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下利

二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發熱,陽邪也。汗出不解,心下痞硬而下利,里症也。故以此方雙解表裡。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宜治少陽,故用黃芩湯。若見嘔,加半夏、生薑。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者,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承氣湯。

木邪乘克,腸胃下利,若少陽脈大,則陽明受病重。設陽明脈滑數,方可下之。此關防下利,忌陽明脈弱,更不可誤下。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太陰腹滿,吐,食不下,自利而腹自痛,非陽明下症腹痛,若誤下之,則胸下結硬。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上章以腹滿吐食自利定真太陰,此章以自利不渴承明太陰寒症,《尚論書》皆注熱邪,誤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穢腐當去故也。

脈浮,陽脈也;脈緩,太陰也。上章以自利不渴,定其太陰寒症下利;此章以脈浮,手足自溫,定其太陰濕熱下利。太陰濕熱,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不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結硬,此外傳陽明,濕熱變燥而為脾約等症。若不外傳而發暴煩下利,雖每日十餘行,濕熱去盡,必自止而愈,以脾熱穢腐當去者也。

同一太陰熱邪,以濕熱繫住太陰下利,則入太陰篇。以外傳陽明濕熱變燥,大便乾結,則入陽明篇。此千古未白。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此言少陰火虛滑脫便膿血,宜用桃花湯。舊注陽邪傳入,誤也。

少陰病便膿血者,可刺。

此言少陰熱病便膿血,不可用桃花湯,但可刺,泄血中之熱。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上二條,皆少陰熱症。詳註渴門。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

先厥後發熱,則真陽回而利止。若反汗出,咽中痛,則回陽太過,上衝其喉必痹。

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陽經發熱無汗,利必不止;陰經發熱無汗,利必自止。若不止而無汗,則回陽太過,下移大腸,而必便膿血,熱邪下泄,故喉不痹。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此言裡寒之人,外冒表邪之症。下利腹脹滿,是裡寒;身體疼痛者,是表邪。下利腹脹之身痛,必以四逆湯先救里,後以桂枝湯再發表。

白話文:

腹瀉

傷寒出現發熱,即便出汗也無法退熱,同時胃脘部位感到脹滿硬結,並伴有嘔吐及腹瀉的,應使用大柴胡湯治療。

發熱是陽邪入侵的表現。出汗後熱不退,加上胃脘脹硬和腹瀉,屬於裏症。因此用此方同時解除表裏邪氣。

若太陽病與少陽病合併發作,出現自發性腹瀉的,可用黃芩湯治療;若有嘔吐症狀,則改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時自發腹瀉,應以治療少陽為主,故選黃芩湯;若見嘔吐,則加入半夏、生薑以止嘔。

陽明與少陽合病時,必定出現腹瀉。若脈象未顯示相剋(不負),則病情順暢;若脈象顯示相剋(負),則病情惡化,為邪氣互相克害的表現。若脈滑而數,表示腸胃有宿食積滯,可用承氣湯瀉下。

肝木邪氣克犯脾胃導致腹瀉,若少陽脈象強大,則陽明受邪較重。只有當陽明脈滑數時,才可考慮瀉下。須注意禁忌:若陽明脈弱,切勿誤用瀉下法。

太陰病的症狀為腹部脹滿、嘔吐、食慾不振、腹瀉加重,並時有腹痛。若誤用瀉下法,會導致胸腹以下結硬。

腹瀉而不覺口渴的,屬於太陰病,因臟腑虛寒所致,應當溫補,宜服用四逆湯之類方劑。

前一章以腹滿、嘔吐、食不下、腹瀉確認太陰病;本章進一步以腹瀉不渴來明確太陰寒症。《尚論書》誤將此解釋為熱邪所致。

傷寒脈象浮緩,手足溫暖的,屬於太陰病,此情況下可能出現發黃症狀。若排尿正常,則不會發黃。到了第七八天,即便突然感到煩躁、腹瀉每日十多次,腹瀉也會自行停止,因脾氣充實,穢濁排盡之故。

脈浮屬陽脈,脈緩屬太陰。前一章以腹瀉不渴區分太陰寒症腹瀉;本章則以脈浮、手足溫暖確認太陰濕熱腹瀉。太陰濕熱可能引發發黃,但若排尿通暢則不發黃。至七八天後,若大便乾硬,則表示濕熱轉化為燥結,形成陽明病(如脾約等症);若未傳變而突然劇烈腹瀉,即便日瀉十餘次,只要濕熱排盡,腹瀉自止而痊癒。

同樣是太陰熱邪,若濕熱停留導致腹瀉,歸入太陰病範疇;若濕熱外傳陽明轉為燥結,則歸入陽明病範疇。此為古來未明之理。

少陰病發作兩三日或四五日後,出現腹痛、小便不利、腹瀉不止且帶膿血的,應以桃花湯治療。此為少陰陽氣虛弱、滑脫失禁所致(舊注誤認為陽邪傳入)。

少陰病出現膿血便的,可採用針刺療法。此為少陰熱病導致的膿血便,不可用桃花湯,僅宜針刺瀉熱。

少陰病腹瀉六七日後,伴隨咳嗽、嘔吐、口渴及心煩失眠的,應使用豬苓湯。

少陰病腹瀉排出清水樣糞便,且心下劇痛、口乾燥的,需緊急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上述兩條皆屬少陰熱證(詳見「口渴」相關論述)。

傷寒先四肢冰冷後發熱的,腹瀉會自行停止;但若反而出汗且咽喉疼痛,表示陽氣回復過度,熱邪上衝導致喉嚨腫痛。

若發熱卻無汗,腹瀉通常會停止;若不停止且無汗,則熱邪下移大腸而便膿血,此時熱邪從下方排出,故喉嚨不腫痛。

腹瀉伴隨腹脹、身體疼痛的,應先溫裏再解表:溫裏用四逆湯,解表用桂枝湯。此為裏寒者外感表邪之症——腹瀉腹脹屬裏寒,身體疼痛屬表邪。此類身痛須先以四逆湯溫裏,再用桂枝湯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