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凡例 (2)
凡例 (2)
1. 凡例
尚論已分兩篇,殊為合法。今更為條分縷析,而為前後兩篇,庶令涇渭分流,則陰陽易辨。厥陰一經,為陰氣已極,猶天地之陽氣已長,且欲出地,故為陰陽相半之經,所以厥熱互見,難以分篇。即下利諸證,亦有陰陽寒熱之分,為三陰之所並有,雖已見於少陰篇中,而又匯於此篇之盡處者。
亦以厥陰經陰中有陽,多癰膿便血之證,故又總聚於一篇之中也。其陰陽易及瘥後諸復證,乃病後遺證,亦在厥陰篇後者,以六經盡處故也。辨脈法未注,及已注之素問五篇,皆傷寒論之根柢,統俟續刻。論中壞病二則,舊本皆虛懸於三陽證治之中,從未有著落用處。前人皆不悟仲景所以立法之故,
而每嘆為脫簡之餘,惜其無有治法,致喻氏另立一門,亦間置於諸篇之中,而不知隨證治之,及以法治之之實,正在何處?誰知執柯伐柯,其則不遠?若一悟其理,便知燈即是火,何必道邇求遠,焉用嘆息為哉!今以太陽病桂枝不中與也一條,列於太陽上篇桂枝湯正治之後。
其下文誤汗、誤下、誤吐、誤用溫針之諸變逆證,即壞病也。其下所繫之方,即壞病治法,所謂隨證治之之實也。謂之壞者,蓋為醫所壞,即誤治之變證也。以本未壞之太陽病,而以誤汗、吐、下、溫針壞之,故稱壞病。又以本太陽不解,轉入少陽者一條,列於少陽篇小柴胡湯正治之後。
其下文誤汗、吐、下、溫針諸變症,即少陽壞病,以法治之之實也。條例井井,治法森森,有何疑嘆?其所晦而不明者,皆由編次之失,以致顛倒錯亂,今人無從察識耳。結胸痞證,其病之陰陽虛實各異。而從來舊注,皆云結胸為風傷衛、陽邪陷入所致;痞證為寒傷營、陰邪陷入所致。
此千載之誤。細閱論中,究竟中風亦有心下痞者;傷寒亦有結胸者;更有中風傷寒並見,而但作心下痞者;有但傷寒而心下滿硬痛者為結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參伍錯綜,全無定法,豈可以風寒營衛,分一定之痞結乎?所以不能分隸於上中兩篇之內,故先挈其綱領一篇,方列條目於後。
另成一卷,介於三篇之中,在中風傷寒兩篇之後,以見風寒均有此二證之意,且以便於翻閱。
溫病及風溫,原屬春夏溫熱之邪。嘗竊推仲景之旨:本以青龍為治溫之主劑,白虎為治暑之主劑。其病原屬太陽,且大青龍湯已作太陽下篇首條之主治,故亦當附於太陽下篇之後。其痓、濕、暍三症,叔和雖云三種宜應別論,然邪由營衛而入,其證原屬太陽,故亦稱太陽病,所以附於太陽之末。
論中一百一十二方。宋儒臣林億奉敕校正醫書,其序傷寒論云:「晉皇甫謐作甲乙經序,謂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則其方法祖神農宗伊尹而作也。」成無己注本,方各有論。大約皆用內經:甘以緩之,辛以散之,酸以收之。
白話文:
這本書的內容已經分成兩篇,這樣分類其實很合理。現在我更進一步地將它條列細分,區分為前後兩篇,這樣做可以使陰陽的界限更加清楚,容易辨識。厥陰經是陰氣達到極致的狀態,就像天地間的陽氣已經開始生長,準備從地底冒出來一樣,所以它是一條陰陽各半的經脈。因此,厥陰的病症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現象,很難單獨歸為一篇。即使是下利(腹瀉)等症狀,也區分陰證、陽證、寒證、熱證,三陰經都可能出現,雖然在少陰篇中已經提到,但仍然在這一篇的最後總結。
