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33)
卷三 (33)
1. 腹痛
傷寒腹痛,寒、熱、血、積四條,大節目也。有太陽症,失散表,誤用承氣下早,陽邪內陷陽明,身反不熱,脈沉而緊,自胸至腹皆痛,名大小結胸症,用大小陷胸湯。不比誤下,陽邪內陷太陰腹痛,脈沉而細,用桂枝芍藥大黃湯者。若太陽症失於散表,誤用承氣下早,不成上部結胸,陽邪內陷太陰,成腹滿腹痛之症,脈必沉細而數,用桂枝芍藥大黃湯。不比陽邪內陷陽明,脈大汗出,而用大陷胸湯者。
又有太陽症,誤用承氣下早,陽邪不結心下,不結太陰,內陷大腸與燥屎食積結聚,小腹作痛,汗出心煩,脈沉數,此陽明大腸腹痛,用不得桂枝、大黃,而用承氣再下者。又有不因誤下,熱邪自傳入里,下結大便,唇焦口燥,滿腹作痛,脈見沉數,潮熱自汗,用三承氣正下者。又有熱邪傳裡,時或下利,腹痛頻並,此有熱無結,三陽協熱下痢等症,宜黃連枳殼湯。
若腹痛大便結,寒熱未除,尚帶三陽表邪者,即有下症,未可攻下,止以大柴胡湯雙解表裡。若小便不利,小腹硬痛,此為溺澀,八正散等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腹臍硬痛,漱水不欲下咽,或如狂喜忘,此蓄血腹痛也,桃仁承氣湯下之。若初起本是陽症,或寒涼抑遏,寒凝太陰脾經腹痛,脈必沉遲,宜理中湯,建中湯。
若本是陽症,或多食生冷,寒凝陽明腸胃腹痛,脈必沉大,宜大順飲或平胃散,用生薑湯調服。更有初起不發熱,脈沉遲,二便清利,腹微痛,口不渴,此三陰經陰症腹痛也,輕則理中,重則四逆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胸中熱,上焦熱也。胃中邪氣,中焦熱邪也。腹中痛,下焦熱也。三焦皆熱而嘔吐,故用黃連湯。
傷寒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此條雖見四肢冷,然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乃是熱痛,故用四逆散先治四逆。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法當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加芍藥。
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似三陰腹痛,故先與小建中。設不瘥,乃是少陽鬱火未伸,故脈弦澀,用小柴胡清少陽,加芍藥和絃澀之脈。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水氣,其人或咳,或嘔,或下利,或小便利,真武湯主之。
此少陰經寒濕,傳變太陰腹痛,用真武湯,補土中之火,以制水氣下利。
厥陰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小腹者,此欲下利也。
陽邪傳裡,有燥屎,轉矢氣,下趨肛門,陰寒在裡,欲下利,轉氣下趨小腹。蓋熱氣欲出,直從肛門而出。陰寒欲出,則下趨小腹而止。
大陷胸湯,見結胸、痞滿。
白話文:
腹痛
傷寒引起的腹痛,主要分為寒、熱、血、積四種類型。
若太陽病症未及時解表,誤用承氣湯過早攻下,導致陽邪內陷陽明,但身體反而不發熱,脈象沈而緊,自胸至腹皆痛,稱為“大小結胸症”,應使用大陷胸湯或小陷胸湯。這與誤下後陽邪內陷太陰所致的腹痛不同,後者脈象沈細,宜用桂枝芍藥大黃湯。
若太陽病症未解表而誤下,未形成上部結胸,反而陽邪內陷太陰,導致腹滿腹痛,脈象沈細而數,同樣用桂枝芍藥大黃湯。這與陽邪內陷陽明(脈大、汗出)用大陷胸湯的情況不同。
另有太陽病症誤下,陽邪未結於心下或太陰,而是內陷大腸,與燥屎食積結聚,引起小腹疼痛,汗出心煩,脈沈數,此為陽明大腸腹痛,不可用桂枝、大黃,而需再用承氣湯攻下。
若熱邪自行傳入體內,與大便結聚,導致唇焦口燥、滿腹疼痛,脈沈數,潮熱自汗,應直接用三承氣湯(大、小、調胃承氣湯)攻下。
若熱邪傳里,時有下利,腹痛頻繁,此屬有熱無結,如三陽協熱下痢等症,宜用黃連枳殼湯。
若腹痛、大便結,兼有寒熱表邪未解,即使有可下之證,也不可直接攻下,宜用大柴胡湯解表攻里兼顧。
若小便不利,小腹硬痛,此為水濕阻滯,宜用八正散利小便。若小便通利,肚臍周圍硬痛,口乾不欲飲水,或出現狂躁健忘,此為蓄血腹痛,宜用桃仁承氣湯攻下瘀血。
若原屬陽症,因寒涼藥物抑制或寒邪凝滯太陰脾經,導致腹痛脈沈遲,宜用理中湯或建中湯。若因多食生冷,寒凝陽明腸胃,腹痛脈沈大,宜用大順飲或平胃散,以生薑湯調服。
若發病時不發熱,脈沈遲,二便清利,腹微痛,口不渴,此為三陰經陰症腹痛,輕者用理中湯,重者用四逆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用黃連湯主治。胸中熱為上焦熱,胃中邪氣為中焦熱,腹中痛為下焦熱,三焦皆熱兼嘔吐,故用黃連湯。
傷寒四肢厥冷,或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洩利下重者,用四逆散主治。此證雖有肢冷,但小便不利、腹痛、洩利下重屬熱痛,故用四逆散先治四肢逆冷。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宜先服小建中湯。若不愈,再服小柴胡湯加芍藥。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似陰症,故先試小建中湯;若無效,則為少陽郁火未解,脈弦澀,改用小柴胡湯清少陽,加芍藥調和脈象。
少陰病二三日未愈,至四五日腹痛,四肢沈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水氣停滯,可能出現咳嗽、嘔吐、下利或小便通利,用真武湯主治。此屬少陰寒濕傳變太陰腹痛,用真武湯溫補脾土以制水氣。
厥陰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氣轉下趨小腹,此為欲下利之兆。陽邪傳里有燥屎時,氣轉趨向肛門;陰寒在里欲下利時,氣轉趨向小腹。熱氣外洩從肛門而出,陰寒欲出則僅趨小腹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