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四 (8)
卷四 (8)
1. 大便秘結
大便秘結,雜症門有實秘、虛秘、風秘、冷秘、熱秘、氣秘、血枯之分;外感門,症分表未解、半表半裡、表已解、表邪傳裡,治分應下、急下、微下、大下、可下、未可下、不可下、俟之蜜導等法。如表汗未出,表症尚在,病在胸前,脈浮身熱,脈細不數,脈伏不出,面赤煩躁,胸前食滯,久病多汗,血竭津竭者,不可下。
身無大熱,手足多汗,便硬腹脹,身無表邪,欲便而不得便,時轉臭氣下,口燥咽乾,渴而消水,大便久結,常脹滿,舌苔黃焦,腹中作痛,應急下,皆用大承氣湯。然仲景下法,既詳此條之中,復詳於自汗門內,良以下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徹,必自汗多汗表邪方解,互注參玩,庶不差誤。若大便不通,臍腹脹痛,表症在而里症尤急,不得不下者,止用大柴胡湯,雙解表裡。
如熱輕結少,津液乾涸,便閉不通,腹脹未滿,不轉臭氣者,宜微下,止用小承氣湯。若大便不通,腹不脹滿,未欲大便,即大便閉結,俟之有熱無結,不轉矢氣者,宜俟之。津液不足,大便乾結,血枯熱微者,宜生津養血,外用蜜導。上部胸胃無熱,不耐承氣苦寒,下部大腸熱結,下用膽汁外導。
是以大便閉結,惟以表邪之解與未解,裡熱之結與不結,汗之多與不多,身表之熱與不熱,下症之急與不急,屎之硬與不硬,津液之干與不幹,臍腹之痛與不痛,脈之數與不數,以別可下、不可下、微下、急下、俟之導之之法也。
傷寒脈陽微而汗少,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
此條言汗出太多,則陽液竭絕於里,名亡津液,大便因硬,非言陽火虛寒也。
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此申明上章汗下亡津液,胃中乾燥,內實,大便難,此名陽明裡症也。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申明上章吐下後,雖有陽明可下之症,但津液耗盡,止與小承氣湯和之。
病人不惡寒而渴,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以法救之。
此申明不大便,無所脹苦,非下症也。詳註口渴。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故不久必大便也。
此重申多汗亡津液,大便硬不可下,宜俟之。仲景常以小便利不利,以定屎之硬不硬。今又以小便減少,以定水液還入大腸,而必大便之自行。
白話文:
大便秘結
大便秘結在雜症中可分為實秘、虛秘、風秘、冷秘、熱秘、氣秘、血枯等類型;在外感病症中,則根據表證是否解除、半表半裡、表邪傳裡等情況,治療方法分為應下、急下、微下、大下、可下、未可下、不可下,或使用蜜導法等。
若表汗未出、表證仍在,病症位於胸前,脈象浮而身熱,脈細但不快,脈伏不出,面色潮紅煩躁,胸前食物停滯,久病多汗,或血虛津液枯竭者,不可使用瀉下法。
若身體無明顯發熱,手足多汗,大便乾硬腹脹,無表邪症狀,想排便卻排不出,時而排出臭氣,口乾舌燥,口渴且飲水量大,大便長期乾結,腹部常脹滿,舌苔黃而焦,腹中疼痛,此時應急下,通常使用大承氣湯。然而張仲景的瀉下法不僅詳述於此,也在自汗相關條文中提及,因瀉下法最忌表邪未散、表汗未透,必須等到自汗多汗、表邪解除後才能使用,需相互參照以避免誤治。
若大便不通,臍腹脹痛,表證仍在但裡證更急迫,不得不瀉下時,僅使用大柴胡湯,以同時解除表裡之邪。
若熱證較輕、結滯較少,津液乾涸,大便閉塞不通,腹脹未滿,無臭氣排出,宜微下,僅用小承氣湯。若大便不通,腹部不脹滿,無便意,即使大便閉結,但無熱結或臭氣排出,宜等待觀察。若津液不足,大便乾結,血虛熱輕,宜生津養血,外用蜜導法。若胸胃無熱,不耐受承氣湯的苦寒,但大腸熱結,可用膽汁外導法。
因此,判斷大便秘結是否適合瀉下,需根據表邪是否解除、裡熱是否結滯、汗量多寡、體表是否發熱、下證是否急迫、大便是否乾硬、津液是否不足、臍腹是否疼痛、脈象是否快數等因素,以區分可下、不可下、微下、急下、等待或外導等治療方法。
傷寒脈象陽微而汗少,表示病情趨於平和;若汗出過多,則為過度發汗。陽脈實而因發汗過多者,亦屬過度。過度發汗會導致陽氣內絕、津液耗損,進而大便乾硬。此條說明汗出過多會使津液耗竭,導致大便乾硬,並非指陽虛寒證。
太陽病若經發汗、瀉下或利小便治療,導致津液耗損,胃中乾燥,進而轉屬陽明病。若不解大便,內有實熱,大便困難,即為陽明裡證。
太陽病若經吐、下或發汗治療後,出現輕微煩躁、小便頻數、大便乾硬,可給予小承氣湯調和而愈。此條補充說明吐下後雖有陽明可下之證,但因津液耗盡,僅用小承氣湯調和即可。
若病人不畏寒而口渴,表示已轉屬陽明病。小便頻數者,大便必乾硬,即使十日未排便,亦無明顯不適。若口渴欲飲水,可少量給予,並依情況調治。此條說明若無腹脹不適,則非下證,需詳細辨別口渴原因。
陽明病本有自汗,若醫生再發汗,病情雖緩解,但仍微煩不適,此因大便乾硬所致。津液耗損、胃中乾燥會導致大便硬結。此時應詢問小便次數,若原本每日小便三四次,現減少至兩次,可知大便不久將自行排出。因小便減少,津液回流至胃,不久後必有大便。此條重申多汗耗津液導致大便硬結時不可瀉下,宜等待觀察。仲景常以小便是否通利判斷大便是否乾硬,此處又以小便減少推測津液回流,預示大便將自行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