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29)
卷三 (29)
1. 咳逆
《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嗽,不獨肺也。此言咳嗽主肺,然別經亦有之,於是詳列十二經絡主咳症形以治內傷。至《傷寒論》太陽篇,論咳兩條,皆曰心下有水氣,皆用小青龍湯。此以水飲內伏,心下太陽表症未解,用發散心下水飲主治。其少陽篇云:咳者,小柴胡湯。
此以邪傳少陽主治。其少陽篇兩條,一以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用四逆散;一以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苓湯。二者皆陽邪傳入陰經,當以濕熱主治。《傷寒論》惟有太陽少陽少陰三經致嗽,非《內經》詳而仲景略也。蓋因內傷門咳嗽者多,外感咳嗽者少。
然外感者,六氣皆能致也。傷寒致咳,惡寒身痛,發熱無汗,脈浮緊,肺素無熱,外受寒邪,未經鬱熱,冬月可用三拗湯。肺熱感寒者,羌防瀉白散。傷風致咳,頭痛額痛,發熱多汗,脈浮而緩,荊防飲。以上二條,表邪利害,宜散表。傷熱致咳,喉痛聲啞,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而熱,脈沉而數,黃芩瀉白散加荊芥、薄荷;兼風者,加防風。
傷燥致咳,口渴唇焦,內熱煩躁,時常有汗,干嗽無痰,連嗽不已,時或停止,遇夜益甚,右脈急數,瀉白散加石膏、黃芩。風濕致咳,瀉白散合防風神術湯。大凡外感咳逆,既明何經主病,又當究何氣致病,因寒散寒,因風散風,有熱清熱,有濕利濕,必當去其致病之根。以外感咳嗽,但去病邪,正氣自復。
例如熱病,初起不咳,後致咳,皆因熱邪伏於肺胃,要先清其所伏之熱邪。是以外感之嗽,初起即當從外散表。若初起先見咳嗽,即為肺家受邪,單治肺邪。若見左脅作痛,即為金邪入木,以肺受邪熱,乘克少陽肝膽木位,宜清理肺邪,佐以清肝膽之藥,如瀉白散加柴胡、黃芩,以清少陽。
惟先見少陽寒熱症,後變咳嗽,乃名木火刑金,以少陽火邪刑傷肺金而為咳嗽,宜清少陽,佐以清肺之藥,如瀉清各半湯等,加桑白皮、桔梗。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喘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此言外有太陽表邪,內有水飲伏結,上則乾嘔發喘咳,下則小便不利,小腹滿,故以小青龍湯辛散內伏之水飲,敷布胃中,從發表之藥作汗外解。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此重申太陽經,心下有水氣喘咳,發熱不渴,可用小青龍湯。服小青龍湯已發渴者,此寒飲已去,病欲解,不必再服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
麻黃,桂枝,白芍藥,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甘草
此方泛視雜合,細玩有苦心。原文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又云: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皆以小青龍湯主之。曰表不解,不得不用麻、桂;曰水氣內伏,又非麻黃桂枝大青龍三方所能治。故以乾薑、半夏辛散心下所伏之水飲,先散中焦,續得麻桂、細辛引拔水引,作汗出表,不使水邪干肺喘咳。又以白芍藥斂住肝家營血,五味子斂住腎家陰津。
白話文:
咳逆
古籍記載,咳嗽並非單純肺部疾病,五臟六腑皆可導致咳嗽。雖然肺是咳嗽的主要器官,但其他經絡也可能引發咳嗽。因此,需詳細分析十二經絡的咳嗽症狀,從內傷角度治療。
《傷寒論》中提到兩種咳嗽,都與心下有水飲有關,都用小青龍湯治療。這是因為水飲內伏,太陽表證未解,需使用發散心下水飲的藥物。少陽篇中,提到咳嗽用小柴胡湯治療,這是因為邪氣傳至少陽。少陽篇中另兩種情況,一是小便不利、泄瀉下墜,用四逆散;一是下利六七天,咳嗽且嘔渴、心煩失眠,用豬苓湯。這兩種情況都是陽邪入侵陰經,需以濕熱論治。《傷寒論》僅論述太陽、少陽、少陰三經引起的咳嗽,不像《內經》那樣詳盡,這是因為內傷導致的咳嗽較多,外感咳嗽較少。
外感咳嗽可由六氣引起。傷寒引起的咳嗽,伴隨惡寒、身痛、發熱無汗、脈浮緊,肺部本無熱證,是外受寒邪,未經鬱熱,冬季可用三拗湯。肺熱感寒者,用羌防瀉白散。傷風引起的咳嗽,伴隨頭痛、額痛、發熱多汗、脈浮緩,用荊防飲。以上兩種情況,表邪為患,宜散表。傷熱引起的咳嗽,伴隨喉嚨痛、聲音嘶啞、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而熱、脈沉數,用黃芩瀉白散加荊芥、薄荷;兼有風邪者,加防風。
傷燥引起的咳嗽,伴隨口渴、嘴唇乾燥、內熱煩躁、經常出汗、乾咳無痰、咳嗽不止、時而停止,夜間加重,右脈急數,用瀉白散加石膏、黃芩。風濕引起的咳嗽,用瀉白散合防風神術湯。總之,外感咳逆,需明確哪條經絡主病,哪種邪氣致病,寒則散寒,風則散風,熱則清熱,濕則利濕,必須去除致病的根本。外感咳嗽,只要去除病邪,正氣自復。
例如熱病,初期不咳嗽,後期才咳嗽,都是因為熱邪伏於肺胃,需先清除伏邪。因此,外感咳嗽初期應從外散表。如果初期就出現咳嗽,就是肺部受邪,單獨治療肺邪即可。如果出現左脅疼痛,就是金邪入木,肺受邪熱,克伐少陽肝膽,宜清理肺邪,輔以清肝膽的藥物,例如瀉白散加柴胡、黃芩,以清少陽。
如果先出現少陽寒熱症,之後轉為咳嗽,稱為木火刑金,少陽火邪損傷肺金而致咳嗽,宜清少陽,輔以清肺的藥物,例如瀉清各半湯加桑白皮、桔梗。
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飲,乾嘔發熱且喘咳,或渴、或瀉、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喘,用小青龍湯治療。這是因為外有太陽表邪,內有水飲停滯,上則乾嘔、喘咳,下則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所以用小青龍湯辛散內伏水飲,布散於胃中,從發表以發汗解表。
傷寒心下有水飲,咳嗽且微喘,發熱不渴,服藥後感到口渴,這是寒邪將解的表現。用小青龍湯治療。這再次強調太陽經,心下有水飲、喘咳、發熱不渴,可用小青龍湯。服用小青龍湯後感到口渴,說明寒飲已去,病將痊癒,不必再服用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組成:麻黃、桂枝、白芍藥、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甘草。
此方看似雜亂,實則用心良苦。原文說: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飲,乾嘔發熱且咳嗽;又說:心下有水飲,咳嗽且微喘,發熱不渴。都用小青龍湯治療。因為表證不解,不得不使用麻黃、桂枝;因為水飲內伏,麻黃、桂枝、大青龍湯等都不能治療。所以用乾薑、半夏辛散心下水飲,先散中焦,然後用麻黃、桂枝、細辛引導水飲,發汗解表,不使水邪傷及肺部而致喘咳。再用白芍藥斂護肝血,五味子斂護腎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