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凡例 (1)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1. 凡例

傷寒論一書。按長沙公自序。原云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至西晉王叔和編次之後。其卒病論六卷。早已云亡。後人不得復見。相傳謂叔和又次為三十六卷。至金成無己。因王氏之遺書。又注為傷寒論十卷。非唯仲景之舊不得復睹。即叔和之書。亦杳不可見矣。第閱叔和所作傷寒序例一篇。

其妄用經文。創立謬說。亦殊不足睹。不若遺亡之為愈也。其成氏注本。原云十卷。今行於世者。究僅七卷。以辨脈平脈為第一卷。其言原系仲景原文。亦不為過。但第二卷傷寒例一篇。乃王叔和所作。非仲景原文。因何亦列於七卷之中。而反居仲景六經之前。非唯文理背謬。

白話文:

《傷寒論》一書,根據長沙公的自序,原本有十六卷,內容包含對傷寒急症的論述。然而,在西晉時由王叔和編輯整理後,原本的六卷「傷寒急症論述」已經消失,後人再也無法看到。據傳說,王叔和在整理後,將它分成了三十六卷。到了金代的成無己,基於王叔和留下的手稿,再次整理為十卷《傷寒論》,這樣不僅原始的《傷寒論》不再能見到,連王叔和的版本也已消失無蹤。唯一能見到的是叔和所撰寫的一篇《傷寒序例》。

叔和在這篇序例中,任意引用經文,創立錯誤理論,這部分的內容實在難以接受。不如讓這些失傳的部分保持空白更好。至於成氏的注釋版本,原本有十卷,現今流通的版本只有七卷。其中第一卷是用來分辨脈象和正常脈象的,其內容原本就是來自仲景的原文,並無不妥。但第二卷《傷寒例》一篇,乃是王叔和的作品,並非出自仲景原文,卻被列在七卷之中,並且還排在仲景六經之前,這種做法在邏輯上存在著矛盾。

且冠履倒置。棼亂錯雜矣。其第七卷。雖有霍亂陰陽易。及瘥後諸復症。允為仲景原文。而後之諸可與不可。又非長沙之筆矣。何以知之。其卷首云。夫以疾病至急。倉卒難尋。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為易見也。如此語氣。確為叔和所集。況大法春宜汗。及春宜吐秋宜下之說。

於理未通。均屬可刪。故皆去之。但就三陽三陰六經之證治。正變之不同。剖明其立法之因。闡發其制方之義而已。共二十二篇。仍分十卷。悉依仲景之舊。

太陽一經。而分上中下三篇者。其源始於宋許學士叔微。明新安方中行先生作傷寒條辨。遂因其說。而分三篇。以風傷衛為上篇。寒傷營為中篇。風寒兩傷營衛為下篇。江右喻嘉言先生作尚論篇。亦不改其法。而仍為三篇。雖不知長沙立論時作何次序。而以理推之。可稱允當。

白話文:

古人對於疾病的治療方式,往往混亂且錯綜複雜,到了第七卷,雖然有關於霍亂、陰陽相易及病癒後可能復發的症狀,這部分大致上符合張仲景的原始理論,然而,後來的許多規則與例外,卻已不符陶弘景(又稱長沙)的原意。這是怎麼回事呢?原文提到,因為疾病急迫,且難以找到解決方法,所以重編整理了哪些方法可用、哪些不能用的方子,以三陰三陽的概念來比較,更加清晰易懂。這樣的語氣,確實是從王叔和那裡收集而來,再加上春季適合發汗、秋季適合下藥的理論,似乎在邏輯上不通順,因此應該被刪除,於是這些理論都被剔除掉了。作者只專注於三陽三陰六經的診斷和治療,以及正規變化之不同,深入探討立論的原因和制定方子的意義,共計22篇文章,依然維持了張仲景原有的結構。對於太陽經的分上中下三篇,其來源始於宋代的許學士叔微和明朝的新安方中行先生撰寫的《傷寒條辨》,他們按照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的方式進行分類。江右的喻嘉言先生在《尚論篇》中也沿用了這種方法,不過對張仲景當時的排序原因並不清楚,但根據邏輯推測,這種分類方式應是合理的。

