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陰陽發病六經統論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也。
此一節,提挈綱領,統論陰陽,當冠於六經之首。自叔和、無己諸家,錯簡於太陽脈證之後,致喻氏以未熱注無熱,悖於立言之旨矣。蓋仲景以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則可辨,因發知受,有陰經陽經之不同,故分發熱無熱之各異,以定陽奇陰偶之愈期也。發於陽者,邪入陽經而發也。
發於陰者,邪入陰經而發也。即陰陽應象論所謂「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陰陽更勝」之變也。發熱惡寒者,如太陽居身之表,營衛之所流行也。營衛者,即谷之一氣所化也。衛行脈外,本下焦命門之真陽,蒸穀氣而布皮膚,司開闔而固毛孔者也。營行脈中,本上焦太陰之真氣,
降中焦穀氣之精華,以滋養灌溉,充貫夫一身者也。若風傷衛,則衛陽受邪,故頭項強痛,發熱惡風而汗出也;寒傷營,則營陰受邪,故頭項強痛,發熱惡寒,無汗體痛嘔逆也。營衛雖有淺深,其發於太陽則一也。若陽明之經,已在營衛之內,肌肉腠理之中,雖無關營衛,亦必由營衛而入,
故有一日得之,不發熱而惡寒者,逮邪氣既入陽明,則惡寒自罷,身熱汗自出,不惡寒而反惡熱矣。然汗雖多,尚微發熱惡寒者,猶為外證未解也。若入里則發潮熱矣,故熱不潮者,尚未可與承氣湯也。少陽為軀殼之裡層,自此以外,由陽明而達太陽,故屬陽分而為表。少陽猶是三陽之內面,
故稱半表,自此以內,則腸胃臟腑也,故為陰分而為里。少陽乃胃腸臟腑之匡郭,故為半里。蓋統系隸乎表,而部位接於裡也。邪氣犯之,非若太陽居表邪之所客者淺近,惡寒即能發熱,發熱即能惡寒,寒熱每多並作,唯少陽一經,邪之所入者深遠,其出而達於皮膚營衛不易,
故其發也,則如瘧而往來寒熱矣。夫三陽發熱,狀雖不同,而發熱則無不同也。至於三陰本無發熱之例,四逆惡寒,其常也。間有反發熱、反不惡寒、手足反溫,其變也。如太陰表證,並無發熱者,一則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又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
宜桂枝湯。」又曰:「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皆太陰無熱之表證也。至少陰病,則曰「始得之反發熱矣」。發熱而曰反者,因無熱者而又發熱,故謂之反也,乃少陰虛寒之表證,故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少陰證,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而以附子湯主之。
又如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是皆惡寒而無熱之謂也。又若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此又以不惡寒為反也。其外熱面赤,亦非發熱之熱,乃陰盛格陽於外也。至少陰病下利,
白話文:
陰陽發病六經統論
疾病有的發熱惡寒,這是陽氣發病;有的不發熱也不惡寒,這是陰氣發病。陽氣發病者七天痊癒,陰氣發病者六天痊癒,這是因為陽數為七,陰數為六。
這一段文字,是總綱領,統論陰陽,應該放在六經論述的開頭。自從叔和、無己等醫家,將此節錯誤地放在太陽脈證之後,導致喻氏認為無熱證不應註解為無熱,這與原文的本意相悖。因為張仲景認為外邪入侵,受邪的根本難以得知,發病的症狀卻可以辨別,從發病的症狀可以得知受邪的性質,陰經陽經的受邪有所不同,所以區分發熱與不發熱的不同症狀,來確定陽奇陰偶的痊癒時間。陽氣發病,是指邪氣入侵陽經而發病;陰氣發病,是指邪氣入侵陰經而發病。這正如《陰陽應象論》所說的:「陽盛則身熱,陰盛則身寒」,是陰陽盛衰變化所致。
發熱惡寒,就像太陽經位於人體外表,營衛之氣在此運行一樣。營衛之氣,是谷氣化生而來的。衛氣運行於脈外,源於下焦命門的真陽之氣,溫煦谷氣而布散於皮膚,主管開合而固護毛孔;營氣運行於脈內,源於上焦太陰的真氣,下降中焦,吸收谷氣的精華,用以滋養灌溉,充盈全身。如果風邪傷及衛氣,則衛陽受邪,所以會出現頭項強痛、發熱惡風而汗出;如果寒邪傷及營氣,則營陰受邪,所以會出現頭項強痛、發熱惡寒、無汗、體痛、嘔逆。營衛雖然有深淺之分,但發病於太陽經則表現一致。
如果陽明經受邪,陽明經已在營衛之氣內,在肌肉腠理之中,雖然與營衛氣不相通,但也必定通過營衛而入。所以,有的病人一日得病,不發熱而惡寒,等到邪氣深入陽明經,則惡寒自止,身熱汗自出,不惡寒而反惡熱。然而,即使汗多,仍微有發熱惡寒,這表示外證尚未解除。如果邪氣入裡,則會發潮熱。所以,熱不潮者,還不能服用承氣湯。
少陽經是軀幹內裡的層次,從少陽經往外到陽明經、太陽經,屬陽分而為表;少陽經也屬於三陽經的內面,所以稱半表;從少陽經往內,則是腸胃臟腑,所以屬陰分而為裡;少陽經是胃腸臟腑的屏障,所以稱半裡。總之,少陽經統屬於表,而部位連接著裡。邪氣犯少陽,不像太陽經在表邪客淺近,惡寒就能發熱,發熱就能惡寒,寒熱往往同時出現。唯獨少陽經,邪氣入侵較深,不易從皮膚營衛排出,所以發病時,寒熱往來,如同瘧疾一樣。
三陽經發熱,症狀雖然不同,但發熱則沒有區別。至於三陰經,本來沒有發熱的例子,四肢厥逆惡寒是常態,偶爾出現反發熱而不惡寒、手足反溫,則是變證。例如太陰經表證,並無發熱,例如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象微弱,陰氣鬱滯,時間較長則將要痊癒;又如太陰病,脈浮者可以發汗,宜用桂枝湯;又如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屬於太陰病,這些都是太陰經無熱的表證。
至少陰病,則說「始得之反發熱矣」,之所以說「反」,是因為原本無熱,卻又發熱,所以稱為反。這是少陰經虛寒的表證,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少陰病,得病二三日,口中和緩,背部惡寒,應該灸治並服用附子湯。
又如少陰病,惡寒,身體蜷縮,下利,手足厥逆冰冷;少陰病,四肢厥逆惡寒,身體蜷縮,脈象不應指,不煩躁而不安,這些都是惡寒而無熱的表現。又如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象微弱將絕,身體反而不惡寒,這也是以不惡寒為反證。其外熱面赤,也不是發熱的熱,而是陰盛格陽於外。至少陰病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