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下利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此重申下利清穀,必先救里。若先發其汗出,必脹滿不治。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前條言下利清穀,外冒表寒之利。此條言微熱而渴,又見脈弱,則邪衰正復,故令自愈。

第二段言脈數而渴,較之上段則里有熱,故設不瘥,必下膿血。第三段言脈數微熱,是表熱內陷,故自汗出令自愈。設復緊,則表邪伏而未散。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寸脈主氣,尺脈主血。今寸脈浮數,氣中有熱。尺中自澀,血分受傷。熱勝於血,故必圊膿血。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脈沉弦,則邪滿於里,故下重。若脈太過而大,為未愈。必得微弱而數,乃為自止。

即或脈數發熱,乃沉弦轉陽,亦不主死。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此言熱利,以明上條皆寒利,下條皆熱利也。熱利下重,火熱下迫,故用清火。

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此申明宜用白頭翁湯方法。言陰症下利,口不渴,今欲飲水者,以上焦有熱故也,亦以前方清熱。

下利譫語,以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上條以渴欲飲,水定熱在上焦;此以下利譫語,定腸胃有燥屎。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上條以譫語,故定腸胃實熱;此條以利後,心下濡而不堅,故定虛煩也。

羌活敗毒散,見發熱。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乾葛湯,見似瘧。

豬苓木通湯

豬苓,白茯苓,澤瀉,木通

太陽熱結下焦,用五苓散。若陽明熱結,家秘用此方。

柴苓湯

柴胡,黃芩,廣皮,半夏,甘草,茯苓,豬苓

少陽濕熱,每多協熱下利,故用此方。家秘加乾葛,兼治陽明大腸;加木通佐其分利。

桂枝防風湯

桂枝,防風,桔梗,厚朴,蒼朮,甘草

此治風寒濕熱三氣下利,故用桂枝、防風去太陽風寒,用蒼朮去陽明風濕。若風熱、濕熱,當以羌活易桂枝。

蒼朮四苓散,即四苓散加蒼朮防風。

此方表有風濕,里有濕熱,故以蒼防散在表之風濕,以四苓利在裡之濕熱。家秘加木通湯調服,功力更大。

蒼防乾葛湯

蒼朮,防風,乾葛,白芷,厚朴,甘草

風濕內傳,每多下利。河間云風邪內縮,以此方治之。

豬苓湯

豬苓,澤瀉,茯苓,滑石,阿膠

濕熱下利,先散表邪,隨利小便。熱結太陽,用五苓散;熱結陽明,用此方。

蒼防柴胡湯

蒼朮,柴胡,黃芩,半夏,廣皮,甘草,防風

此方治風濕傷於少陽下利者。若見太陽表症,加羌活;見陽明表症,加乾葛。

白話文:

腹瀉

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時,不可先治療表症(如發汗),否則出汗後會導致腹脹。

這段再次強調,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時,應先調理內臟;若貿然發汗,會加重腹脹而難以治療。

腹瀉時有輕微發熱、口渴,且脈象虛弱,會自行痊癒。若腹瀉且脈搏快、口渴,也可能自愈;但若未好轉,可能因內熱而排出血便。腹瀉且脈快、微熱、出汗,表示會自愈;但若脈象又轉緊,代表病邪未除。

前段討論的是因外感風寒引起的腹瀉,此段則說明若微熱口渴且脈弱,代表病勢減退,將自愈。

第二段提到脈快且口渴,比上段更顯示內有熱邪,若未痊癒,可能出現血便。第三段指脈快微熱為表熱內陷,出汗後自愈;若脈象轉緊,表示表邪未散。

腹瀉時,寸脈(上脈)浮快而尺脈(下脈)澀滯,可能排膿血便。因寸脈主氣,浮快代表氣分有熱;尺脈主血,澀滯表示血分受損,熱邪勝而化膿血。

腹瀉時脈沈弦者,會裡急後重(肛門重墜感);脈大代表病未止;脈微弱而快則將自愈,即便發熱也不會致命。沈弦脈表示裡邪積滯,導致肛門不適;若脈象過強(大),病情未緩;微弱而數為好轉之兆。即使發熱脈快,也是由陰轉陽,不主兇險。

熱性腹瀉伴隨裡急後重,可用白頭翁湯治療。此段區分寒性與熱性腹瀉,熱利因火邪下迫,故用清火方劑。

腹瀉且想喝水,代表有熱,適用白頭翁湯。陰症腹瀉本不渴,若想飲水,代表上焦有熱,仍以此方清熱。

腹瀉兼胡言亂語,是腸胃有燥屎(乾硬糞便),宜用小承氣湯。前段以口渴判定熱在上焦,此段則以譫語判定熱在腸胃。

腹瀉後更加煩躁,按壓心窩處柔軟者,屬虛煩,可用梔子豉湯。前段譫語屬實熱,此段腹瀉後心軟則為虛煩。

(以下為方劑簡介,說明病因與加減應用:)

  • 羌活敗毒散(見發熱條目)
  •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條目)
  • 乾葛湯(見類似瘧疾條目)
  • 豬苓木通湯(豬苓、茯苓、澤瀉、木通):太陽經熱結下焦用五苓散;陽明經熱結則用此方。
  • 柴苓湯(柴胡、黃芩、陳皮、半夏、甘草、茯苓、豬苓):少陽濕熱兼腹瀉,可加乾葛治大腸,加木通助利尿。
  • 桂枝防風湯(桂枝、防防、桔梗、厚朴、蒼朮、甘草):治風寒濕三氣腹瀉,用桂枝、防風散太陽風寒,蒼朮祛陽明濕。若為風熱或濕熱,可改羌活代桂枝。
  • 蒼朮四苓散(四苓散加蒼朮、防風):表有風濕,裡有濕熱,加木通增強利尿。
  • 蒼防乾葛湯(蒼朮、防風、乾葛、白芷、厚朴、甘草):治風濕內傳引發腹瀉。
  • 豬苓湯(豬苓、澤瀉、茯苓、滑石、阿膠):濕熱腹瀉先散表邪,再利小便;太陽熱結用五苓散,陽明熱結用此方。
  • 蒼防柴胡湯(蒼朮、柴胡、黃芩、半夏、陳皮、甘草、防風):治少陽風濕腹瀉,太陽症加羌活,陽明症加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