今不敢變易其法。仍作三篇。陽明一經。舊未分篇。而仲景原文中。已先設問答云。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此即仲景分篇之義也。據此分篇。大都不失作者之意。或亦未為不可耳。尚論雖分三篇。而曰不從茲起見。故次序未清。今依仲景原文。分作三篇。

而於太陽陽明篇內。又以能食者為中風。不能食者為中寒。分作二段。庶令讀者瞭然。自無疑惑。至於少陽一經。成氏注本及方注。皆短簡寂寥。不滿數節。即喻本稍有所增。亦不過廿條而已。其餘柴胡湯證。應在少陽篇者。皆誤入太陽篇。經絡混淆。篇帙紊亂。殊不成篇。

白話文:

現在我不敢改變原有的方法,依然會分為三個部分。陽明經的部分,過去並沒有分篇,但在張仲景的原文中,已經設立了問題和答案,提到了「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這幾個概念,這就是張仲景分篇的原則。根據這個原則來分篇,大致上不會偏離原作者的本意,或許這樣也還可以接受。雖然分成了三個部分,但作者提到並不是從這裡開始的,所以順序有些不清楚。現在按照張仲景的原文,分為三個部分。

在「太陽陽明篇」中,我們將「能吃」的人視為「中風」,而「不能吃」的人視為「中寒」,分為兩段,這樣應該讓讀者明確理解,消除疑慮。至於「少陽經」的部分,成氏的註解本和藥方的註解都相當簡短,不足幾個節目,即使喻本稍微有所增加,也不過二十條而已。其他如柴胡湯的療效,應該放在「少陽經」的部分,卻誤入了「太陽經」的部分,使得經絡混亂,篇章錯亂,完全不成篇。

今以少陽首條。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小柴胡主之一條為主病。遂以小柴胡為主方。遞推其變證不同者。如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及柴胡芒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皆小柴胡湯之變法也。悉隸於後。而成一篇。庶令散亂者各歸本篇。易於尋討。又以合病並病附續於後。

以盡三陽經之變態。而三陽之證治終矣。太陰條治無多。而霍亂一證。亦屬太陰寒邪所致。故以之附後而作一篇。少陰屬坎。雖為陰臟。而真陽藏於寒水之中。乃陰極陽生之處。最不宜於無陽。故專重陽氣。然陽邪熾盛。耗竭真陰。使津液喪亡。亦非細故。前輩皆雜亂不分。

白話文:

這篇文章以少陽經為中心,講述了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症狀,並以小柴胡湯為主要方劑,推導出許多變方。另外,也將三陽經的治療方法總結完畢。由於太陰經的治療方法不多,而霍亂是由太陰寒邪引起的,所以單獨寫了一篇來講述。少陰經雖然是陰臟,但真陽藏於寒水之中,最忌諱沒有陽氣,因此治療時要重視陽氣。但陽邪過盛也會耗竭陰氣,導致津液喪失,這也是需要注意的。過去的醫家們經常混淆這些概念,沒有區分清楚。

尚論已分兩篇。殊為合法。今更為條分縷析。而為前後兩篇。庶令涇渭分流。則陰陽易辨。厥陰一經。為陰氣已極。猶天地之陽氣已長。且欲出地。故為陰陽相半之經。所以厥熱互見。難以分篇。即下利諸證。亦有陰陽寒熱之分。為三陰之所並有。雖已見於少陰篇中。而又匯於此篇之盡處者。

亦以厥陰經陰中有陽。多癰膿便血之證。故又總聚於一篇之中也。其陰陽易及瘥後諸復證。乃病後遺證。亦在厥陰篇後者。以六經盡處故也。辨脈法未注。及已注之素問五篇。皆傷寒論之根柢。統俟續刻。論中壞病二則。舊本皆虛懸於三陽證治之中。從未有著落用處。前人皆不悟仲景所以立法之故。

