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四 (4)
卷四 (4)
1. 下利
羌防柴苓湯
羌活,防風,柴胡,茯苓,黃芩,半夏,廣皮,甘草
外感下利,皆從毛竅而入,必當仍從毛竅而出,故用此方。
黃芩芍藥湯
黃芩,白芍藥,川黃連,甘草
燥火利,以大黃、歸、芍同用,則清血分之火;與枳殼同用,則清氣分之火。今濕火傷血,故以黃連、芍藥同用,加棗肉,又名芍藥黃連湯,兼治內傷血利。
香連丸
木香,川連,等分棗肉為丸
濕火傷血,用當歸黃連清血中之火。今濕火傷氣,故以木香、黃連同用。家秘加棗肉為丸,則不損中州。
三乙承氣湯,見大便秘。
保和丸,見發狂。
平胃散,見譫語。
理中湯,見嘔吐。
四逆湯,見身痛。
大順飲,見腹痛。
溫中湯
草豆蔻,乾薑,厚朴,甘草
此方與大順飲,同治傷冷飲者。若液干有熱,反為害。
大柴胡湯,見潮熱。
白通湯
蔥白頭,乾薑,熟附子
此即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以通陽氣,少陰下利,脈微厥冷,方可用。
白通加豬膽汁湯,即白通湯加人中黃、豬膽汁溫服。
真武湯
白茯苓,生薑,熟附子,白朮,白芍藥
土虛不能制水,以此方補土中之火。
四逆散,見厥冷。
白頭翁湯
白頭翁,黃柏,秦皮,黃連
熱利下重,乃是火勢下迫,故以此方主治。
梔子豉湯
山梔,淡豆豉,加薤白,蔥頭
下利心煩,故以此方先治上焦。
白話文:
腹瀉
羌防柴苓湯
羌活、防風、柴胡、茯苓、黃芩、半夏、廣陳皮、甘草
因外感風寒引起的腹瀉,病邪從毛孔侵入,也應通過毛孔排出,因此使用此方。
黃芩芍藥湯
黃芩、白芍、川黃連、甘草
對於燥熱引起的腹瀉,若配合大黃、當歸、芍藥使用,可清血分之火;若與枳殼同用,則清氣分之火。若濕熱損傷血分,則以黃連、芍藥為主,加棗肉,又稱「芍藥黃連湯」,也適用於內傷血痢。
香連丸
木香、川黃連(等分),以棗肉製成丸劑
濕熱損傷血分時,可用當歸、黃連清血中之火;若濕熱傷及氣分,則以木香、黃連搭配。本方加棗肉製丸,避免損傷脾胃。
三乙承氣湯(見「大便秘結」篇)
保和丸(見「發狂」篇)
平胃散(見「譫語」篇)
理中湯(見「嘔吐」篇)
四逆湯(見「身痛」篇)
大順飲(見「腹痛」篇)
溫中湯
草豆蔻、乾薑、厚朴、甘草
此方與「大順飲」皆用於寒飲傷胃,但若陰虛有熱者誤用反而有害。
大柴胡湯(見「潮熱」篇)
白通湯
蔥白、乾薑、熟附子
此方為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能通陽氣,適用於少陰病腹瀉、脈微肢冷。
白通加豬膽汁湯
白通湯加人中黃、豬膽汁,溫服。
真武湯
白茯苓、生薑、熟附子、白朮、白芍
脾虛不能制水時,用此方補益脾陽。
四逆散(見「厥冷」篇)
白頭翁湯
白頭翁、黃柏、秦皮、黃連
熱性腹瀉伴肛門重墜,是因火熱下迫,以此方為主治療。
梔子豉湯
山梔、淡豆豉,加薤白、蔥頭
腹瀉且心煩時,先用此方調理上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