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書》~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明理續論卷之六 (1)

1. 痰證

外證憎寒壯熱,惡風自汗,胸滿,氣上衝咽不得息,但身不疼,項不強。若涎多者,亦隱隱頭疼。脈有寸浮者,亦有寸伏者,以意參之,柴胡半夏湯、金沸草散、大半夏湯。氣上衝者,瓜蒂散吐之。

白話文:

痰證

外在症狀表現為怕冷、發高熱、畏風、自發出汗、胸悶、氣往上衝到咽喉導致呼吸不暢,但身體不疼痛,頸部也不僵硬。如果口水(痰涎)較多,也可能隱隱頭痛。脈象方面,有的人寸脈浮,也有的人寸脈沈伏,需根據情況綜合判斷。治療可用柴胡半夏湯、金沸草散或大半夏湯。若氣往上衝的症狀明顯,則可用瓜蒂散催吐。

2. 傷食

亦頭疼惡寒,身熱,但左手脈平和,右手脈緊盛,知為食也,大橘皮湯、二陳湯。心腹滿痛,大柴胡湯下之;胸滿嘔吐,瓜蒂散吐之。

白話文:

傷食

同樣會出現頭痛、怕冷、發熱的症狀,但左手脈象平穩,右手脈象緊而有力,即可判斷是因飲食不當所致。治療可用大橘皮湯或二陳湯。若心腹脹滿疼痛,可用大柴胡湯瀉下;若胸悶嘔吐,則用瓜蒂散催吐。

3. 虛煩

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頭不疼,身不痛為異耳。表既虛,不可汗;里不實,不可下。叔和云:虛煩有熱,不可攻。

白話文:

虛煩

各種虛弱引起的煩熱症狀與傷寒類似,但不同的是不會怕冷,也不會頭痛或身體疼痛。由於體表虛弱,不能用發汗法治療;體內並無實證,也不能用瀉下法治療。王叔和說:虛弱煩躁伴有熱象時,不可用攻伐的療法。

4. 腳氣

傷寒傳足不傳手,所以寒濕之氣發於足,則類傷寒。其證頭疼身熱,肢節痛,大便秘,或嘔,但初病時起於腳膝屈弱,不能移動為異耳。感於寒,所患必冷,越婢、小續命湯入生薑汁最妙。感於暑,所患是熱,小續命去附子,減桂一半。腳腫,木瓜散、檳榔散。大便秘,脾約丸。

白話文:

腳氣

傷寒病通常影響足部而不影響手部,因此寒濕之氣從足部發作時,症狀類似傷寒。其表現為頭痛、身體發熱、四肢關節疼痛、大便乾結,或伴有嘔吐。但與傷寒不同的是,此病初期會從腳膝開始,導致下肢軟弱無力、難以活動。

若因寒氣侵襲而發病,症狀多為怕冷,此時使用越婢湯或小續命湯加入生薑汁效果最佳。若因暑熱引起,症狀則偏熱,可將小續命湯中的附子去除,並減少一半的桂枝用量。

若出現腳部腫脹,可服用木瓜散或檳榔散。若有大便乾結的情況,則適合使用脾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