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法祖》~ 卷下 (23)
卷下 (23)
1. 制方大法第七
是表中更兼解里。必如壞病之先里後表,先表后里之再計也。然大小青龍,即麻桂二湯之變,祇足以解營衛之表,不足以驅腠理之邪。且邪留腠理之間,半表之往來寒熱雖同,而半表又有夾虛夾實之懸殊。因制小柴胡以防半里之虛,大柴胡以除半里之實。是表中便見和里。豈若後人先攻後補,先補後攻之斟酌也。
攻裡既有調胃承氣矣。然里邪在上焦者,有夾水夾痰之異;在中焦者,有初硬後溏,燥屎定硬之分。非調胃一劑所能平也。因制小陷胸以清胸膈之痰,大陷胸以下胸膈之水;小承氣以試胃家之失氣,大承氣以攻腸胃之燥屎。方有分寸。邪去而元氣無傷,不致有顧此遺彼,太過不及之患也。
按發表攻裡之方,各有緩急之法。如麻黃湯、大承氣,汗下之急劑也。桂枝,即發表之緩劑。其用桂枝諸法,是緩汗中更有輕重矣。小承氣,下藥之緩劑也。曰少與之,令小安;曰微和胃氣;曰不轉失氣者令更與之。其調胃承氣,則下劑之尤緩者也。曰少少溫服之,且不用氣分藥,更加甘草。是緩下中亦有差別矣。
若夫奇偶之法,諸方既已備見。桂枝二方、各半之偶,桂枝二麻黃一之奇,是奇偶中各有淺深也。服桂枝湯已,須更吃稀粥為複方矣。而更有取小柴胡服一升加芒硝之復。是複方中又分汗下二法矣。若白散之用複方更異。不利,進熱粥一杯;利不止,進冷粥一杯。是一粥又寓熱瀉冷補之二法也。
病有虛實相關,寒熱夾雜,有時藥力所不能到者,仲景或針或灸以治。自後世針藥分為兩途,豈知古人刺藥相須之理。按岐伯風厥表裡,刺之飲之以湯。故仲景治太陽中風,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刺風池、風府,復與桂枝湯而愈。陽明中風刺之瘥。如外不解,脈弦浮者,與小柴胡。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吾故曰仲景治法,悉本內經;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仲景方,備十劑之法。輕可散實,麻黃葛根諸湯是已。宣可決壅,梔豉瓜蒂二方是已。通可引滯,五苓十棗之屬是已。澀可固脫,赤石脂桃花湯是已。補可扶弱,附子理中丸是已。重可鎮怯,禹餘糧代赭石是已。濕可潤燥,黃連阿膠湯是已。燥可去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已。寒能勝熱,白虎黃連湯是已。熱能制寒,白通四逆諸湯是已。
白話文:
【制方大法第七】
治療外表的方劑,同時也能調解內在病症。必須像處理「壞病」一樣,需要先考慮內在還是外在的問題,再決定治療順序。例如大小青龍湯,雖然是麻黃湯和桂枝湯的變方,但只能用來解除營衛之表的邪氣,無法驅散腠理間的病邪。而且邪氣留在腠理間,雖然有半表半裡的寒熱往來症狀,但半表半裡的情況還有夾雜虛證或實證的差異。因此制定了小柴胡湯來預防半裡的虛證,大柴胡湯來清除半裡的實證。這樣在解表的同時就能調和內在,不像後人那樣需要先攻邪再補虛,或先補虛再攻邪的複雜斟酌。
攻裡方面,雖然有調胃承氣湯,但內邪在上焦時,可能夾雜水飲或痰濕;在中焦時,又有大便初硬後溏,或燥屎完全硬結的區別,這些並非單靠調胃承氣湯就能解決。因此制定了小陷胸湯來清除胸膈的痰邪,大陷胸湯用於瀉下胸膈的水飲;小承氣湯來測試腸胃是否積滯(有無排氣),大承氣湯則是直接攻下腸胃中的燥屎。這樣的用方都有分寸,既能祛除邪氣,又不傷元氣,避免顧此失彼或治療過度或不足的弊端。
發表攻裡的方劑,各有緩急不同的用法。例如麻黃湯、大承氣湯是發汗瀉下的峻劑;桂枝湯則是發表的緩劑,而其中使用桂枝的不同方法,又能在緩汗中再分出輕重程度。小承氣湯是瀉下藥中的緩劑,如「少量給予,讓人暫時緩解」「微微調和胃氣」「若未排氣則再稍微加重」等用法。至於調胃承氣湯,則是瀉下藥中更為和緩的,如「少量溫服」,且不加行氣藥,反而增加甘草的用量,這說明緩下法中仍有層次區別。
至於奇數偶數(單雙組合)的用藥法則,在許多方劑中已經有所體現。例如桂枝二方(桂枝芍藥等分配)屬於偶方,桂枝二麻黃一湯則屬於奇方,這顯示奇偶方中還存在淺深的不同。服用桂枝湯後,再喝稀粥強化藥效,算是複方;而小柴胡湯服用一升後加芒硝,也是複方中的一種。複方中又可分汗法與下法,例如白散的服用更有特殊處:若不下利,喝熱粥一杯助瀉;若下利不止,則喝冷粥一杯來止瀉,這是一粥之中同時包含溫瀉與寒補兩種方法。
疾病若虛實夾雜、寒熱交錯,有時藥物難以完全處理,仲景會配合針灸治療。後世將針藥分成兩個領域,卻忽略了古人針藥並用的道理。例如岐伯治療風厥表裡症,先針刺再配合湯藥;仲景治太陽中風,服桂枝湯後若症狀未解,就針刺風池、風府,再服桂枝湯而痊癒。陽明中風刺後若未癒,根據脈象浮弦者給予小柴胡湯;僅脈浮無其他症狀者用麻黃湯。因此可以說,仲景的治法完全源自《內經》,先聖後聖的醫理是一致的。
仲景的方劑涵蓋了「十劑」的法則:
- 輕劑可散實邪,如麻黃湯、葛根湯等。
- 宣劑能疏通壅滯,如梔子豉湯、瓜蒂散。
- 通劑可導引積滯,如五苓散、十棗湯。
- 澀劑能固攝虛脫,如赤石脂桃花湯。
- 補劑可扶助虛弱,如附子理中丸。
- 重劑能鎮靜怯弱,如禹餘糧、代赭石。
- 濕劑可潤燥,如黃連阿膠湯。
- 燥劑能祛濕,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寒劑可勝熱,如白虎湯、黃連湯。
- 熱劑能制寒,如白通湯、四逆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