推論,若太陽病無法用發表解肌法、少陽病無法用柴胡和解法、陽明病無法用葛根湯治療,即屬於壞病。總之,某一經絡的病症若無法以該經絡的常規方法正確治療,也稱為壞症。因此,治療壞症時需觀察脈象與症狀,判斷問題所在,再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施治,而不預設固定的治療方法。

2. 昏冒

昏冒,即昏憒不醒也。內傷而至昏冒,則死。傷寒熱病至昏冒,亦重矣。方書皆言虛,誤也。仲景云: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當刺大椎、肺俞、肝俞。又曰:陽明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熱,喘冒不能臥,宜大承氣湯。此言冒未至昏者,以下乃言昏冒矣。

海藏云:傷寒傳至五六日,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自語,目赤神焦,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此言熱邪內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薰於肺,則神識昏迷,若脈浮數,熱在小腸,用導赤散;脈細數,熱在心經,宜瀉心湯;若浮沉皆數,兩經皆熱,導赤各半湯。《傷寒直格》云:邪熱傳內昏冒,脈應疾數。

若熱極內甚,脈反沉細欲絕,未明造化,誤認陰症。或有始得病時,陽熱暴甚,初起便見昏冒者。或兩感熱甚,亦有昏沉者。或失下熱極,以至身冷脈微,昏冒將死。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不下亦死,並宜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待積熱散則心胸暖,脈漸出。若有下症者,大承氣湯。

可見昏迷症,未可以虛概之。余今酌定解表清裡,化痰消導等法。若癍痧疫毒,用升發;寒涼抑遏,用溫散;熱結大腸,用下法:汗下太過,脈空瀉脫,用補元。

白話文:

昏冒

昏冒,指的是神志昏沈、不清醒的狀態。如果是因內傷導致昏冒,通常預後不良,可能致命。傷寒熱病發展到昏冒的程度,病情也相當嚴重。許多醫書都認為昏冒是虛證所致,這是錯誤的。張仲景曾提到:太陽與少陽同時發病時,會出現頭頸僵硬疼痛,或頭暈昏沈,此時應針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位。他又說:陽明病時,若小便不利,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身體時而發熱,氣喘昏沈無法平躺,應使用大承氣湯。這裡提到的「冒」還未到完全昏迷的程度,以下才是指真正的昏冒。

王海藏說:傷寒傳變到第五、六天時,患者逐漸神志不清、不說話,或在睡中自言自語,眼睛發紅、精神焦躁,給稀粥會吞嚥,不給也不會主動想吃。這表示熱邪已內傳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升燻灼肺臟,導致神識昏迷。若脈象浮數,表示熱在小腸,可用導赤散;若脈細數,熱在心經,宜用瀉心湯;若浮沈皆數,表示兩經皆有熱,可用導赤各半湯。《傷寒直格》提到:邪熱內傳導致昏冒時,脈象通常快而數。

若熱極內盛,脈象反而沈細欲絕,若不瞭解病機,容易誤認為陰證。有些患者發病初期,陽熱突然旺盛,一開始就出現昏冒;或兩感熱證嚴重時,也可能神志昏沈;或因未及時瀉下,熱極導致身體冰冷、脈微弱,昏冒瀕死。此時若急著瀉下,可能使殘餘的陰氣突然斷絕而死,但不瀉下也會死亡,宜先用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待積熱散去,心胸回暖,脈象才會逐漸恢復。若有明顯的瀉下指徵,則可用大承氣湯。

由此可見,昏迷症狀不能一概歸為虛證。我現在綜合制定瞭解表清裡、化痰消導等方法:若因斑疹疫毒導致,用升發法;若因寒涼抑遏,用溫散法;若熱結大腸,用瀉下法;若因汗下過度,脈象空虛、瀉脫,則用補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