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傷寒直格》~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四時平脈

春弦,夏洪(一曰數一曰鉤),秋毛(一曰潘一曰浮),冬石(一曰沉)

2. 六步主位平脈

初之氣:自大寒日至春分,厥陰風木之陽用事,而氣微。

故曰冬至後日甲子少陽主,然冬至甲子斯無常准,以大約分之:一月如在冬後,即大寒交初氣之分也。一歲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皆仿此。(一氣正月、二月也)

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時物及風木之象也。

二之氣: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位,陽氣清正在兩陽合明之間,故又云陽明主。

脈弦也。

三之氣:小滿日至大暑,少陽相火之位,陽氣萬物皆盛,故亦云太陽主。

脈洪大而長,天氣萬物人脈與造化同。

四之氣:大暑日至秋分,太陰濕土之位,天氣尚盛,而夏後陰已用事,故又云太陰主。此三陰三陽與六氣標本之陰陽異矣。

脈緩大而長。

或云緊大而長者,傳寫之誤也。濕土主緩大而長,燥金主緊細而短澀,以萬物乾溼明可見焉。時濕土盛,膚腠開通,汗液時泄,故脈雖大長而力緩,不能緊也。至秋後氣衰,寒涼乍閉,故雖微細而力緊也。

五之氣:秋分日以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氣衰陰盛,故又云少陰主也。

脈緊細而微。

終之氣(一曰六之氣):小雪日以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陰極而終盡,天氣之所收隱,故曰厥陰主。厥者盡也。

脈沉短以敦(敦,厚也)。

萬物收藏在內,寒氣閉塞而膚腠氣液不能散越,故脈沉短而反有力,敦厚而如石也。

凡四時六位平脈大退,則時氣有餘而為病。

如春弦太過則風為病。

不及者氣衰而為病。

四時脈微見為平,此言過微也,如秋脈微而兼夏脈之類也。

反見他脈者,他氣有餘而來為病也。

遲為寒,而數為熱之類也。

3. 結促代

結脈者,遲緩而時一止,為陰也,主陰盛發躁煩滿,或陽厥極深,以至身冷,脈微欲絕,而緩弱時一止者,亦胸煩躁,此止為熱極而非寒也,皆須以標本明之。

促脈者,陽也,數而時一止也,主聚積、氣痞,憂思所成;亦或熱劇失下,則令脈促。下之則平也。

代脈者,主緩弱而無力不能動,因而復動,病必危而死。

4. 趺陽脈

趺陽脈者,胃土之脈也。趺陽脈遲而緩者,胃氣如經也。

動在足趺陽之經,故曰趺陽。一曰衝陽者,陽明所過之原。過者,沖也。

如經,如本經之常脈。

滑為胃實,緊為脾強。浮而滑者,浮為胃虛,滑則為噦。浮而鼻中燥者,必衄也。沉為胃實(上本下故也),數為消穀(胃熱故也),緊則難治。蓋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緊燥盛而土濕氣衰,故曰難治。浮而大者,氣實血虛也(氣為陽、血為陰故也)。浮而澀者,胃虛下利也(去液故澀)。

伏而澀者,伏則吐逆,水穀不化(內濕故也),澀則氣不下食,脈不出則身冷膚硬。

5. 太谿脈

太谿者,腎水之脈也,動於左足內踝下後、跟骨下陷中,足少陰腎水之胃,故曰大浮也。太谿脈,則腎氣如經也,弱則微煩,澀則厥逆(微厥也)。

6. 死生脈候

陽病熱證不退,反見陰脈者死(脈近於絕故也);汗後熱退而見陰脈者愈。陰陽證脈平愈。傷寒咳逆上氣,脈散者死(形損故也);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入,形體不仁(不仁者不和也),乍靜乍動,命絕也;汗出發潤,喘不休者,肺先絕也;陽反獨留,體如煙薰,直視搖頭,心先絕也。唇吻(音穩)反青,四肢漐習者,肝絕也(漐,醜入切,汗出也。

習,水流不絕,此言汗不止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脾先絕也(柔,虛也)。溲便遺失,狂言直視者,腎先絕也(溲,小便。便,大便)。寸口脈陰陽俱緊盛(寸口即氣口,此言三部,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大汗出,不解者死;身熱喘粗,見陽脈而躁者死(汗不勝病也)。

汗後微熱不解者,病不可便言死也,脈如轉索者當日死,譫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欲作大汗故也(俗作好汗);脈暴出者死,陰衰欲絕,而陽暴獨勝則脈暴出,少間陰氣先絕,則陽氣後竭而死矣;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死證多矣,以致危極則無越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