這樣安排也是因為厥陰經是陰中有陽,容易出現癰腫化膿、便血等病症,所以將這些病症都集中在這一篇。至於陰陽易(病後復發、轉換)以及痊癒後又復發的病症,都屬於病後的遺留問題,也放在厥陰篇的後面,因為這是六經的終點。辨脈的方法,原文沒有詳細解釋,以及已經解釋過的《素問》五篇,都是《傷寒論》的基礎,之後會一併整理出版。書中關於壞病的兩條,舊版本都虛懸在三陽病症的治療之中,沒有實際的應用之處。前人都沒有領悟到張仲景這樣立法的用意,
而常常感嘆是遺漏的簡冊,可惜沒有相關的治療方法,以至於喻嘉言另立一個類別,也將其隨意放在各篇之中,而不知道其實應該依照病症來治療,以及治療的方法究竟在哪裡。誰知道其實方法就在眼前,如果能夠領悟其中的道理,就會知道燈就是火,何必捨近求遠,又何必嘆息呢?現在我將太陽病使用桂枝湯沒有治好的那條,放在太陽上篇,桂枝湯的正確治療之後。
它的後文提到因為誤用發汗、攻下、催吐、溫針等導致的各種變逆症狀,就是壞病。其下所記載的方劑,就是壞病的治療方法,也就是所謂的依照病症治療的實質。說它是壞病,是因為醫師的誤治造成的變證。原本沒有損壞的太陽病,因為誤用發汗、催吐、攻下、溫針而損壞,所以稱為壞病。另外,關於原本太陽病沒有痊癒,反而轉入少陽病的那條,則放在少陽篇小柴胡湯的正確治療之後。
它的後文記載因為誤用發汗、催吐、攻下、溫針等造成的各種變症,就是少陽的壞病,也是依照治療方法而實際運用的。條例清楚,治療方法嚴謹,有什麼好疑惑嘆息的呢?那些讓人感到晦澀不明的地方,都是因為編輯次序的錯誤,導致顛倒錯亂,讓後人無法理解。結胸和痞證,它們的病因陰陽虛實各不相同,而從前的註解,都說結胸是因為風邪侵入衛分,導致陽邪內陷;痞證是因為寒邪侵入營分,導致陰邪內陷。
這是千年來的錯誤理解。仔細閱讀書中的內容,會發現中風也有心下痞的症狀,傷寒也有結胸的症狀,甚至有中風傷寒同時出現,而僅僅表現為心下痞的;有單純傷寒而心下脹滿堅硬疼痛的,稱為結胸;單純脹滿而不痛的,稱為痞。這些病症錯綜複雜,完全沒有固定的規律,怎麼可以用風寒侵入營衛來區分固定的痞證和結胸呢?所以不能將它們歸入上篇或中篇的內容,所以先將它們的綱領提出來單獨成篇,再將詳細的條目列在後面。
另成一卷,介於三篇之中,放在中風和傷寒兩篇的後面,以表明風寒都可能導致這兩種病症,也方便查閱。
溫病和風溫,原本屬於春夏溫熱的邪氣。我曾經私下揣摩張仲景的旨意,認為他本來是以青龍湯作為治療溫病的主要方劑,以白虎湯作為治療暑病的主要方劑。這些病原本屬於太陽病,而且大青龍湯已經作為太陽下篇第一條的主治方劑,所以也應該附在太陽下篇的後面。至於痓、濕、暍三種病症,王叔和雖然認為應該分別討論,但是這些邪氣都是從營衛而入,其病症本來就屬於太陽病,所以也稱作太陽病,因此附在太陽篇的末尾。
書中總共有一百一十二個方劑,宋朝的儒臣林億奉皇帝的命令校正醫書,他在《傷寒論》的序文中說:晉朝的皇甫謐在《甲乙經》的序中說,伊尹以聖人的才能,利用神農本草來製作湯液,漢朝的張仲景擴充湯液的理論,寫成十幾卷書,應用起來效果很好,可見他的方法是師法神農、宗法伊尹而寫成的。成無己的註解版本,每個方劑都有相關的論述,大致都是運用《內經》中「甘以緩之」、「辛以散之」、「酸以收之」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