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陰陽發病六經統論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也。

此一節。提挈綱領。統論陰陽。當冠於六經之首。自叔和無己諸家。錯簡於太陽脈證之後。致喻氏以未熱注無熱。悖於立言之旨矣。蓋仲景以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則可辨。因發知受。有陰經陽經之不同。故分發熱無熱之各異。以定陽奇陰偶之愈期也。發於陽者。邪入陽經而發也。

發於陰者。邪入陰經而發也。即陰陽應象論所謂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陰陽更勝之變也。發熱惡寒者。如太陽居身之表。營衛之所流行也。營衛者。即谷之一氣所化也。衛行脈外。本下焦命門之真陽。蒸穀氣而布皮膚。司開闔而固毛孔者也。營行脈中。本上焦太陰之真氣。

降中焦穀氣之精華。以滋養灌溉。充貫夫一身者也。若風傷衛。則衛陽受邪。故頭項強痛。發熱惡風而汗出也。寒傷營。則營陰受邪。故頭項強痛。發熱惡寒。無汗體痛嘔逆也。營衛雖有淺深。其發於太陽則一也。若陽明之經。已在營衛之內。肌肉腠理之中。雖無關營衛。亦必由營衛而入。

故有一日得之。不發熱而惡寒者。逮邪氣既入陽明。則惡寒自罷。身熱汗自出。不惡寒而反惡熱矣。然汗雖多尚微發熱惡寒者。猶為外證未解也。若入里則發潮熱矣。故熱不潮者。尚未可與承氣湯也。少陽為軀殼之裡層。自此以外。由陽明而達太陽。故屬陽分而為表。少陽猶是三陽之內面。

故稱半表。自此以內。則腸胃臟腑也。故為陰分而為里。少陽乃胃腸臟腑之匡郭。故為半里。蓋統系隸乎表。而部位接於裡也。邪氣犯之。非若太陽居表邪之所客者淺近。惡寒即能發熱。發熱即能惡寒。寒熱每多並作。唯少陽一經。邪之所入者深遠。其出而達於皮膚營衛不易。

故其發也。則如瘧而往來寒熱矣。夫三陽發熱。狀雖不同。而發熱則無不同也。至於三陰本無發熱之例。四逆惡寒。其常也。間有反發熱。反不惡寒。手足反溫。其變也。如太陰表證。並無發熱者。一則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又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

桂枝湯。又曰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皆太陰無熱之表證也。至少陰病。則曰始得之反發熱矣。發熱而曰反者。因無熱者而又發熱。故謂之反也。乃少陰虛寒之表證。故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少陰證。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而以附子湯主之。

又如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是皆惡寒而無熱之謂也。又若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此又以不惡寒為反也。其外熱面赤。亦非發熱之熱。乃陰盛格陽於外也。至少陰病下利。

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此又以手足溫及發熱為反。皆發於陰而無熱之謂也。謂之不死者。以陰邪漸退。陽氣將回。溫經復陽之治可施也。若在厥陰。

發熱者極多。惡寒者甚少。而實陰陽相半。然仍以陽氣為重。故熱者必厥。厥者必熱。而以厥少熱多為病之退。厥多熱少為病之進也。至若發熱下利厥躁者。非真發熱也。乃陰盛陽絕。陰陽離隔。必死之證也。夫發於陰者本無熱。故凡有熱者。不曰反發熱。則曰反不惡寒。反之為言。

不當得而得。當然而不然也。凡此真寒假熱之證。悉標舉於三陰見證之中。豈非無熱為三陰之根據乎。其所謂發於陰者。舍三陰而何指乎。乃成氏舊注。謂陽為熱。陰為寒。以發熱惡寒為寒傷陽。無熱惡寒為寒傷陰。固不足以窺仲景之籓籬。而喻氏仍方氏之舊。以風為陽。衛亦陽。

故病起於陽。寒為陰。營亦陰。故病起於陰。若論邪氣止在太陽一經。其說猶可。若以此該貫六經。則有大謬不然者矣。況又以無熱惡寒句。謂指寒邪初受。未郁為熱而言。少頃。鬱勃於營間。則仍發熱矣。若以未郁為熱之少頃。即謂之無熱。恐仲景立言。未必若是其歧也。

若必以風傷衛為發於陽。寒傷營為發於陰。則在三陽經之稱傷寒者。皆可謂之發於陰矣。然則三陰條中。亦有以中風冠之者。亦可謂之發於陽乎。以理燭之。豈其然乎。所謂陽七日。陰六日者。概言其理所當然。而非必然者也。七者。陽之復。少陽之數也。六者。陰之極。老陰之數也。

蓋陽數始於一而終於九。陰數起於二而極於六。此天地陰陽之至數也。然一極之中。分陰分陽而為兩儀。兩儀各分太少而為四象。則陰陽各有太少矣。何獨陽取其少而陰取其老乎。蓋陽以少為用。陰以老為極。陽少則為生氣。陰極則為陽生。故皆為愈期。此陰陽消長之自然也。

其所以陽七日者。陽動而變。故能遊行於經脈之表。七日經盡而邪衰。如素問熱論所謂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其所以陰六日者。陰靜而守。不若陽經之循行周遍。至六日而陰極陽回。如三陰證中之手足溫。熱勝於厥而自愈也。其有不應期而愈者。則當察其失治誤治。

或邪盛。或正虛。或入里。或犯臟。及過經等證。又不可以常理拘也。夫發熱無熱。辨證之源也。發陽發陰。知治之本也。陽奇陰偶。收效之數也。豈非貫始終。括六經。標全論之宗旨乎。

余讀仲景書而見其參同於易也。夫全易。一奇偶也。全論。一陰陽也。六子之生於乾坤。六經之稟於陰陽也。六經之淺深正變。旁行疊見。形能百出。則卦爻之動變。象數之紛淆也。聖人以言不盡意而圖理於象。使人即象以窮理。仲景以法不盡證而以寒熱分陰陽。使人辨證以盡法。

故首標易知之寒熱。易辨之陰陽。然後申其證變。出其方法。而後可以言治也。夫證即象也。法即理也。三百九十七法。不出六經之中。六經不出乎陰陽之外。能讀仲景書者。其唯深於易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