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自序 (1)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1. 自序

夫天地間風寒暑濕之邪,皆可為病。人若中之,失治而致夭枉者多矣。雖古聖立法,載在靈樞、素問兩經之中,奈其義淵深,人莫能解。迨漢長沙守張仲景,憫宗族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症,為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實祖述黃岐之經義,論廣伊尹之湯液,追神農體箕子而作也。其書統載於金匱玉函經中。華佗見之而嘆曰:「此書可以活人。」晉玄晏先生皇甫謐作甲乙經,其論治傷寒,唯長沙一人而已。宋文潞公藥准云:「仲景書為群方之祖。」所以後起諸賢,雖千變萬化,各鳴其所得,而無能逾越其矩度者。

自西晉太醫令王叔和編次仲景方論十卷,附入己意為三十六卷,而卒病論六卷早已遺亡,不復得睹矣。至金成無己,尊奉叔和,又注為傷寒論十卷,今所行於世者,究僅七卷,而前後舛錯,六經混淆,使讀之者茫無緒端,檢閱者漫難尋討。如少陽諸證,雜入太陽篇中;合病並病,散處三陽前後;結胸痞症,曾不分別陰陽;臟結三條,分隸四卷首尾;中風傷寒紛出,麻黃桂枝雜陳;壞病無從安置,疑為久遠遺失;溫病不知方法,謂非作者所長,致後人不知隨症之治,而壞病遂無治法,概以麻黃桂枝治溫,而溫病每致云亡。凡此皆叔和編次之失,無己註釋之病也。

及宋奉議朱肱活人書一出,始變長沙之定法,而攪亂經文,可稱作俑。明節庵陶華截江網、殺車槌告成,盡廢仲景之原文,而奄為己有,實為僭竊。新安方有執痛闢其非,條辨因之而作;江右喻嘉言指摘其謬,尚論由此而成。然皆經義未馴,豈能澄清其濁亂?陰陽莫辨,安能洞悉其淵微?

潢以魯鈍之質,自知譾劣,焉能少窺其淵奧?賴先人力學,仰聆訓誨於童年。昔以知非之歲,忽犯傷寒,將成不起,續得痛痹,幾殞其軀。既得復甦,因念兩世食德,非立功何以報稱?九死重生,唯活人乃可云酬。誓必治療千人,方為滿願。既而思之,恐願大難盈,無如闡發先聖精微,務使流通遠播,俾業醫者,臨症可以辨疑,處方得其精當,庶可以全天地之大德,拯生民之危殆。但三十年來,風塵鹿鹿,舊學荒疏,因遂發篋陳書,奮志苦讀,晝夜揣摩,寒暑無間。恐未得經旨,因注素問廿篇,然後更發仲景書讀之。遇隱義未明,必披羅經傳,鉤玄索隱,或沉思默想,輒擱筆連旬。仲景之文,或有脈無證,或有證無脈,或有方無法,或有法無方。凡遇艱難,無不殫心竭慮,不敢少有怠忽,務必闡發微妙,極盡精深,真所謂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者也。至於疑似之間,鮮不盡力申明。若見昔人誤謬,亦必極其辨論。雖或負罪於前賢,亦或有裨於後世。

但自愧學力粗疏,識見短淺,或理深未達,或舛錯難明,姑存疑而有待,倘發端於後起,繼續奚窮?若賢智以挺生,曷其有極?竊潢立言之意,蓋欲使天下後世,皆蒙先聖先賢之澤,令沉疴奇疾,悉沾生和長養之仁,是以直溯源流,深窮根柢,推求靈素,辨論陰陽。

白話文:

自序

天地間風寒暑濕等邪氣,都能致病。人若感染這些邪氣,得不到治療而夭折的很多。雖然古代聖賢制定了醫學理論,記載在《靈樞》、《素問》兩經之中,但其義理深奧,難以理解。直到漢代長沙太守張仲景,看到許多宗族親人因病夭亡,無法得到有效的救治,於是勤奮研習古代醫學典籍,廣泛收集各種醫方,參考《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結合自身的臨床經驗,編寫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這部著作實際上是繼承了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擴展了伊尹的湯液理論,追溯神農、箕子等先賢的醫學思想而創作的。這部書的精華內容,收錄在《金匱玉函經》中。華佗看到這部書後讚歎道:「這本書可以救人!」晉代玄晏先生皇甫謐撰寫的《甲乙經》,論述傷寒治療的,只有長沙張仲景一人而已。宋代文潞公張元素說:「仲景的書是眾多醫方之祖。」因此,後世的醫家,即使變化多端,各有心得,卻都不能超越張仲景的醫學框架。

