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法祖》~ 卷下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1)

1. 制方大法第七

四逆為太陰主方;而諸經可以互用。在太陰本經,固本以逐邪也;用於少陰,溫土以制水也;用於厥陰,和土以生木也;用於太陽,益火以扶元陽也;惟陽明胃實、少陽相火,非所宜耳。

少陰病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若四肢沉重疼痛者,為下焦水鬱,用真武湯,是引火歸元法;若便膿血者,為下焦火鬱,用桃花湯,是升陽散火法。此因坎中陽虛,不得以小便不利作熱治。

少陰病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者,病本在心,法當滋離中之真水,隨其勢之潤下,故君黃連之苦寒以火泄之。四五日小便不利,出膿血者,病本在腎,法當升坎中之少火,順其性之炎上,故佐乾薑之苦溫以發之。此伏明之火與升明之火不同治。

少陰心煩欲寐,五六日欲吐不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是下焦虛寒,不能制火,宜真武湯,以溫下焦之腎水。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眠,是上焦虛熱,水精不布,宜豬苓以通上焦之津液。

厥陰下利,用白頭翁湯,升陽散火,是火鬱達之也。制烏梅丸以救火,是曲直作酸之義,佐苦寒以和陰,主溫補以存陽,是肝家調氣之法也。烏梅丸治傷寒之厥利與久利,故半兼溫補;白頭翁湯主中風之熱利與下重,故專於涼散。

小柴胡為少陽主方,烏梅丸為厥陰主方。二方雖不同,而寒溫互用,攻補兼施之法相合者,以臟腑相連,經絡相貫,風木合氣,同司相火故也。其中皆用人參,補中氣以固本逐邪;而他味俱不相襲者,因陰陽異位,陽宜升散,故主以柴胡;陰宜收降,故主以烏梅。陽主熱,故重在寒涼;陰主寒,故重用辛熱。陽以動為用,故湯以蕩之;其症變幻不常,故柴胡有加法。陰以靜為體,故丸以緩之;其症有定局,故烏梅無加減法也。

手足厥逆之症,有寒有熱,有表有里。四逆散解少陰之裡熱;當歸四逆散散厥陰之表寒;通脈四逆挽少陰真陽之將亡;茯苓四逆留太陽真陰之欲脫。四方更有輕重淺深之別也。

按發表攻裡,乃御邪之長技。蓋表症皆因風寒,如表藥用寒涼,則表熱未退,而中寒又起,所以表藥必用桂枝,發表不遠熱也。然此為太陽表熱言耳。如陽明少陽之發熱,則當用柴芩梔豉之類主之。裡熱皆因鬱熱,下藥不用苦寒,則瘀熱不除,而邪無出路,所以攻劑必用大黃,攻裡不遠寒也。然此為陽明胃熱言耳。如惡寒痞硬,陽虛陰結者,又當以姜附巴豆之類兼之矣。

麻黃、桂枝,太陽陽明表之表藥;瓜蒂、梔豉,陽明裡之表藥;小柴胡,少陽半表之全藥。太陰表藥,桂枝湯;少陰表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表藥,當歸四逆湯。六經之用表藥,為六經風寒之出路也。

膀胱主水,為太陽之裡,十棗、五苓,為太陽水道之下藥。胃腑主谷,為陽明之裡,三承氣,為陽明穀道之下藥。膽腑主氣,為少陽之裡,大柴胡,為少陽氣分之下藥。此三陽之下藥,三陽實邪之出路也。

白話文:

制方大法第七

四逆湯是太陰經的主方,但也適用於其他經絡。在太陰經本身,它能固本驅邪;用於少陰經時,可溫脾土以制水邪;用於厥陰經時,可調和脾土以生肝木;用於太陽經時,可補益心火以扶助陽氣。唯獨陽明胃實證和少陽相火證不適合使用。

少陰病發病四五日,出現腹痛、小便不利、腹瀉不止,若四肢沈重疼痛,屬於下焦水氣郁滯,宜用真武湯引火歸元;若便中有膿血,屬於下焦火邪郁結,宜用桃花湯升陽散火。這是因為腎中陽氣虛弱,不能將小便不利當作熱證治療。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心煩難以入睡者,病根在心,應滋養心火中的真陰(離中之水),順應其下行之勢,故以黃連苦寒洩火為主。若四五日後小便不利並便膿血者,病根在腎,應升發腎中的微弱陽氣(坎中之火),順應其上行之性,故佐以乾姜苦溫助發。這是伏明之火與升明之火的不同治法。

少陰病心煩欲睡,五六日時欲吐不吐,腹瀉且口渴,小便清白者,屬於下焦虛寒不能制火,宜用真武湯溫補腎水。若腹瀉六七日,兼有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者,屬於上焦虛熱導致水液不布,宜用豬苓湯通利上焦津液。

厥陰病腹瀉,用白頭翁湯升陽散火,使郁火得以發越;制烏梅丸以救火,取“曲直作酸”之意,佐苦寒藥調和陰氣,主溫補藥保存陽氣,這是調治肝氣的方法。烏梅丸主治傷寒厥逆腹瀉及久痢,故偏於溫補;白頭翁湯主治中風熱利及里急後重,故專於清熱散邪。

小柴胡湯為少陽經主方,烏梅丸為厥陰經主方。兩方雖不同,但均體現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的原則,因臟腑相連、經絡相通,風木同氣相求,均與相火有關。兩方皆用人參補中氣以固本驅邪,但其餘藥物各異,因陰陽性質不同:陽氣宜升散,故少陽主用柴胡;陰氣宜收斂,故厥陰主用烏梅。陽氣主熱,治法偏重寒涼;陰氣主寒,治法重用辛熱。陽氣主動,故用湯劑迅速起效,且因症狀多變,小柴胡湯有加減法;陰氣主靜,故用丸劑緩慢調治,且症狀較固定,烏梅丸不設加減。

手足厥逆之症有寒有熱、有表有里:四逆散解少陰里熱;當歸四逆湯散厥陰表寒;通脈四逆湯輓救少陰將亡之真陽;茯苓四逆湯固攝太陽欲脫之真陰。四方根據病情輕重淺深而用。

解表攻里是驅邪的重要方法。表證多因風寒,若用寒涼藥發表,則表熱未退而內寒又生,故解表必用桂枝,因“發表不遠熱”。但此僅針對太陽表熱而言,若陽明、少陽發熱,則宜用柴胡、黃芩、梔子、豆豉等藥。里熱多因郁熱,攻下不用苦寒則瘀熱不消,邪無出路,故攻里必用大黃,因“攻里不遠寒”。但此僅針對陽明胃熱而言,若兼惡寒痞硬、陽虛陰結者,則需配伍乾姜、附子、巴豆等藥。

麻黃、桂枝為太陽、陽明“表之表藥”;瓜蒂、梔子豉湯為陽明“里之表藥”;小柴胡湯為少陽半表半里之全方。太陰表藥用桂枝湯;少陰表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表藥用當歸四逆湯。六經表藥為風寒之邪提供外解途徑。

膀胱主水,屬太陽之里,十棗湯、五苓散為太陽水道攻下之藥;胃腑主谷,屬陽明之里,三承氣湯為陽明谷道攻下之藥;膽腑主氣,屬少陽之里,大柴胡湯為少陽氣分攻下之藥。此三陽攻下之方,均為實邪提供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