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格》~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十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白話文:
十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3. 臟腑配合
甲,膽(手少陽),乙肝(手厥陰),東方木也。
丙小腸(手太陽),丁心(手少陰),南方火也。
庚大腸(手陽明),辛肺(手太陰),西方金也。
壬膀胱(足太陽),癸腎(足太陰),北方水也。
戊,胃(足陽明),己脾(足太陰),中央土也。
凡先言者為剛、為陽為兄、為腑、主於表;後言者為柔、為陰、為妹、為臟、主於裡也。
白話文:
臟腑配合
甲膽、乙肝屬東方木;丙小腸、丁心屬南方火;庚大腸、辛肺屬西方金;壬膀胱、癸腎屬北方水;戊胃、己脾屬中央土。
前面提到的臟腑屬剛、屬陽、為兄、為腑,主要作用在體表;後面提到的臟腑屬柔、屬陰、為妹、為臟,主要作用在體內。
4. 十二支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
白話文:
十二支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
5. 臟腑經絡配合
寅三焦(手少陽),卯大腸(手陽明),辰小腸(手太陽)
巳包絡(手厥陰),午,心(手少陰),未,肺(手太陰)
申,膽(足少陽),酉,胃(足陽明),戌膀胱(足太陽)
亥,肝(足厥陰),子,腎(足少陰),醜,脾(足太陰)
手足三陰三陽者,十二經絡之名也。
白話文:
臟腑經絡配合
寅時(凌晨3-5點)屬三焦經(手少陽),卯時(清晨5-7點)屬大腸經(手陽明),辰時(清晨7-9點)屬小腸經(手太陽)。
巳時(上午9-11點)屬包絡經(手厥陰),午時(上午11點-下午1點)屬心經(手少陰),未時(下午1點-3點)屬肺經(手太陰)。
申時(下午3-5點)屬膽經(足少陽),酉時(下午5-7點)屬胃經(足陽明),戌時(晚上7-9點)屬膀胱經(足太陽)。
亥時(晚上9-11點)屬肝經(足厥陰),子時(晚上11點-凌晨1點)屬腎經(足少陰),丑時(凌晨1點-3點)屬脾經(足太陰)。
手足三陰三陽,指的是十二經絡的名稱。
6. 手足經絡配天地四時
寅卯辰手三陽,天陽春也。巳午未手三陰,天陰夏也。
申酉戌足三陽,地陽秋也。亥子醜足三陰,地陰冬也。
白話文:
手的三條陽經(經絡)循行於寅、卯、辰三個時辰,對應天之陽氣,春天也。手的三條陰經循行於巳、午、未三個時辰,對應天之陰氣,夏天也。
腳的三條陽經循行於申、酉、戌三個時辰,對應地之陽氣,秋天也。腳的三條陰經循行於亥、子、醜三個時辰,對應地之陰氣,冬天也。
7. 合主表裡
(合音甘,入聲,余不音者並如字)
太陽、少陰合,陽明、太陰合,少陽、厥陰合;足與足合,手與手合。如:足太陽膀胱水,合足陰腎水。陽為腑屬表,陰為臟屬裡。
白話文:
太陽經與少陰經相合,陽明經與太陰經相合,少陽經與厥陰經相合;足部經脈與足部經脈相合,手部經脈與手部經脈相合。例如:足太陽膀胱經的水液,與足陰腎經的水液相合。陽經屬於腑,屬於人體的表層;陰經屬於臟,屬於人體的內裡。
8. 陰陽臟腑
肝與膽(厥陰)風木也,心與小腸(少陰)君火暑熱也,包絡及三焦(少陽)相火也(此為陽之臟腑)。脾與胃(太陰)濕土也,肺與大腸(陽明)燥金也,腎與膀胱(太陽)寒水也(此為陰之臟腑)。脾、心、肝、肺、腎兼包絡(一名命門),為六臟。胃、小腸、膽、大腸、膀胱兼三焦,為六腑。
