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潢

《傷寒溯源集》~ 凡例 (3)

回本書目錄

凡例 (3)

1. 凡例

及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之類。未能盡髮長沙立法之義。致後人有隨文順釋之譏。今每方各立一論。推原其制方之意。發明其用藥之因。入何經絡。走何臟腑。及藥性之寒熱溫涼。用法之升降補瀉。申明逆從反正。奇偶緩急。以至熱因寒用。寒因熱用。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正治反佐之巧。一如用兵之奇正犄角。實實虛虛之變。使學者知長沙創法立方之妙。心思智慮之周。令人有鑑於此。庶幾無鹵莽妄投之患矣。注中多所辨論。以補前注之失。但後世末學。何敢臧否前哲。然道為天下之公器。斯民之生命系焉。若拘於小節。一任其差訛背謬。

其如民命何。孟子曰。不直則道不見。故凡深奧而難知者。固不能言。苟知之者。則不得不言。若議論太煩者。亦不及言。然不敢以一己之私見妄辨。大凡注有未妥。即仍以仲景之言辨之。義有未明。則以黃帝岐伯之經文證之。又引前賢之妙義以申明之。其注中有精義。必歎服而引用之。

皆公心論道。而無偏黨阿私。然賢之言則辨之。以竊補其知慮之未周。其不賢者。舛誤實多。辨之則不勝其辨。故不多及也。請以質之同好。知我罪我。不暇計也。注中辨論雖多。若非反復詳明。恐不能啟蒙發瞶。故詞繁而不殺。然不敢盜襲前人一言半句。以欺罔後學。苟有引用。

必曰某經某篇。某人某書。使讀者皆可考訂。亦不似成氏以下諸家。動輒以經云二字為名。若果出之靈素篇中。及金匱傷寒論者。固稱允當。其有出自王叔和序例中語。亦謬稱經云。至有荒謬無稽之談。亦概稱經曰。令學者無從稽考。雖荒唐背謬之語。亦誤認為聖經賢傳而聽信之。

致令經學淆亂。傳論失真。如叔和傷寒例中。引用素問熱病論以作證據。遂改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句。為凡傷於寒則為病熱。又增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等語。雜入己意。大改經文。其他誤謬。靡所止極。又如朱奉議之擅改傷寒方論。陶節庵之抹殺仲景原文。

叛經壞法。惑亂後人。莫此為甚。更後有以前人之注為己有。而反議論其是非者。尤堪捧腹。茲所授據。非敢誇多鬥靡。政不欲踵前弊耳。

凡書籍皆有篇目。唯是編各注本。從無次序目錄。其篇卷中雜亂無紀。苟欲求其一方一法。茫然無措。必至翻閱殆盡。

方始得見。讀者殊厭苦之。今卷帙之外。悉照他書編次目錄。以便尋討。

康熙丁亥十月既望虞山錢潢識

白話文:

凡例

對於體內熱邪過盛的情況,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而寒邪過盛時,則要用辛溫的藥物來調和。過去的醫家未能完全闡明張仲景(長沙)的立法精神,導致後人有批評他們只是照字面解釋的說法。現在,我會在每個方劑後面加上一段說明,探討這個方劑的原始用意,闡明藥物的用法,說明藥物進入哪些經絡和臟腑,以及藥性的寒熱溫涼、用法的升降補瀉,進一步解釋順治、逆治、反正、奇偶、緩急等治療原則,甚至熱證用寒藥、寒證用熱藥、通證用通法、塞證用塞法,以及正治和反佐的巧妙應用,就像用兵時的奇兵和正兵互相配合、虛實變化的道理一樣,讓學習的人了解張仲景創立法則和開立方子的精妙之處,以及他心思的周密,希望能藉此讓人有所警惕,避免魯莽用藥的錯誤。

註解中有很多辯證討論,用來彌補之前註解的不足。但後世的學子,怎麼敢隨意批評前人的學術呢?然而醫學是天下的公共資源,人民的生命健康都維繫於此,如果拘泥於小的細節,任由錯誤和謬論存在,那人民的性命該怎麼辦呢?孟子說:「不說出真理,真理就無法被看見。」所以,對於深奧難懂的道理,如果自己不明白,就不能隨意說,但如果自己懂了,就不得不說出來。如果討論太過繁瑣,也沒辦法一一說明。但我並不敢用自己的片面想法去妄加辯解。一般來說,如果註解有不妥的地方,我就會引用張仲景的話來辯證;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引用黃帝、岐伯的醫學經典來證明,也會引用前賢的精闢見解來加以闡明。如果註解中有精闢的見解,我一定會敬佩地引用。

這些都是我秉持公心探討醫學道理,沒有偏袒和私心。對於賢者的言論,我會加以辯證,希望能彌補他們考慮不周的地方。至於那些不賢之人的言論,錯誤實在太多,如果一一辯駁,實在是沒辦法說完,所以就不多說了。希望能和同好一起探討,讓他們了解我,無論是責備或讚許,我都無暇顧及。註解中雖然有許多辯論,但如果不是反覆詳細說明,恐怕不能啟發蒙昧、讓聽不清楚的人明白。所以,雖然文字比較多,但也不會過於簡略。我絕不敢抄襲前人隻字片語,來欺騙後來的學者。如果有引用,一定會註明是出自哪部經典的哪一篇文章,或是哪位人士的哪一本書,讓讀者都可以查證。不像成氏等後世醫家,動不動就用「經云」兩個字來帶過。如果真的是出自《靈樞》、《素問》篇章,或是《金匱》、《傷寒論》中的內容,當然是恰當的。但有些內容明明是出自王叔和的序例中的話,也錯誤地說成「經云」;甚至有些荒謬無稽的言論,也一概用「經曰」來概括,讓學者無從考證。這樣一來,即使是荒唐錯誤的言論,也會被誤認為是聖賢的教誨而輕信,導致醫學經典混亂、傳論失真。像是王叔和在《傷寒例》中,引用《素問·熱病論》來作為證據,就把「人傷於寒,則為病熱」這句話改為「凡傷於寒,則為病熱」,又增加了「寸尺俱浮者,太陽受病;寸尺俱長者,陽明受病」等話,摻雜了自己的意思,大幅改動了經典原文。其他像這樣的錯誤實在太多了。還有像朱奉議擅自修改《傷寒方論》、陶節庵抹殺張仲景原文,這些都是背叛經典、擾亂後人視聽的行為,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更有甚者,有人把前人的註解據為己有,反而評論起前人的對錯,實在令人啼笑皆非。我現在的論述,不敢誇耀內容豐富,只是不想重蹈前人的錯誤。

所有的書籍都有篇目,唯獨這本書的各個註解版本,從來沒有次序和目錄,篇卷中的內容雜亂無章。如果想要查找某個方劑或某種方法,會茫然不知所措,必須翻閱所有內容,才能找到,讀者會感到非常厭煩。現在,我在書的外面,比照其他書籍編制了目錄,方便查找。

康熙丁亥年十月十六日,虞山錢潢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