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傷寒直格》~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四時平脈

春弦,夏洪(一曰數一曰鉤),秋毛(一曰潘一曰浮),冬石(一曰沉)

白話文:

春天的脈象像琴弦一樣直而滑,夏天的脈象洪大,秋天的脈象輕浮像毛,冬天的脈象沉穩如石。

2. 六步主位平脈

初之氣:自大寒日至春分,厥陰風木之陽用事,而氣微。

白話文:

初之氣:從大寒這一天開始到春分,這段時間裡,厥陰風木的陽氣在发挥作用,但氣候仍然偏微冷。

故曰冬至後日甲子少陽主,然冬至甲子斯無常准,以大約分之:一月如在冬後,即大寒交初氣之分也。一歲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皆仿此。(一氣正月、二月也)

白話文:

因此人們說冬至以後第二天是甲子日,少陽為太歲,但冬至甲子日卻不固定,一般來說:一年有六個甲子日,以應對六氣,一月如在冬季之後(指二十六日之後,即為下一個月中氣小寒的前夕。),即是大寒中氣的前一日。

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時物及風木之象也。

二之氣: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位,陽氣清正在兩陽合明之間,故又云陽明主。

脈弦也。

三之氣:小滿日至大暑,少陽相火之位,陽氣萬物皆盛,故亦云太陽主。

脈洪大而長,天氣萬物人脈與造化同。

白話文:

脈搏時而有力、時而無力,時而快、時而慢,這是自然界風雨變化的徵兆。

從春分到小滿,是少陰君火掌管的時節,陽氣清朗,位於兩陽合明之間,所以也稱陽明主。

脈搏呈弦狀。

從小滿到大暑,是少陽相火掌管的時節,陽氣旺盛,萬物皆盛,所以也稱太陽主。

脈搏洪大而有力,天氣、萬物、人體脈象都與自然界的造化同步。

四之氣:大暑日至秋分,太陰濕土之位,天氣尚盛,而夏後陰已用事,故又云太陰主。此三陰三陽與六氣標本之陰陽異矣。

脈緩大而長。

白話文:

四季之氣:大暑到秋分期間,土旺於此季,天氣仍盛,夏後陰已掌握之事,所以又稱太陰主。這三陰三陽和六氣標本的陰陽有所不同。

或云緊大而長者,傳寫之誤也。濕土主緩大而長,燥金主緊細而短澀,以萬物乾溼明可見焉。時濕土盛,膚腠開通,汗液時泄,故脈雖大長而力緩,不能緊也。至秋後氣衰,寒涼乍閉,故雖微細而力緊也。

五之氣:秋分日以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氣衰陰盛,故又云少陰主也。

脈緊細而微。

白話文:

有人認為脈搏緊大而長是傳抄錯誤。因為濕土主導脈搏緩慢、大而長;燥金主導脈搏緊密、細小而澀滯,這在各種乾濕事物中都可以明顯看到。當夏季濕土旺盛時,皮膚毛孔疏通,汗液時常排出,所以脈搏雖然大而長,但力量卻緩慢,不能緊密。到了秋季以後,陽氣衰弱,寒涼突然閉合,所以脈搏即使細小,但力量卻緊密。

終之氣(一曰六之氣):小雪日以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陰極而終盡,天氣之所收隱,故曰厥陰主。厥者盡也。

白話文:

最後一個氣候階段(也稱第六個氣候階段):從小雪到大寒,這段時間是太陽寒水當令的時候,陰氣達到極點並逐漸消退,天氣開始收斂隱藏,因此稱為厥陰主導。厥,意思是終盡。

脈沉短以敦(敦,厚也)。

萬物收藏在內,寒氣閉塞而膚腠氣液不能散越,故脈沉短而反有力,敦厚而如石也。

凡四時六位平脈大退,則時氣有餘而為病。

如春弦太過則風為病。

不及者氣衰而為病。

四時脈微見為平,此言過微也,如秋脈微而兼夏脈之類也。

反見他脈者,他氣有餘而來為病也。

遲為寒,而數為熱之類也。

白話文:

脈搏沉而短,而且有力,摸起來厚實像石頭一樣。

萬物都收斂在內,寒氣阻塞導致皮膚和毛孔的氣液無法散發,所以脈搏沉而短,卻反而是有力,摸起來厚實像石頭一樣。

一年四季,六個時節中,脈搏普遍減退,表示時氣過盛而導致疾病。

例如春天,弦脈過盛就會導致風病。

如果脈搏不夠強勁,則表示氣衰而導致疾病。

一年四季中,脈搏微弱算是正常,這裏指的是過於微弱,就像秋天脈搏微弱同時兼具夏天的脈搏特徵。

如果出現其他脈象,則表示其他氣息過盛而導致疾病。

脈搏遲緩代表寒氣,而脈搏快速則代表熱氣。

3. 結促代

結脈者,遲緩而時一止,為陰也,主陰盛發躁煩滿,或陽厥極深,以至身冷,脈微欲絕,而緩弱時一止者,亦胸煩躁,此止為熱極而非寒也,皆須以標本明之。

白話文:

結脈,是指脈搏遲緩而時常忽然停止一下,是陰脈,主症是陰盛發躁、煩滿,或陽氣極度虛弱,以致身體寒冷,脈搏微弱欲絕,而緩弱時常忽然停止一下的,也是胸煩躁,這種忽然停止一下是熱極而不是寒證,都須要分清標本才能治療。

促脈者,陽也,數而時一止也,主聚積、氣痞,憂思所成;亦或熱劇失下,則令脈促。下之則平也。

代脈者,主緩弱而無力不能動,因而復動,病必危而死。

白話文:

促脈是屬於陽性的脈象,特徵是跳動快速但會偶爾停頓,這通常是由於體內有積聚或氣滯,也可能因為過度憂慮和思考而造成;或者是體內熱毒過盛且未及時泄下,會導致脈象促急。如果能夠及時泄熱,則脈象可以恢復正常。

代脈是指脈搏緩慢無力,並且在一段停頓後再次跳動,這種情況表示病情非常危險,可能會導致死亡。

4. 趺陽脈

趺陽脈者,胃土之脈也。趺陽脈遲而緩者,胃氣如經也。

動在足趺陽之經,故曰趺陽。一曰衝陽者,陽明所過之原。過者,沖也。

如經,如本經之常脈。

白話文:

趺陽脈是代表胃的脈象。當趺陽脈呈現遲緩的狀態時,表示胃氣處於正常狀態。

趺陽脈的位置在足部的趺陽部位,所以稱為趺陽。另一種說法稱為衝陽,這是因為這是陽明經所經過的原穴。所說的「過」,指的是衝行的意思。

當說「如經」時,是指如同本經脈正常的脈象。

滑為胃實,緊為脾強。浮而滑者,浮為胃虛,滑則為噦。浮而鼻中燥者,必衄也。沉為胃實(上本下故也),數為消穀(胃熱故也),緊則難治。蓋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緊燥盛而土濕氣衰,故曰難治。浮而大者,氣實血虛也(氣為陽、血為陰故也)。浮而澀者,胃虛下利也(去液故澀)。

伏而澀者,伏則吐逆,水穀不化(內濕故也),澀則氣不下食,脈不出則身冷膚硬。

白話文:

滑象徵胃實,緊象徵脾強。浮而滑的脈象,浮象徵胃虛,滑則主嘔吐。浮脈且鼻中乾燥的,必定流鼻血。沉則象徵胃實(上實下虛),脈數象徵消化穀物(胃熱),脈緊則難以治療。因為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根本,緊燥旺盛而土濕氣衰弱,所以說難以治療。脈浮而大的,是氣實血虛(氣為陽,血為陰)。脈浮而澀的,是胃虛下利(胃中液體減少,故脈澀)。

5. 太谿脈

太谿者,腎水之脈也,動於左足內踝下後、跟骨下陷中,足少陰腎水之胃,故曰大浮也。太谿脈,則腎氣如經也,弱則微煩,澀則厥逆(微厥也)。

白話文:

太谿穴是腎經的穴位,位於左足內踝下後方、跟骨下陷的中央。它是足少陰腎經的精華之氣,所以稱為「大浮」。太谿穴的脈象,可以反映腎臟的氣血情況。脈搏微弱而煩躁,說明腎氣不足。脈搏澀而逆亂,說明腎氣閉阻,可能會出現微厥(輕微的抽搐)的症狀。

6. 死生脈候

陽病熱證不退,反見陰脈者死(脈近於絕故也);汗後熱退而見陰脈者愈。陰陽證脈平愈。傷寒咳逆上氣,脈散者死(形損故也);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入,形體不仁(不仁者不和也),乍靜乍動,命絕也;汗出發潤,喘不休者,肺先絕也;陽反獨留,體如煙薰,直視搖頭,心先絕也。唇吻(音穩)反青,四肢漐習者,肝絕也(漐,醜入切,汗出也。

白話文:

  1. 陽病熱證不退,反而出現陰脈,即脈搏微弱,接近斷絕,這是死亡的徵兆。汗後熱退,出現陰脈,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陰陽證的脈象平和,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

  2. 傷寒咳嗽逆氣上衝,脈搏散亂,這是死亡的徵兆。脈搏浮而洪大,身體出汗如油,喘息不止,水漿不入,身體麻木不仁,忽而安靜忽而躁動,這是將要死亡的徵兆。汗出而身體濕潤,喘息不止,這是肺先衰竭的徵兆。陽氣獨留,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直視搖頭,這是心先衰竭的徵兆。

  3. 嘴脣發青,四肢出汗,這是肝衰竭的徵兆。

習,水流不絕,此言汗不止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脾先絕也(柔,虛也)。溲便遺失,狂言直視者,腎先絕也(溲,小便。便,大便)。寸口脈陰陽俱緊盛(寸口即氣口,此言三部,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大汗出,不解者死;身熱喘粗,見陽脈而躁者死(汗不勝病也)。

白話文:

流汗不止,是水液無法留住。嘴脣周圍發黑,虛汗發黃,是脾臟最先衰竭(虛,空虛)。尿液和大便失禁,狂言亂語,直視前方,是腎臟最先衰竭(溲,小便。便,大便)。寸口脈陰陽都緊繃而強盛(寸口即氣口,這裡指三部脈,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大汗淋漓,無法解除,就會死亡;身體發熱,喘息粗重,出現陽脈而煩躁不安的,也會死亡(汗液無法勝過疾病)。

汗後微熱不解者,病不可便言死也,脈如轉索者當日死,譫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欲作大汗故也(俗作好汗);脈暴出者死,陰衰欲絕,而陽暴獨勝則脈暴出,少間陰氣先絕,則陽氣後竭而死矣;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死證多矣,以致危極則無越此矣)。

白話文:

出汗後身體微微發熱且沒有退燒的症狀,不要輕易判斷病危;脈象像繩子轉動的當日死亡;胡亂說話、身體微微發熱、脈相浮大以及手腳溫暖的人有生還機會,因為他們即將出大汗(俗話說:「好汗」);脈象暴烈的人會死亡,陰氣衰弱將盡,而陽氣獨勝,脈象就會暴烈,不久後陰氣先消失,接著陽氣也耗盡而死亡;感覺逆冷,脈象沉細的人,至多一天就會死亡(這類死亡的證據很多,危急到極點的時候,情況不會比這個更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