白話文:

尚論已分兩篇。殊為合法。今更為條分縷析。而為前後兩篇。庶令涇渭分流。則陰陽易辨。厥陰一經。為陰氣已極。猶天地之陽氣已長。且欲出地。故為陰陽相半之經。所以厥熱互見。難以分篇。即下利諸證。亦有陰陽寒熱之分。為三陰之所並有。雖已見於少陰篇中。而又匯於此篇之盡處者。

《尚論》已經分為兩篇,十分合理。現在為了更清楚地分析,又將其細分成前後兩篇,讓內容涇渭分明,以便更容易辨別陰陽。厥陰經是陰氣到達極點的經脈,如同天地間的陽氣已經生長到極盛,並將要出於地面,因此它是一條陰陽交半的經脈。所以厥陰經經常出現厥熱症狀,難以單獨歸類於某一篇章。同樣地,下利症也存在陰陽寒熱的區分,它是三陰經脈共同存在的病症。雖然在少陰篇中已經有所提及,但它又在本章的結尾部分進行了總結。

亦以厥陰經陰中有陽。多癰膿便血之證。故又總聚於一篇之中也。其陰陽易及瘥後諸復證。乃病後遺證。亦在厥陰篇後者。以六經盡處故也。辨脈法未注。及已注之素問五篇。皆傷寒論之根柢。統俟續刻。論中壞病二則。舊本皆虛懸於三陽證治之中。從未有著落用處。前人皆不悟仲景所以立法之故。

又因為厥陰經雖然屬於陰經,卻也蘊含着陽氣,因此容易出現癰膿、便血等病症,所以將這些病症也歸納在這一篇章中。而陰陽交替的易感性以及疾病康復後出現的復發症,屬於病後遺症,也放在厥陰篇的後面,因為這是六經的最後部分。至於辨脈法,尚未註解,以及已經註解的《素問》五篇,都是《傷寒論》的根基,將統一在續刻中完成。書中關於壞病的兩則,舊本都虛懸在三陽證治中,從未找到實際的應用,前人都不理解仲景制定這些法則的用意。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解釋了《傷寒論》中關於厥陰經的相關內容。它解釋了:

  • 爲什麼將厥陰經單獨歸爲一篇章,並細分成前後兩篇。
  • 厥陰經的特性以及它所體現的陰陽交替之象。
  • 厥陰經所常見的病症,包括下利、癰膿、便血等。
  • 疾病康復後的復發症也被歸納到厥陰經部分。
  • 對辨脈法和《素問》五篇的註解將另行完成。
  • 指出舊本對壞病兩則的解釋存在錯誤,並說明前人沒有理解仲景制定的這些法則的用意。

而每嘆為脫簡之餘。惜其無有治法。致喻氏另立一門。亦間置於諸篇之中。而不知隨證治之。及以法治之之實。正在何處。誰知執柯伐柯。其則不遠。若一悟其理。便知燈即是火。何必道邇求遠。焉用嘆息為哉。今以太陽病桂枝不中與也一條。列於太陽上篇。桂枝正治之後。

其下文誤汗誤下誤吐誤用溫針之諸變逆證。即壞病也。其下所繫之方。即壞病治法。所謂隨證治之之實也。謂之壞者。蓋為醫所壞。即誤治之變證也。以本未壞之太陽病。而以誤汗吐下溫針壞之。故稱壞病。又以本太陽不解。轉入少陽者一條。列於少陽篇小柴胡湯正治之後。

白話文:

每當感叹治病方法简陋时,总是可惜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案。喻氏另立门派,也偶尔将一些方法置于各个篇章中,但却不明白根据症状治疗的真谛,也不知道运用方法治疗的实质究竟在哪里。其实道理并不难懂,就如同拿着斧头砍树,斧头就是工具,道理就在眼前。只要领悟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灯光就是火,何必舍近求远,又何必叹气呢?现在以太阳病桂枝不适宜治疗为例,将其列在太阳病篇章中,桂枝正治之后,

