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下利
下利當分陰陽、表裡。在表有寒濕、風濕、濕熱;在裡有積熱、傷食、臟寒、冷飲、外感、寒濕、下利、惡寒身痛、無汗、脈浮、瀉下清水、色如屋漏、口不作渴,此寒濕傷於太陽也,北方麻黃桂枝湯,江南用羌胡敗毒散,先散毒邪。利未止,五苓散分利小便,若頭額眼眶痛,六脈長大,此寒濕傷於陽明也,蒼防乾葛湯解表,後用豬苓湯利小便。若時寒時熱,六脈弦大,此寒濕傷於少陽也,以柴苓湯主之。
外感風濕下利,則骨節煩疼,惡風身痛,自汗脈浮,此風濕傷於太陽也,北方用桂枝防風湯,江南羌活防風湯。小便不利,蒼防四苓散。若額痛目痛,手足拘痛,身熱多汗,六脈長大,此風濕傷陽明也,蒼防乾葛湯。利未止,合豬苓湯。若寒熱往來,嘔而口苦,此風濕傷於少陽也,蒼防柴胡湯主之。
外感濕熱,下利,發熱惡寒,六脈浮大,此濕熱傷於太陽也,先用羌獨敗毒散發表,後用清濕熱。若發熱自汗,六脈長數,此濕熱傷於陽明也,先用乾葛石膏湯,後用川連枳殼湯。若寒熱口苦,此濕熱傷於少陽也,先用柴胡湯,後用黃芩芍藥湯,河間芍藥黃連湯。臍腹作痛,裡急後重,大柴胡湯、香連丸。
又有發熱汗出,煩躁口乾,頭痛身痛,時寒時熱下利,脈大,三陽挾熱下利,俗名漏底傷寒,此濕熱先傷腸胃。又因早晚風露外束,濕熱不得外泄,下流大腸而下利,宜以羌防柴苓湯,先散表邪,後以豬苓湯,分利濕熱。若寒熱往來,口苦而嘔,症兼少陽,宜柴胡湯。此症若不先散表邪,即用清裡,則表邪內縮,不死不休。
又有表邪已解,裡熱不散而下利,當用清裡治法,如黃芩黃連湯、香連丸等。若痛而即利,利後稍減,少頃復痛複利,宜川連枳殼湯。欲便不得便,腹痛有下症,承氣湯下之。又有飲食不節,損傷腸胃,腹中常痛常利者,此傷食成利症也,宜保和平胃散。家秘消積散。又有本是積熱,日發熱口乾,過食生冷,以致腸鳴下利,此因熱傷冷症,宜大順飲等。
另有初起不發熱,口不渴,小便清白,大便滑泄下利,六脈沉遲,此三陰臟寒下利也,輕者理中湯;重者四逆湯。夫三陰寒利,脈宜沉小;三陽外感下利,脈忌沉小。內傷下利,左關弦大者,主死。外感下利,左關弦大,反不作死論,以人迎脈大,正合外感身熱症耳。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利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表症誤下,若不見表邪,變下利,痞滿結胸者,用瀉心湯、陷胸湯。今下後表裡不解,故仍用桂枝解表,加人參和中氣。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此因誤下多下,以致下焦不固,又以理中誤治中焦,故用固下焦藥。設利不止,又當分利小便,以此條是水穀利耳。
白話文:
下痢的成因可分陰陽、表裡。表證有寒濕、風濕、濕熱;裡證有積熱、傷食、臟寒、冷飲、外感等。
寒濕表證:下痢、惡寒身痛、無汗、脈浮、瀉下清水如屋漏、口不渴,這是寒濕傷及太陽經,北方用麻黃桂枝湯,南方用羌活敗毒散先散邪毒。下痢不止,用五苓散利小便。若頭痛、眼眶痛,脈象洪大,這是寒濕傷及陽明經,用蒼防乾葛湯解表,再用豬苓湯利小便。若寒熱往來,脈象弦大,這是寒濕傷及少陽經,用柴苓湯治療。
風濕表證:下痢、骨節酸痛、惡風身痛、自汗、脈浮,這是風濕傷及太陽經,北方用桂枝防風湯,南方用羌活防風湯。小便不利,用蒼防四苓散。若額頭、眼睛疼痛,手腳拘攣疼痛,身熱多汗,脈象洪大,這是風濕傷及陽明經,用蒼防乾葛湯,下痢不止再加豬苓湯。若寒熱往來、嘔吐口苦,這是風濕傷及少陽經,用蒼防柴胡湯治療。
濕熱表證:下痢、發熱惡寒、脈象浮大,這是濕熱傷及太陽經,先用羌活敗毒散解表,再清濕熱。若發熱自汗、脈象洪數,這是濕熱傷及陽明經,先用乾葛石膏湯,再用川連枳殼湯。若寒熱口苦,這是濕熱傷及少陽經,先用柴胡湯,再用黃芩芍藥湯或河間芍藥黃連湯。若臍腹疼痛,裡急後重,用大柴胡湯或香連丸。
三陽挾熱下痢(漏底傷寒):發熱汗出、煩躁口乾、頭痛身痛、寒熱往來下痢、脈象洪大,這是濕熱先傷腸胃,因風寒外束,濕熱不得外泄,下注大腸而致下痢,宜用羌活防風柴胡苓湯先散表邪,再用豬苓湯利濕熱。若寒熱往來、口苦嘔吐,兼及少陽,用柴胡湯。此症若不先解表,直接清裡,則表邪內陷,病情難愈。
表邪已解,裡熱未清而下痢:用清裡方法,如黃芩黃連湯、香連丸等。若痛則下痢,痢後稍減,不久又痛又痢,用川連枳殼湯。欲便不得便,腹痛,用承氣湯。
傷食下痢:飲食不節,損傷腸胃,腹痛下痢,用保和丸或家秘消積散。
積熱傷冷下痢:本有積熱,發熱口乾,食生冷而腸鳴下痢,用大順飲等。
臟寒下痢:初起不發熱、口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溏下痢、脈象沉遲,這是三陰臟寒下痢,輕者理中湯,重者四逆湯。三陰寒痢脈象沉細,三陽外感下痢脈象忌沉細。內傷下痢,左關脈弦大主死;外感下痢,左關脈弦大反而不致命,因為人迎脈大符合外感發熱的症狀。
太陽病下痢:太陽病外證未除,多次下痢,熱邪與痢同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通,用桂枝人參湯。
表證誤下:表證未解誤用下瀉藥,變成下痢,痞滿結胸,用瀉心湯、陷胸湯。下痢後表裡未解,仍用桂枝解表,加人參益氣。
傷寒下痢:傷寒服用湯藥後,下痢不止,心下痞硬,服用瀉心湯後仍不止,用理中湯,療效甚好。理中湯治中焦,此痢在下焦,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下痢不止,應利小便。因誤下過多,下焦不固,又誤用理中湯治中焦,故用固下焦藥。若下痢不止,再利小便,此乃水穀瀉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