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9)

1. 咳逆

《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嗽,不獨肺也。此言咳嗽主肺,然別經亦有之,於是詳列十二經絡主咳症形以治內傷。至《傷寒論》太陽篇,論咳兩條,皆曰心下有水氣,皆用小青龍湯。此以水飲內伏,心下太陽表症未解,用發散心下水飲主治。其少陽篇云:咳者,小柴胡湯。

此以邪傳少陽主治。其少陽篇兩條,一以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用四逆散;一以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苓湯。二者皆陽邪傳入陰經,當以濕熱主治。《傷寒論》惟有太陽少陽少陰三經致嗽,非《內經》詳而仲景略也。蓋因內傷門咳嗽者多,外感咳嗽者少。

然外感者,六氣皆能致也。傷寒致咳,惡寒身痛,發熱無汗,脈浮緊,肺素無熱,外受寒邪,未經鬱熱,冬月可用三拗湯。肺熱感寒者,羌防瀉白散。傷風致咳,頭痛額痛,發熱多汗,脈浮而緩,荊防飲。以上二條,表邪利害,宜散表。傷熱致咳,喉痛聲啞,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而熱,脈沉而數,黃芩瀉白散加荊芥、薄荷;兼風者,加防風。

傷燥致咳,口渴唇焦,內熱煩躁,時常有汗,干嗽無痰,連嗽不已,時或停止,遇夜益甚,右脈急數,瀉白散加石膏、黃芩。風濕致咳,瀉白散合防風神術湯。大凡外感咳逆,既明何經主病,又當究何氣致病,因寒散寒,因風散風,有熱清熱,有濕利濕,必當去其致病之根。以外感咳嗽,但去病邪,正氣自復。

例如熱病,初起不咳,後致咳,皆因熱邪伏於肺胃,要先清其所伏之熱邪。是以外感之嗽,初起即當從外散表。若初起先見咳嗽,即為肺家受邪,單治肺邪。若見左脅作痛,即為金邪入木,以肺受邪熱,乘克少陽肝膽木位,宜清理肺邪,佐以清肝膽之藥,如瀉白散加柴胡、黃芩,以清少陽。

惟先見少陽寒熱症,後變咳嗽,乃名木火刑金,以少陽火邪刑傷肺金而為咳嗽,宜清少陽,佐以清肺之藥,如瀉清各半湯等,加桑白皮、桔梗。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喘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此言外有太陽表邪,內有水飲伏結,上則乾嘔發喘咳,下則小便不利,小腹滿,故以小青龍湯辛散內伏之水飲,敷布胃中,從發表之藥作汗外解。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此重申太陽經,心下有水氣喘咳,發熱不渴,可用小青龍湯。服小青龍湯已發渴者,此寒飲已去,病欲解,不必再服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

麻黃,桂枝,白芍藥,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甘草

此方泛視雜合,細玩有苦心。原文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又云: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皆以小青龍湯主之。曰表不解,不得不用麻、桂;曰水氣內伏,又非麻黃桂枝大青龍三方所能治。故以乾薑、半夏辛散心下所伏之水飲,先散中焦,續得麻桂、細辛引拔水引,作汗出表,不使水邪干肺喘咳。又以白芍藥斂住肝家營血,五味子斂住腎家陰津。

白話文:

【咳逆】

《內經》提到:五臟六腑都可能導致咳嗽,不只是肺的問題。雖然咳嗽以肺為主,但其他經絡也會引發,因此詳細列出十二經絡引發的咳嗽症狀,以治療內傷咳嗽。

在《傷寒論》的太陽篇中,提到咳有兩種情況,都屬「心下有水氣」,並使用小青龍湯治療。這是因為體內有水飲內伏,而太陽表症未解,所以用發散心下水飲的方法治療。

少陽篇則提到:咳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這是因邪氣傳至少陽而致病。另外,少陽篇還有兩條論述:一是因小便不利、腹瀉下重,用四逆散;二是腹瀉六七日後,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用豬苓湯。這兩者都是陽邪傳入陰經,屬濕熱致病。《傷寒論》只提到太陽、少陽、少陰三經導致咳嗽,並非《內經》詳盡而仲景簡略,而是因內傷咳嗽較為常見,外感咳嗽相對較少。

然而,外感咳嗽可由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引起:

  • 傷寒咳嗽:惡寒、身痛、發熱無汗、脈浮緊,若肺本身無熱,僅因受寒所致,冬季可用三拗湯。若肺熱感寒,用羌防瀉白散。
  • 傷風咳嗽:頭痛、發熱多汗、脈浮緩,用荊防飲。
  • 傷熱咳嗽:喉痛聲啞、不惡寒反惡熱、出汗但仍發熱、脈沈數,用黃芩瀉白散加荊芥、薄荷;若兼風邪,再加防風。
  • 傷燥咳嗽:口渴唇焦、內熱煩躁、時常出汗、乾咳無痰、咳聲連連、夜間加重、右脈急數,用瀉白散加石膏、黃芩。
  • 風濕咳嗽:用瀉白散合防風神術湯。

外感咳嗽治療時,須辨明何經何氣致病,對症下藥:散寒、祛風、清熱或利濕,去除病因後,正氣自然恢復。例如熱病起初不咳,後期因熱邪伏於肺胃而咳,須先清熱邪。

外感咳嗽初起應散表;若一開始便咳嗽,是肺受邪,需單治肺;若伴隨左脅痛,表示肺熱影響肝膽,治療時需清肺邪兼清肝膽,如瀉白散加柴胡、黃芩。若先有少陽寒熱症,後變咳嗽,屬「木火刑金」,須清少陽並佐以清肺藥,如瀉清各半湯加桑白皮、桔梗。

太陽症兼水飲咳嗽

  •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有渴、腹瀉、小便不利、小腹滿等,用小青龍湯。這是因外有太陽表邪、內有水飲,需發散水飲並解表。
  • 若服小青龍湯後轉渴,表示寒飲已去,病將解,無需再服。

小青龍湯組成:麻黃、桂枝、白芍、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甘草。

此方看似複雜,實則精心設計:表邪未解需麻、桂,水飲內伏非大青龍湯所能治,因此以乾薑、半夏散中焦水飲,配合麻、桂、細辛引水外解;另以白芍斂肝血,五味子固腎陰,防止水飲影響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