其后的误汗、误下、误吐、误用温针等逆转症状,就是病症恶化。下面所附的方剂,就是针对病症恶化的治疗方法,这就是所谓根据症状治疗的真谛。所谓“坏”是指医师治坏了,就是误治后的变化症状。因为本来没有恶化的太阳病,却因为误汗、误吐、误下、温针而使其恶化,所以称之为“坏病”。又以本来的太阳病未解,转入少阳病为例,将其列在少阳病篇章的小柴胡汤正治之后。

其下文誤汗吐下溫針諸變症。即少陽壞病。以法治之之實也。條例井井。治法森森。有何疑嘆。其所晦而不明者。皆由編次之失。以致顛倒錯亂。今人無從察識耳。結胸痞證。其病之陰陽虛實各異。而從來舊注。皆云結胸為風傷衛。陽邪陷入所致。痞證為寒傷營。陰邪陷入所致。

此千載之誤。細閱論中。究竟中風亦有心下痞者。傷寒亦有結胸者。更有中風傷寒並見。而但作心下痞者。有但傷寒而心下滿硬痛者為結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參伍錯綜。全無定法。豈可以風寒營衛。分一定之痞結乎。所以不能分隸於上中兩篇之內。故先挈其綱領一篇。方列條目於後。

白話文:

以下文字闡述了誤汗、吐下、溫針等治療方法引發的各種病症,其實都是少陽病變的表現。這些治療方法的條例井然有序,治法嚴謹周密,如果還有什麼疑惑或不解之處,都是因為編排失誤,導致內容顛倒錯亂,現代人難以理解。

關於結胸和痞證,其病因的陰陽虛實各不相同,但以往的註解都認為結胸是風傷衛氣,陽邪入侵所致;痞證則是寒傷營氣,陰邪入侵所致。

這種說法已經流傳了千年,其實是錯誤的。仔細閱讀《傷寒論》就會發現,中風也有心下痞的症狀,傷寒也有結胸的症狀,甚至還有中風和傷寒同時出現,而只表現為心下痞的症狀。有的病人只是傷寒,但出現心下滿硬痛,這就稱為結胸;有的病人只是傷寒,但心下只是滿而不痛,這就稱為痞。這些症狀交錯複雜,並沒有固定規律,怎麼能用風寒營衛來區分痞和結呢?

因此,結胸和痞證不能歸類在上中兩篇之中,所以先要闡明其綱領,再在後續列出條目。

另成一卷。介於三篇之中。在中風傷寒兩篇之後。以見風寒均有此二證之意。且以便於翻閱。

溫病及風溫。原屬春夏溫熱之邪。嘗竊推仲景之旨。本以青龍為治溫之主劑。白虎為治暑之主劑。其病原屬太陽。且大青龍湯已作太陽下篇首條之主治。故亦當附於太陽下篇之後。其痓濕暍三症。叔和雖云三種宜應別論。然邪由營衛而入。其證原屬太陽。故亦稱太陽病。所以附於太陽之末。

論中一百一十二方。宋儒臣林億奉敕校正醫書。其序傷寒論云。晉皇甫謐作甲乙經序。謂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則其方法祖神農宗伊尹而作也。成無己注本。方各有論。大約皆用內經甘以緩之。辛以散之。酸以收之。

白話文:

另寫成一個卷宗,放在傷寒論和中風論兩篇之間,目的是要說明風寒都有這兩種證狀,而且方便翻閱。

溫病和風溫原本是春夏溫熱的邪氣所致。我曾經私下揣摩仲景的用意,認為青龍湯是治療溫病的主方,白虎湯是治療暑病的主方。這兩種病的病原都屬於太陽,而且大青龍湯已經作為太陽下篇的第一條主治,所以應該放在太陽下篇之後。至於痓濕暍三症,叔和雖然說應該分別論述,但邪氣都是從營衛之間進入,症狀都屬於太陽病,所以也稱為太陽病,因此放在太陽篇的最後。

