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

《傷寒六書》~ 傷寒瑣言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瑣言卷之一 (1)

1. 傷寒瑣言卷之一

2. 辯張仲景傷寒論

客有過予而問之曰:甚矣,傷寒之深奧,桂枝、麻黃二湯之難用也,服之而愈者,才一二;不愈而變重者,嘗八九。仲景立法之大賢也,何其方之難憑,有如此哉!今人畏而不用,以參蘇飲、和解散等平和之劑而代之,然亦未見其妙也。子盍與我言之。予曰:籲,難言也,請以經語證之。

經曰:冬氣嚴寒,萬類潛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以此言之,傷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

桂枝、麻黃二湯,為當時之傷寒設,與過時之溫暑者,有何預焉?夫受病之原則同,亦可均謂之傷寒。所發之時既異,治之則不可混也。請略陳之。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者,四時之正氣也,以成生長收藏之用。風亦因四時之氣,而成溫涼寒熱也。若氣候嚴寒,風亦凜冽。

天道和煦,風亦溫暖。冬時坎水用事,天令閉藏,水冰地凍,風與寒相因,而成殺厲之氣。人觸冒之,腠理鬱塞,乃有惡風惡寒之證。其餘時月,則無此證也。仲景固知傷寒乃冬時殺厲之氣所成,非比他病可緩,故其為言特詳於此書而略於雜病也。倘能因名以求其實,則思過半矣。

不幸此書傳世久遠,遺帙頗多。晉太醫令王叔和得於散亡之餘,詮次流傳,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論混經,未免穿鑿附會。成無己氏因之,順文註釋,並無缺疑正誤之言,以致將冬時傷寒之方,通解溫暑,遺禍至今而未已也。溫暑必別有方,今皆失而無徵也。我朝宋景濂學士嘗嘆《傷寒論》非全書,得其旨哉!蓋傷寒之初中人,必先入表。

表者何?即足太陽寒水之經。此經行身之後,自頭貫脊,乃有頭疼脊強,惡寒之證。在他經,則無此證矣。況此經乃一身之綱維,為諸陽之主氣,猶四通八達之衢,治之一差,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故宜此二湯發散表中寒邪,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若以此湯通治春溫夏熱之病,則誤之甚矣。

曰:傷寒發於冬時,已聞命矣。邪之在表,為太陽經也。一經而有二藥之分又何耶?曰:在經雖一,然則有榮衛之分焉。寒則傷榮,證乃惡寒發熱而無汗,脈浮緊。蓋浮為在表,緊為傷寒,有寒則見,無寒則不見也。當用麻黃湯輕揚之劑發而去之,寒邪退而汗出表和而愈矣。

曰:緊脈固為矣。脈之緩者,亦用桂枝湯又何耶?曰:風則傷衛,衛傷則自汗。緣太陽受風,不能衛護,腠理疏而汗泄,所以脈見浮緩也。脈雖浮緩,其受寒則一,故亦宜桂枝辛溫之藥解散寒邪,腠理閉而汗止表和而愈。又有榮衛俱傷者,二湯又難用也,故復設大青龍湯。然此藥難用,非庸俗得而識也。

白話文:

辯張仲景傷寒論

有人向我請教,說傷寒的學問實在深奧,桂枝湯、麻黃湯很難運用,服藥後痊癒的只佔一、二成,沒治好反而病情加重的卻有八、九成。張仲景是醫學大家,他的方劑為何如此難以掌握呢?現在的人害怕使用他的方劑,改用參蘇飲、和解等溫和的藥劑代替,但效果也不理想。於是,他請我解說。

我說:唉,這很難說清楚,讓我用經文來驗證吧。

經文中說:冬天寒氣逼人,萬物潛藏,君子注重保暖,就不會受寒生病。只有冒犯寒邪的人,才稱為傷寒。其實四季都會生病,但特別把傷寒視為毒邪,是因為它是最具殺傷力的寒邪。寒邪入侵身體立即發病的,叫做傷寒;沒有立即發病的,寒邪會藏在肌膚,到春天變成溫病,到夏天變成暑病。暑病比溫病更熱更重。由此可知,傷寒指的是冬天受寒立即發病的疾病。

桂枝湯、麻黃湯是針對當時的傷寒而設的,跟其他季節的溫病、暑病有什麼關係呢?雖然致病的原則相同,都可以稱為傷寒,但發病的季節不同,治療方法就不能混淆。讓我簡單說明一下。

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構成生長收藏的規律。風也隨著四季的氣候變化而溫暖、涼爽、寒冷、炎熱。如果氣候嚴寒,風也凜冽;如果天氣溫暖,風也溫和。冬天是坎水當令的季節,天地閉藏,水結冰,地凍結,風和寒氣結合,形成致命的寒邪。人如果受了寒邪,肌膚腠理閉塞,就會出現惡風惡寒的症狀。其他季節則不會有這種症狀。

張仲景很清楚傷寒是由於冬天的寒邪所致,不像其他疾病可以緩慢治療,所以他在《傷寒論》中對傷寒的描述特別詳細,而對其他雜病則比較簡略。如果能根據名稱去探究其本質,就能理解一半以上了。

不幸的是,這本書流傳至今,遺失的部分很多。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從散失的殘本中整理編排,使它得以流傳,功勞很大。可惜的是,他用自己的理解混淆了經文的意思,難免牽強附會。成無己據此注解,只是順著原文解釋,並沒有糾正錯誤,導致將冬天的傷寒的治療方法,泛用於溫病暑病,一直遺害至今。溫病暑病肯定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現在都遺失了,沒有依據可循。我朝宋景濂學士曾感嘆《傷寒論》不是完整的一本書,他的見解很精闢!

概括來說,傷寒初期,寒邪一定先侵入表層。表層是什麼呢?就是足太陽膀胱經。這條經絡從頭到腳貫穿全身,所以會有頭痛、項強、惡寒等症狀。其他經絡則沒有這種症狀。而且,這條經絡是全身的綱領,是諸陽之氣的主宰,如同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治療上稍有差池,就會產生不可預料的變化。所以應該用這兩種湯劑來疏散表層的寒邪,《傷寒論》中說「辛甘發散為陽」就是這個意思。如果用這兩種湯劑來治療春溫夏熱的疾病,那就大錯特錯了。

有人問:傷寒發病於冬天,這已經知道了。邪氣在表層,是太陽經的病症。一條經絡卻有兩種不同的藥物,這是為什麼呢?

我回答:雖然是在同一個經絡,但有榮衛之分的。寒邪傷及榮氣,症狀是惡寒發熱而無汗,脈象浮緊。浮脈表示邪氣在表層,緊脈表示傷寒,有寒邪才會出現,沒有寒邪就不會出現。應該使用麻黃湯這種輕揚的藥劑來發散邪氣,寒邪退去,汗出體表,病情就能痊癒。

又有人問:緊脈的情況已經明白了,脈象緩的,為什麼也要用桂枝湯呢?

我回答:風邪傷及衛氣,衛氣受損就會自汗。因為太陽經受了風邪,不能起到保護作用,腠理疏鬆,汗液外泄,所以脈象表現為浮緩。雖然脈象是浮緩的,但它受寒邪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也應該用桂枝這種辛溫的藥物來疏散寒邪,使腠理閉合,汗止,病情就能痊癒。還有一種情況是榮衛都受損,這兩種湯劑就難以使用了,所以又設了大青龍湯。但這種藥也很難使用,不是一般醫生所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