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傷寒直格》~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三部九候

夫三部者,寸、關、尺也。寸,應天為上部;關,應人為中部、尺,應地為下部。九候者,各浮於天,沉於地,中為人也。

2. 脈位輕重

高骨旁動脈為關。

中指正按高骨之端是也。俗不明其正理,但以應於下指而差,高骨於頭、中指之間,如此則三指各差在本位之後半部耳。或以頭指正在高骨,或更在高骨之後者,此不通脈之正理也。便使心精瞭然,既下指失其本位,則亦無以知為何病也。

關前至魚際為寸,是名陽位。

一名寸口,正在東關前、堂骨後,赤白肥肉際宛中,骨縫陷中,可容一豆者是,乃名魚際者也。關後為尺,是名陰位。

關後至本經於太陰所入為合,在肘內大約紋動處是名尺澤,長一尺,故名尺也。陰陽兩者之間則名關,三部長三寸,以應三才。凡男左、女右,以中指與大指相接如關,度中指上仄中節兩橫紋之際為一寸。凡取穴以此為則,而脈位之尺寸亦應此也。凡寸脈主自心胸上至頭也;而關脈主中,心胃至臍也;尺脈主下,臍以至足也。

左寸主心及小腸(君火)。左關主肝膽(風木)。左尺主腎、膀胱(寒水)。右寸主肺、大腸(燥金)。右關主脾、胃(濕土)。右尺主命門、三焦(相火)。

所以然者,左手為陽,陽為君,面南布政,而陽始於子水;以一歲六氣正位分之,則應於亥正至醜終氣衰也。水之位主於左尺之脈,脈從尺入寸,故水生風木於左關,應醜至卯初之氣也。木生君火於左寸,陽道已成,故為君火,猶乾始於子而終於巳也,自卯正至巳,二之氣也。

君上而臣下,陽進而升,陰退而降,故右手為陰,始於午火,火面北而受氣,自巳至未正,三之氣也。三焦為正火,主右尺之脈,相火生濕土於右關,正未以至酉,四之氣也。濕土生金於右寸,應酉至亥,五之氣也。又主左尺水,周而復始也。及夫男左、女右為夫婦,故左寸君火克右寸之金;左關木克右關之土,左尺水克右尺之火。

及夫命門者右腎也,屬火不屬水,乃手厥陰心包絡之臟。舉世皆言心包絡之臟有名而無形,由不明理也。夫三焦乃水穀傳化之道路,自口至胃上口為上焦,下至胃下二腸分處為中焦,下至傳化出處為下焦,通曰三焦。今俗妄言無形狀而空有名者誤也。且如人從頭數至足,皆不謂之人,則亦安可言人無形狀耶。