白話文:
陰陽臟腑
肝和膽屬於厥陰,其性如同風木;心和小腸屬於少陰,其性如同君火,暑熱之氣;包絡和三焦屬於少陽,其性如同相火(這些都是屬於陽性的臟腑)。脾和胃屬於太陰,其性如同濕土;肺和大腸屬於陽明,其性如同燥金;腎和膀胱屬於太陽,其性如同寒水(這些都是屬於陰性的臟腑)。脾、心、肝、肺、腎以及包絡(也稱為命門),合稱六臟;胃、小腸、膽、大腸、膀胱以及三焦,合稱六腑。
9. 經絡病證
絡者,正經脈道之旁小絡,如支絡、孫絡之類也,皆運行氣血之脈也,各宗於本經焉。
手太陰肺病,則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咳喘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甚則交兩手而瞀,肩背痛而汗出,虛則氣不能報息,小便數變。
十二經始於肺經,故其序如此。喝(乙介切,廝聲也。)缺盆者,肩前臑內陷中也。臑(音如,從肩至肘,通名曰臑,自手至腕,通名曰臂。)廉(猶畔也。)瞀(音莫,眼黑也,昏也,言氣亂、兩手相交而昏瞀也。)不能報息(俗所云氣少不能接續也。)數(音朔,頻也。)
手陽明大腸病,則齒痛,䪼腫,虛則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腹中雷鳴,氣常沖胸,喘,不能久立、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能為用。
䪼(音拙,面秀骨,目下起骨也。)鼽(音求,清涕也。)衄(音濃,入聲,鼻出血也。)不能為用(言屈伸不能如意也。)
足陽明胃經病,則洒洒振寒,善伸,數欠,或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向腹脹,罵詈不避親疏,氣盛則身前皆熱,消穀善飢,尿色黃。氣虛則身前皆寒慄。
胃中寒,則腹脹滿實,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狂瘧溫滛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腹水腫脹,膝臏腫痛,循胸旁,過乳、沖、股、伏兔、䯒外廉、足胕上皆痛,中指不能動。
振(動搖也。)善伸(自然能也。)數欠(頻呵欠也。)心欲動(不寧也。)閉戶(為惡人,兼多驚。)賁(音奔,勇猛也。)向(向同,熱聚也。)慄(戰憚也。)支(持也。固也。)滛(亂也。)臏(音牝,膝骨也。)股(腿髀肉。)伏兔(膝上起肉也。)䯒(戶當切,乃脛骨也。)跗(音夫,足面動脈也。)
足太陰脾經病,則舌本強,食則嘔,腹脹,溏、泄,瘕,水閉,飲發中滿,食減,善噫,身體皆重,得後與氣,快然而衰。甚則肌肉痿,足不收,行善契,腳下痛,四肢不舉,大小便不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泄,水閉,黃疸,不能臥,股膝內腫厥,大指不用。
本(舌根也。)強(去聲,不和柔也。)溏(大便稀薄。)瘕(音假,肚中結病也。)水閉(言水不宣通也。)噫(衣介切,轉氣也。)後與氣(言下氣也。)痿(於為切,痹病也。)契(合也,行則不覺腳相揩也。)飧(音孫,食也。)厥(其也,不能運用也。)
手少陰心經病,則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甚則嗌乾,心痛,渴而欲飲,身熱膚痛,煩心譫妄。虛則善悲,時眩僕,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目黃,脅痛,臑後廉痛,掌中熱。