從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整理編次張仲景的醫方,十卷增補為三十六卷,而《卒病論》六卷早已遺失,再也看不到了。到金代成無己尊奉王叔和的版本,又為《傷寒論》作注,成為十卷本。現在世面上流傳的,只有七卷,而且前後錯亂,六經辨證混淆不清,使讀者茫然不知所措,查找醫案也十分困難。例如少陽病的症狀,卻混雜在太陽篇中;合病、並病散佈在三陽篇前後;結胸痞症,沒有區分陰陽;臟腑病的論述,分散在四卷的首尾;中風、傷寒混雜在一起,麻黃、桂枝等藥物也混亂排列,各種疾病的歸類毫無章法。這可能是由於年代久遠,醫書遺失,溫病的治療方法也不清楚,認為不是張仲景所擅長,導致後人不知道如何根據症狀治療,溫病的治療方法更是缺失,大多用麻黃、桂枝治療溫病,結果常常導致病人死亡。這些都是王叔和編次上的失誤,也是成無己注釋上的不足。

到了宋代,奉議郎朱肱的《活人書》問世,開始改變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卻也混亂了經文,可以說是始作俑者。明代節庵陶華刪改仲景原文,據為己有,實屬剽竊。新安方有執痛斥其謬誤,條分縷析地寫了反駁文章;江右喻嘉言也指出其錯誤,寫了《尚論》。然而,他們對經義的理解都不夠透徹,又怎能澄清醫學上的混亂呢?陰陽辨證不明,又怎能洞悉醫學的深奧呢?

我资质愚钝,自知才疏學淺,怎能窥探醫學的奧秘呢?幸賴先人努力學習,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醫學教育。年輕時,我曾患傷寒,病情危急,幾乎不治,後來又患痛痹,幾乎喪命。痊癒後,我想到自己能夠死裡逃生,是祖上積德的結果,不能不有所回報。唯有救治病人才能報答上蒼的恩賜。我發誓要治療一千名病人,才能算是完成心願。後來又想到,這個願望可能太大了,很難完成,不如闡發前賢的精妙醫學理論,讓更多人受益。

我希望能讓更多人學習到這些知識,使從事醫學的人,在臨床上能辨別疑難雜症,開處方能更加精準,或許這樣才能盡到天地之德,拯救危難中的百姓。但三十年來,時局動盪,舊學荒廢,因此我重新整理舊書,努力苦讀,日夜研習,不分寒暑,唯恐不能領悟經義的精髓,於是先注釋了《素問》二十篇,然後重新研讀仲景的著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查閱各種醫書典籍,深入研究。

有時沉思默想,往往停筆數天。仲景的著作中,有些有脈候卻沒有相應的症狀,有些有症狀卻沒有脈候,有些有方劑卻沒有治療方法,有些有治療方法卻沒有相應的方劑。遇到困難,我都竭盡全力,不敢有絲毫懈怠,務必闡明其精妙之處,做到極致。我如同爬梳剔抉,刮垢磨光一樣,仔細研讀。對於疑似之處,都盡力闡明,如果發現前人的錯誤,也會極力辨析,即使可能會得罪前賢,也希望能對後世有所裨益。但是,我自知學識淺薄,見識短淺,有些道理理解得不夠透徹,有些錯誤難以澄清,姑且保留疑問,等待後人進一步研究。如果後起之秀能夠繼承發展,那將是無窮無盡的。如果賢能之士不斷湧現,那又將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呢?

我寫作的目的,是想讓天下後世都受到古代聖賢的恩澤,讓所有疑難雜症都能夠得到治療和康復,因此我追溯醫學的源頭,探究其根本,深入研究《靈樞》、《素問》,辨析陰陽,援引古證,結合現代實際,分經辨證,使讀者能夠了解疾病的發生原因和變化過程,並且明白治療方法的依據和用藥的原因。如果能夠明白這些道理,自然就能夠見解清晰。但是,聖賢的醫書很難讀懂,學習者常常望而卻步。如果不是潛心探索,刻意研精,怎能不勞而獲呢?唉!醫學正道久已衰敗,邪說橫行,日積月累,深入人心,謬誤相傳,習俗難改,恐怕我微薄的力量,不足以扭轉乾坤,微弱的光芒,又怎能照亮漫漫長夜呢?姑且留下這些文字,等待賢才繼起,發揚光大聖賢的醫學思想,成為醫學的棟樑。如果我的這些文字,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醫學更加完善,那將是醫學之幸,也是百姓之幸,我又有什麼遺憾呢?

虞山錢潢天來甫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