全身而言之,固名人也,且血脈盡皆環貫臟腑,運行周身,如果無命、三焦之形體,則何得氣血運行之道路耶。各浮於腑而沉於臟,中而和緩者胸也。

脈在肌肉以上曰浮,在肌肉之下曰沉。或以肺養皮毛,心養血脈,脾養肌肉,肝養筋膜,腎養骨髓,以此浮沉而分五臟之脈者,言脈位則可,為用則有失治病之道也。

3. 脈息遲速

呼為陽以應天,脈再動以應春夏;吸為陰以應地,脈再動以應冬秋。

氣出為呼,入為吸。再,兩次也。動,至也。

或閏以太息而又一動者,以應長夏脾土,故一息四至、五至皆為和平。

太息,言呼吸或有長者也。長夏,六月也。和平,言為平人不病之脈。

謂一歲四時俱備也。五至以上曰數,不滿四至曰遲。數過備者死,不及一至者亦死。

數為熱,遲為寒。過備,八至之上也。是以平人之息,合病人之脈也。

故經曰:常以不病調病人。由是小兒八至為和平,十至有熱,六至為病寒也。自六歲以下,通曰以此三歲之法。人小則脈如數,長短亦然。

4. 七表

浮、芤、滑、實、弦、緊、洪,此名七表,為陽。少陽之數為七。

浮脈者,輕手乃得,重按之不見。脈見諸陽為表熱,諸陰為表寒。

脈動於肌肉之上也,浮,屬陽,為病在表,一名腑病。或傷風自汗,脈浮為表熱,遲緩之陰者,表寒。

芤脈者,浮大而軟,按之中央虛,兩邊實也。

芤主熱甚失血,寸芤則吐血,微則衄,甚則俱出。關芤則胸癰下血。尺芤則大便血,微則小便血,甚則俱下。

滑脈者,不澀也,多與實、數相兼,則為病熱。或亡液、血衰,雖熱而反澀也;或滑兼遲,則為病寒;平而滑者,腎之本脈。

實脈大而長,浮沉皆得而數,陽熱也。

弦脈者,軟虛而滑,端直而長也。弦主於風,或如琴絃,或如張弓者,弦之太過也。

緊者不緩也,或如轉索,或如切繩者,緊之太過也。

緊脈主痛,多與實、數相兼,則為熱痛;或短、緊、微、細,陰脈相兼者,寒痛也。

洪脈者,極大而數。舉、按者,指實熱之極甚者也。

5. 八里

八里為陰(象易少陰之數八),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也。

微脈者,若有若無,極細而軟也,多兼於遲,主於陰寒。然或熱甚汗泄、吐、利,氣而損虛者;或陽厥極深者,或陽極將死,脈欲絕者;脈亦有微、沉、緩、澀、遲、伏、濡、弱諸陰脈見也。不寒便言為寒,須以標本明之。

先病為本,根本也;後病為標,梢末。又為病之氣為本,受病之臟腑經絡為標。世俗至此更不明其陽極熱證,但以執其陰脈為寒,內外急救于于陽,則殘陰暴絕,而反致死亡者不少也。且察色、聽聲、問證、切脈為神、

聖、功、巧,別病之四法,而脈最為下,則安可執巧之一法,而去其神、聖、功之三法耶!及夫八里之脈,皆有此義,以微脈居先,故於此總而言之也。

沉脈輕手不見,重切之乃得,動在肌肉之下,其位屬陰,為病在裡。一名臟病,或蓄於胸及膀胱者,雖為腑病,其脈亦沉,則皆宜下之。由十二臟腑俱在裡,而經絡皆在表也。大抵但以浮為表,沉為里。然雖臟為陰主裡,腑為陽主表,其於病脈之浮、沉有所不拘也。故太陰脾臟之病腹滿而脈浮者,桂枝攻於表也。夫脈沉數為裡熱,沉遲為裡寒。餘脈皆仿此。

或裡熱吐、利,氣液虛損,或陽厥極深,或熱極將死者,亦皆見諸陰脈沉,切宜審之,不可妄以施治。

緩脈者,縱緩而不急,似遲而小疾。緩而遲為寒,緩大長為熱。

當傷風自汗,或自汗過多,亦為遲緩,熱更甚也。

澀脈者,澀而不滑也。或如刀刮竹,或澀而止住者,澀之太過,主液血衰。

由汗、泄、吐、利,或血溢、血泄,或熱盛耗液而成燥也。一曰澀主心痛,血少故也,以心養血。

遲脈者,一息四至以下也。遲為病寒,然熱盛自汗,吐利過極,則亦為遲也。

氣液損虛,故脈遲而不能數。

伏脈者,脈附於骨,沉之甚也。伏主水蓄於內,積飲不散也。伏位屬陰,在裡深也。病之寒熱,以隨陰陽別之。

附,切近也。水蓄於內,一名留飲。

濡脈者,按之似無,舉之無力也,有似微弱,多兼於遲,主於極冷。然熱泄後,或熱極將死者,脈亦濡弱,須以外證標本參之。

弱脈者,軟虛而無力也。弱之虛冷,必兼微與遲也。然而傷風、中暑,熱甚而自汗大出,則易緩弱而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