白話文:
經絡病證
絡脈是正經脈道旁的分支小脈,如同支脈、孫脈之類,都運行氣血。各個絡脈都歸屬於其本經。
手太陰肺經生病,則肺部脹滿,膨脹而喘咳,鎖骨上方凹陷處疼痛,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煩躁,胸悶,上臂內側前緣疼痛,嚴重時會兩手交叉而昏迷,肩背疼痛並伴有汗出,體虛時則氣息微弱,小便頻繁。
十二經脈始於肺經,所以順序如此。鎖骨上方凹陷處是指肩前上臂內側凹陷的地方。上臂是指從肩膀到肘部的部位,手臂是指從手到手腕的部位。前緣指邊緣。昏迷指氣血紊亂,兩手交叉而昏迷。氣息微弱指氣不足,呼吸接續不上。頻繁指經常。
手陽明大腸經生病,則牙齒疼痛,面頰腫脹,體虛時則眼睛發黃,口乾,流鼻涕,鼻出血,咽喉阻塞,腹部腸鳴,氣體常常衝擊胸部,喘息,不能久站,肩前上臂疼痛,大拇指和食指不能正常活動。
面頰腫脹指面部顴骨突出處腫脹。流鼻涕指清鼻涕。鼻出血指鼻子出血。不能正常活動指屈伸不靈便。
足陽明胃經生病,則感覺身體發冷,容易伸展四肢,經常打呵欠,或者討厭別人和火,聽到木頭聲音就嚇一跳,心裡不安,獨自關閉門窗居住,想要登高唱歌,脫掉衣服就跑,胸腹脹滿,說話粗魯不避親疏,氣盛則身體前面都發熱,消化好容易飢餓,尿液顏色發黃。氣虛則身體前面都發冷。
胃寒,則腹部脹滿堅硬,胃脘部正對心臟的地方疼痛,向上牽連到兩脅,膈咽不通暢,飲食不下,狂躁瘧疾伴隨溫熱潮濕汗出,流鼻涕,鼻出血,嘴角歪斜,嘴唇腫脹,頸部腫脹,咽喉阻塞,腹部水腫,膝蓋腫痛,疼痛沿著胸側,經過乳房、腹部、大腿、膝蓋上方肌肉、脛骨外側邊緣、足跟上方都疼痛,中指不能活動。
容易伸展四肢指自然能伸展。經常打呵欠指頻繁打呵欠。心裡不安指心神不寧。關閉門窗指害怕見人,並且容易受驚嚇。胸腹脹滿指熱氣聚集。發冷指戰慄。牽連指支撐,固定。潮濕指紊亂。膝蓋骨指膝蓋骨頭。大腿指大腿肌肉。膝蓋上方肌肉指膝蓋上方隆起的肌肉。脛骨指脛骨。足跟上方指足部肌肉。
足太陰脾經生病,則舌根僵硬,進食則嘔吐,腹部脹滿,大便稀溏,腹瀉,腹部腫塊,水腫,飲水則腹部脹滿,食慾減退,容易打嗝,全身沉重,得到下氣後,感覺舒暢但很快就衰弱。嚴重時則肌肉萎縮,腳趾不能收攏,走路時腳互相摩擦,腳下疼痛,四肢抬舉困難,大小便不暢。體虛時則腹部脹滿腸鳴,消化不良腹瀉,舌根疼痛,身體不能動彈,飲食不下,煩躁,心窩部急劇疼痛,寒熱往復,大便稀溏,腹瀉,水腫,黃疸,不能平臥,大腿內側和膝蓋腫脹麻木,大拇指不能活動。
舌根僵硬指舌根不柔軟。大便稀溏指大便稀薄。腹部腫塊指腹部腫塊疾病。水腫指水液不能正常運行。打嗝指轉動氣體。得到下氣後指得到下行之氣。肌肉萎縮指痺病。走路時腳互相摩擦指走路時腳感覺互相摩擦。消化不良指飲食消化不良。麻木指不能活動。
手少陰心經生病,則胸部疼痛,脅肋部脹滿,脅肋下疼痛,胸部、背部、肩膀、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嚴重時則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身體發熱皮膚疼痛,煩躁,神志不清。體虛時則容易悲傷,經常頭暈目眩,胸腹部膨脹,脅肋下與腰部、背部相連而疼痛,眼睛發黃,脅肋疼痛,上臂後側邊緣疼痛,手掌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