論中有一百一十二個方劑,宋朝儒臣林億奉皇命校正醫書。他在傷寒論的序言中說,晉朝的皇甫謐在甲乙經序中說,伊尹憑藉著聖賢的才能,撰寫神農本草,用來製作湯液。漢朝的張仲景擴充湯液,寫成十多卷,使用效果很好,所以他的方法是繼承了神農和伊尹的醫學思想。成無己注本中,每個方劑都有論述,大致都是根據內經的理論,用甘味緩和,用辛味散寒,用酸味收斂。

及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之類。未能盡髮長沙立法之義。致後人有隨文順釋之譏。今每方各立一論。推原其制方之意。發明其用藥之因。入何經絡。走何臟腑。及藥性之寒熱溫涼。用法之升降補瀉。申明逆從反正。奇偶緩急。以至熱因寒用。寒因熱用。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正治反佐之巧。一如用兵之奇正犄角。實實虛虛之變。使學者知長沙創法立方之妙。心思智慮之周。令人有鑑於此。庶幾無鹵莽妄投之患矣。注中多所辨論。以補前注之失。但後世末學。何敢臧否前哲。然道為天下之公器。斯民之生命系焉。若拘於小節。一任其差訛背謬。

白話文:

當體內有熱邪侵襲時,就用鹹寒藥物來治療。如果寒邪過盛,則用辛熱類藥物來調節。之前長沙醫學的立法精髓未能完全發揮,導致後人只是按照文字表面去解釋,招致批評。現在針對每一個方劑都建立了論述,探究其制方意圖,闡明用藥的原因,藥物進入哪些經絡,走入哪些臟腑,以及藥性的寒熱溫涼,用法的升降補瀉,詳細說明逆從反正、奇偶緩急,乃至熱因寒用、寒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正治反佐的技巧。就如同用兵之道,有奇正之分,有犄角之勢,虛實變換,讓學習者明白長沙醫學創立方劑的精妙之處,思考謀略之周全,使人以此為鑑,免於魯莽妄投的錯誤。

註文中多有辯論,用來補足前注的不足。然而後世學識淺薄之人,不敢妄加評斷前賢。但醫道是天下人的共同財產,百姓的生命繫於其中。如果拘泥於細枝末節,任其錯誤謬誤流傳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其如民命何。孟子曰。不直則道不見。故凡深奧而難知者。固不能言。苟知之者。則不得不言。若議論太煩者。亦不及言。然不敢以一己之私見妄辨。大凡注有未妥。即仍以仲景之言辨之。義有未明。則以黃帝岐伯之經文證之。又引前賢之妙義以申明之。其注中有精義。必歎服而引用之。

皆公心論道。而無偏黨阿私。然賢之言則辨之。以竊補其知慮之未周。其不賢者。舛誤實多。辨之則不勝其辨。故不多及也。請以質之同好。知我罪我。不暇計也。注中辨論雖多。若非反復詳明。恐不能啟蒙發瞶。故詞繁而不殺。然不敢盜襲前人一言半句。以欺罔後學。苟有引用。

白話文:

其如民命何。

(這就好像人民的性命一樣重要。)

孟子曰。不直則道不見。

(孟子說,如果不正道,道理就看不見。)

故凡深奧而難知者。固不能言。苟知之者。則不得不言。

(所以凡是深奧難懂的,本來就無法言說。但如果真的明白了,就不得不說出來。)

若議論太煩者。亦不及言。

(如果議論過於繁瑣,也就不必說了。)

然不敢以一己之私見妄辨。

(但是我不敢用自己片面的見解胡亂辯論。)

大凡注有未妥。即仍以仲景之言辨之。義有未明。則以黃帝岐伯之經文證之。又引前賢之妙義以申明之。其注中有精義。必歎服而引用之。

(一般來說,如果注釋有不妥的地方,我就用仲景的言論來辯論;如果有道理不明白的地方,就用黃帝岐伯的經文來佐證;還會引用前賢的精妙義理來闡明。如果注釋中有精妙的見解,我一定會佩服地引用。)

