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3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2)

1. 呃逆

瀉心湯,見痞滿。

中焦有痰火,寒涼抑遏,每多呃逆。此方以黃連、乾薑同用,調其裡氣,佐以半夏,辛散痰涎。兼見嘔吐者,加竹茹、藿香;氣逆阻滯者,加枳殼、厚朴。

涼膈散,見發狂。

諸逆上衝,皆屬於火。故陽症呃逆,熱而無滯,則以此方清之。若見下症,加玄明粉。

人參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生薑,厚朴,半夏,甘草,人參,藿香

呃逆見表症,散表;呃逆有痰火,用梔連竹茹湯、梔連二陳湯;冷熱不調,用半夏瀉心湯。今因表邪已解,里無實熱,惟是胃虛呃逆,故以此方補胃和中。

二陳竹茹湯

熟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竹茹,枳殼,桔梗

胃熱呃逆,用涼膈散;冷熱不調,瀉心湯;胃虛呃逆,人參橘皮湯。今以痰凝氣窒,故以二陳湯加竹茹、枳、桔。梔連二陳湯,加乾葛、竹茹。

嘔吐呃逆,胃家痰火,故以梔連二陳湯,加竹茹清膽火,乾葛宣揚胃熱,不惟治呃逆,且治嘔吐。

平胃散,見譫語。

胃家濕鬱食滯,亦發呃逆。大抵右脈實大不數,即為食滿呃逆,不可妄用寒涼。胃實者,此方加枳實、萊菔子、青皮;嘔吐,加半夏、藿香。

保和散,見胸滿。

濕鬱食滯,用前方平胃散,必合保和散則功愈專。然必詳審所傷何物,加對病之藥,更效。

大順飲,見腹痛。

痰火呃逆,用梔連二陳,然皆胃無停滯者方可。若有食滯,又被寒冷抑遏,當用縮砂、草蔻溫燥,以開寒凝,厚朴青皮辛散,以散滯氣,然後再合平胃保和。

溫中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豆蔻、砂仁。

此方即大順飲,加蒼朮去青皮。平胃散加砂仁、豆蔻,善治胃家凝結停滯,然內無燥熱可用。

理中湯,見腹痛。

陽症呃逆,則用梔連二陳湯;陰症呃逆,則用理中湯。虛陽上浮,加黃連以嚮導。

四逆湯,見厥冷。

陰症呃逆,四肢厥冷,急用此湯。

知柏四物湯

陰火呃逆,以此方斂而降之,此即滋陰降火法也。

丁香柿蒂湯

丁香,柿蒂,人參,生薑

此治寒呃之方。今人以此治陽症呃逆,大謬。

白話文:

【呃逆】

瀉心湯(參見「痞滿」條目):

中焦有痰火,因寒涼藥物抑制氣機,常見呃逆。此方以黃連與乾薑搭配,調和內臟氣機,佐以半夏辛散痰涎。若兼有嘔吐,加竹茹、藿香;若氣機阻塞,加枳殼、厚朴。

涼膈散(參見「發狂」條目):

各種氣逆上衝,多因火氣引起。若陽證呃逆屬熱而無滯,則以此方清熱。若出現便祕症狀,可加玄明粉。

人參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生薑、厚朴、半夏、甘草、人參、藿香

若呃逆伴隨表症,先解表;若屬痰火呃逆,用梔連竹茹湯或梔連二陳湯;若寒熱不調,用半夏瀉心湯。此處因表邪已解,內無實熱,僅胃虛致呃逆,故以此方補胃調和中氣。

二陳竹茹湯

熟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竹茹、枳殼、桔梗

若胃熱呃逆,用涼膈散;寒熱不調,用瀉心湯;胃虛呃逆,用人參橘皮湯。此因痰凝氣滯,故以二陳湯加竹茹、枳殼、桔梗。另有梔連二陳湯,另加乾葛、竹茹。

嘔吐或呃逆若因胃有痰火,可用梔連二陳湯,加竹茹清膽火,乾葛宣散胃熱,不僅治呃逆,亦治嘔吐。

平胃散(參見「譫語」條目):

胃部濕鬱食滯,亦可能引發呃逆。若右脈實大但不快,多為食積呃逆,不可隨意用寒涼藥。若胃實,此方加枳實、萊菔子、青皮;若嘔吐,加半夏、藿香。

保和散(參見「胸滿」條目):

濕鬱食滯用平胃散時,需配合保和散效果更佳。但需辨明飲食所傷之物,加入對症之藥提升療效。

大順飲(參見「腹痛」條目):

痰火呃逆用梔連二陳湯,需胃中無停積才適用。若有食滯又受寒涼抑制,應先用砂仁、草豆蔻溫燥散寒,厚朴、青皮辛散行氣,之後再配合平胃散與保和散。

溫中平胃散(即平胃散加豆蔻、砂仁):

此方類似大順飲,但加蒼朮去青皮。平胃散加砂仁、豆蔻,專治胃中寒凝停滯,適用於體內無燥熱者。

理中湯(參見「腹痛」條目):

陽證呃逆用梔連二陳湯;陰證呃逆則用理中湯。若虛陽上浮,可加黃連引導藥性。

四逆湯(參見「厥冷」條目):

陰證呃逆伴四肢冰冷,急用此方。

知柏四物湯

陰火呃逆,以此方收斂降火,屬滋陰降火之法。

丁香柿蒂湯

丁香、柿蒂、人參、生薑

此為治寒性呃逆之方。現今誤用於陽證呃逆,實為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