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法祖》~ 卷下 (22)
卷下 (22)
1. 制方大法第七
大腸小腸,俱屬於胃。胃家實,則二腸俱實矣。若三分之,則調胃承氣,胃家之下藥;小承氣,小腸之下藥;大承氣,大腸之下藥。戊為燥土,庚為燥金,故加芒硝以潤之也。
桂枝加大黃,太陽轉屬陽明之下藥;桂枝加芍藥,太陽轉屬太陰之下藥。凡下劑兼表藥者,以未離於表也。柴胡加芒硝湯,少陽轉屬陽明之下藥。大柴胡下少陽無形之邪;柴胡加芒硝,下少陽有形之邪;桂枝加芍藥,下太陰無形之邪;三物白散,下太陰有形之邪;四逆散,下少陰厥陰無形之邪。
承氣,下諸經有形之邪也。下劑之輕者,只用氣分藥;下劑之重者,兼用血分藥。酸苦湧泄,下劑之輕者,故芍藥、枳實為輕劑;鹹苦湧泄,下劑之重者,故大黃、芒硝為重劑。
仲景用攻下二字,不專指大便。凡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指發汗言;表解者乃可攻之,指利水言;有熱屬臟者攻之,指清火言。寒濕在裡不可下,指利水言;以有熱故也,當以法下之,指清火言也。
仲景下劑,只重在湯。故曰: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觀陷胸抵當二丸,仍用水煮是丸,復為湯化,而連滓服,則勢力更猛於湯散矣。當知仲景方以銖兩分數者,非外感方;丸藥如梧桐子大,每服數十丸者,不是治外感法。仲景制方療病,隨立方禁於後,使人受其功,不蹈其弊也。
如用發表藥,一服汗者,停後服。若脈浮緊,發熱汗出者,不可與桂枝。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大青龍。脈浮發熱無汗,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諸亡血虛者,不可用瓜蒂。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梔子豉湯。陽明病汗多者,不可與豬苓湯。外未解,其熱不潮者,未可與承氣。
嘔家不可與建中。觀種種方禁,當知仲景立方,慎重之心也。
仲景加減中有深意。如腹中痛者,少陽加芍藥,少陰加附子,太陰加人參;如心下悸者,少陰加桂枝,少陽加茯苓;若渴者,太陽加栝蔞根、人參,太陰加白朮。仲景於加減中,分陰陽表裡如此。故細審仲景方,知隨症立方之妙;理會仲景加減法,知其用藥取藥之精。小青龍設或然五症,
加減法內,即備五方;小柴胡設或然七症,即加減七方。要知仲景有主治之方,如桂枝、麻黃等方是也;有方外之方,如桂枝湯加附子、加大黃是也;有方內之方,如青龍、真武輩之有加減是也。仲景書,法外有法,方外有方,何得以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拘之也耶?昔岐伯創七方以制病,
仲景更窮其病之變幻,而盡其精微。如發表攻裡乃逐邪大法,而發表攻裡之方,各有大小,如小青龍、柴胡、陷胸、承氣是也。夫發表既有麻黃、桂枝方矣,然有裡邪夾表而見者,治表不及里,非法也。而里邪又有夾寒夾熱之不同,故制小青龍,以治表熱裡寒;制大青龍,以治表寒裡熱。
白話文:
制方大法第七
大腸與小腸都歸屬於胃的系統。如果胃中有實熱,那麼大腸與小腸也會同時出現實熱。若要進一步區分治療,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 調胃承氣湯:針對胃實熱的瀉下藥。
- 小承氣湯:針對小腸實熱的瀉下藥。
- 大承氣湯:針對大腸實熱的瀉下藥。
由於「戊」屬燥土(胃)、「庚」屬燥金(大腸),因此加入芒硝以潤燥通便。
- 桂枝加大黃湯:用於太陽病轉屬陽明的瀉下藥。
- 桂枝加芍藥湯:用於太陽病轉屬太陰的瀉下藥。
凡是瀉下劑中兼有解表藥的,是因為病邪尚未完全脫離表證。
-
柴胡加芒硝湯:用於少陽病轉屬陽明的瀉下藥。
-
大柴胡湯:瀉下少陽病無形邪氣(氣分熱結)。
-
柴胡加芒硝湯:瀉下少陽病有形邪氣(燥屎實熱)。
-
桂枝加芍藥湯:瀉下太陰病無形邪氣(氣滯)。
-
三物白散:瀉下太陰病有形邪氣(寒實積聚)。
-
四逆散:瀉下少陰、厥陰病的無形邪氣(氣鬱)。
承氣湯類,則適用於各經的有形邪實(燥屎積滯)。
- 輕度瀉下劑:僅用氣分藥(如芍藥、枳實)。
- 重度瀉下劑:兼用血分藥(如大黃、芒硝)。
「酸苦湧洩」屬輕瀉(如芍藥、枳實);「鹹苦湧洩」屬重瀉(如大黃、芒硝)。
張仲景所說的「攻下」不僅指通便,還包括:
- 服用桂枝湯「欲攻其表」,指發汗解表。
- 「表解者乃可攻之」,指利水祛濕。
- 「有熱屬臟者攻之」,指清瀉臟腑火熱。
- 「寒濕在裡不可下」,指需利水而非攻下。
- 「以有熱故也,當以法下之」,指清熱瀉火。
張仲景重視湯劑瀉下效果,認為丸藥瀉下非正治,如陷胸丸、抵當丸仍需煮為湯服,以增強藥力。
其方劑分量精確,多用於外感病;而丸藥劑型(如梧桐子大)多用於慢性病,非外感治療常法。
張仲景立方謹慎,設有諸多禁忌:
- 發汗藥若一服即汗,則停後服。
- 脈浮緊、發熱汗出者,禁用桂枝湯。
- 脈微弱、汗出惡風者,禁用大青龍湯。
- 脈浮發熱無汗、表未解者,禁用白虎湯。
- 失血虛弱者,禁用瓜蒂散。
- 平素大便稀溏者,禁用梔子豉湯。
- 陽明病汗多者,禁用豬苓湯。
- 表未解、熱未潮者,禁用承氣湯。
- 嘔吐頻繁者,禁用建中湯。
加減用藥的深意:
- 腹痛:少陽病加芍藥,少陰病加附子,太陰病加人參。
- 心悸:少陰病加桂枝,少陽病加茯苓。
- 口渴:太陽病加天花粉、人參,太陰病加白朮。
張仲景以加減法區分陰陽表裡,體現其辨證精準、用藥靈活。例如:
- 小青龍湯針對可能出現的五種兼症,設有五種加減方。
- 小柴胡湯針對七種兼症,設有七種加減方。
其方劑可分三類:
- 主治方:如桂枝湯、麻黃湯等基本方。
- 方外方:如桂枝湯加附子、加大黃等變方。
- 方內方:如小青龍、真武湯等具加減變化的方劑。
張仲景之法不拘於「397法、113方」,而是隨症應變。前人岐伯創「七方」治病,而張仲景更進一步窮究病機變化,深化治療層次。
例如:
- 發表與攻裡是驅邪大法,其方劑依病情輕重分大小(如小青龍、柴胡湯、陷胸湯、承氣湯)。
- 雖有麻黃湯、桂枝湯解表,但若夾雜裡邪,則需表裡兼治(如小青龍湯治表熱裡寒,大青龍湯治表寒裡熱)。
此即張仲景制方之微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