皆公心論道。而無偏黨阿私。

(所有這些都是以公正之心論述道理,絕不偏袒任何一方或為個人私利。)

然賢之言則辨之。以竊補其知慮之未周。其不賢者。舛誤實多。辨之則不勝其辨。故不多及也。

(但是對於賢人的言論,我會加以辨析,用自己的見解來補足他們思考不周的地方。至於那些不賢之人的話,錯誤實在太多,辯駁起來也無窮無盡,所以就不多提了。)

請以質之同好。知我罪我。不暇計也。

(希望大家能以此來檢驗我的觀點,明白我的道理或責備我的錯誤,我都不會在意。)

注中辨論雖多。若非反復詳明。恐不能啟蒙發瞶。故詞繁而不殺。

(注釋中雖然辯論很多,但如果不反覆詳盡地說明,恐怕不能啟發讀者的智慧。所以文字雖然繁複,卻不至於冗長。)

然不敢盜襲前人一言半句。以欺罔後學。苟有引用。

(但是我不敢剽竊前人的任何一句半句,來欺騙後學。如果有引用,一定會明確標明出處。)

必曰某經某篇。某人某書。使讀者皆可考訂。亦不似成氏以下諸家。動輒以經云二字為名。若果出之靈素篇中。及金匱傷寒論者。固稱允當。其有出自王叔和序例中語。亦謬稱經云。至有荒謬無稽之談。亦概稱經曰。令學者無從稽考。雖荒唐背謬之語。亦誤認為聖經賢傳而聽信之。

致令經學淆亂。傳論失真。如叔和傷寒例中。引用素問熱病論以作證據。遂改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句。為凡傷於寒則為病熱。又增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等語。雜入己意。大改經文。其他誤謬。靡所止極。又如朱奉議之擅改傷寒方論。陶節庵之抹殺仲景原文。

白話文:

必言某經某篇,某人某書,讓讀者都能夠核對查閱,不像成氏以下各家,常常用「經雲」二字命名。如果出自《靈樞》、《傷寒論》等古籍,當然合乎情理;但若出自王叔和的序例中,卻誤稱為「經雲」,甚至有荒誕不經的談論,也被一併稱為「經曰」,使得學習者無法查證。即使是一些荒謬悖理的言論,也被誤認為聖經賢傳而輕易相信。

這樣的結果導致經學混淆,傳述失實。例如在王叔和的《傷寒例》中,引用《素問·熱病論》作為證明,竟把「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一句改為「凡傷於寒則為病熱」,並新增「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等語句,加入自己的想法,大幅改變原文。其他的誤解和錯誤,更是無所不在。再如朱奉議擅自修改《傷寒方論》,陶節庵則全然抹殺了張仲景的原文。

叛經壞法。惑亂後人。莫此為甚。更後有以前人之注為己有。而反議論其是非者。尤堪捧腹。茲所授據。非敢誇多鬥靡。政不欲踵前弊耳。

凡書籍皆有篇目。唯是編各注本。從無次序目錄。其篇卷中雜亂無紀。苟欲求其一方一法。茫然無措。必至翻閱殆盡。

方始得見。讀者殊厭苦之。今卷帙之外。悉照他書編次目錄。以便尋討。

康熙丁亥十月既望虞山錢潢識

白話文:

違背經典,破壞法度,沒有比這更過分的了。更可笑的是,有些人拿前人的注解當成自己的,還反過來批評是非,真是令人捧腹大笑。我所依據的內容,並非想要炫耀自己學識淵博,只是不想重蹈覆轍而已。

一般書籍都有目錄,可是這些注解版本卻沒有,章節篇卷混亂無序。如果想要尋找特定的方子或方法,就會茫然無措,必須翻遍整本書才能找到,讀者實在是太辛苦了。現在我在書本之外,依照其他書籍的編排,製作了目錄,方便讀者查找。

康熙丁亥年十月十五日,虞山錢潢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