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直格》~ 卷下 (9)
卷下 (9)
1. 戰汗
夫瘧者邪熱與衛氣並則作發,而不並則休止也。故經曰:衛氣相離,或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故又云: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寒矣。此只言表裡之陰陽氣不並者為虛,而並者為實,其為病之氣者,乃熱之一也。俗未明之,直以經言陰勝則寒,不明其經意以病熱而反惡寒戰慄,便為陰寒之病,誤之久矣。
其陰寒之為病者,脈遲細,不煩渴,小便清白,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體寒而不熱,不惡寒,無戰慄者也。故經言:人多病氣也,陽少陰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又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不凍慄。此是陰寒為病,而直云不凍慄寒冷也。夫陽動陰靜,故經云:戰慄動搖為陽火熱氣以為病也。
反寒冷者,亢則害,承乃制,是火熱極,而反似寒水者也。故病寒戰者反渴,及雜病而寒戰者多有燥糞也。及夫平人冒寒而戰慄者,寒主閉藏,而外冒於寒,則裡熱怫鬱,而表之陽和衛氣,以外寒逼入於裡,則陽並於陰而寒戰也。夫恐極而戰者,經言五志過極則勞傷本臟,恐為腎。
故經曰:恐傷腎。然腎傷而虛,則心火自甚而熱也。又經曰:恐則氣下。然陽主出行舒榮,故心火之誌喜則身心放肆;而陰主收藏,故腎水之志恐,則身心收斂也。夫恐則腎虛,心實而熱,正氣收藏,陷下於里,亦是陽並於陰而寒戰也。夫酒噤而戰者,腸胃酒熱未散,身表酒力已消,則陽熱易為蓄熱入里,故但冒於寒,則陽並於陰而寒戰也。
夫欲汗而寒戰者,傷寒日深,表證罷,蓄熱於裡則發熱也,若表裡之正氣併入里,則火熱無極而反寒戰也。陰分陽熱之氣,逆極而後出之陽,則煩熱而大汗作也。
世所謂交陽者,非陰寒交熱以為陽熱也,乃怫熱蓄之於里,而鬱極乃發,則交傳出之於表之陽分,是為交陽,而後作汗也。或怫鬱過極,而不能交出於表者,是鬱極不發,否極不泰,即正氣衰殘,陰氣先絕,則陽氣後竭而死矣。夫欲汗而脈忽沉細,而或不見者,陽表正氣併入於裡故也。
交陽而燥亂昏冒者,裡熱鬱極,乃發而欲出,以怫鬱而陽之氣極不能出,故氣亂則神背而躁擾也。凡欲作汗,無問病之微甚,或已經新下者,或下證未全者,恆以涼膈散調之。甚者宜黃連解毒湯。或下後二、三日,或未經下,腹滿煩渴,脈沉實而有下證者,三一承氣湯下之。
勢惡者,加黃連解毒湯下之。或已戰不快者,或戰後汗出不快者,或微戰數次,經大戰而汗不出者,乃並之不甚,而病之不速也,通宜三一承氣湯,或更加黃連解毒湯下之,以散怫熱而開鬱結也。大法曰:脈浮不可下。傷寒病已有里證,脈沉,下之,里證尚在,脈漸浮,至一、二日汗不能出者,里證郁,發之不峻,病已,三一承氣湯微下之。
白話文:
所謂的瘧疾,是因為邪熱和身體的衛氣互相結合就會發病,不結合就會停止。所以《黃帝內經》說:「衛氣如果分離,疾病就會暫時停止,衛氣聚集就會再次發病。」又說:「體內陰氣虛弱而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就會發熱,陽氣衰退,氣又回到體內,回到體內就會感到寒冷。」這只是說體內的陰陽之氣沒有協調,不協調就是虛證,協調就是實證,它們發病的原因都是因為熱。但世俗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直接把《黃帝內經》說的「陰氣勝過陽氣就會感到寒冷」理解成,只要發熱卻反過來感到寒冷戰慄,就認為是陰寒的疾病,這真是誤解太久了!
真正的陰寒病,脈搏會遲緩細弱,不會感到煩躁口渴,小便會清澈無色,會吐出腥臭的穢物,排泄也會腥臭,肢體難以伸屈,手腳冰冷甚至麻木,身體發冷卻不會發熱,不會感到厭惡寒冷,也不會發冷戰慄。所以《黃帝內經》說:「人常常會生病,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所以身體會像從水中出來一樣冰冷。」又說:「有人身體冰冷,即使用熱水或火烤也不能感到溫暖,即使穿上厚衣服也不能感到溫暖,也不會發冷顫抖。」這才是陰寒的疾病,直接說是不發抖的寒冷。陽氣是活動的,陰氣是靜止的,所以《黃帝內經》說:「發冷戰慄、身體顫動是陽熱之氣所引起的疾病。」
反過來覺得寒冷,是因為物極必反,是火熱過盛反而表現出像寒水一樣的現象。所以因為發冷戰慄而生病的反而會口渴,以及其他雜病發冷戰慄的,多半都有便秘的情況。還有平常人因感受寒冷而發冷戰慄的,是因為寒冷具有閉藏的特性,當體外感受寒冷時,體內的熱氣就會被壓抑,體表的陽氣和衛氣因為外來的寒冷被逼回體內,造成陽氣與陰氣結合而發冷戰慄。還有因為極度恐懼而發冷戰慄的,根據《黃帝內經》所說,情志過度會傷害原本的臟腑,恐懼是傷腎的。
所以《黃帝內經》說:「恐懼會傷害腎。」然而腎受傷而虛弱,心火就會更加旺盛而發熱。又說:「恐懼會使氣向下沉。」陽氣主導舒展運行,所以心火所代表的喜悅會使身心放鬆;而陰氣主導收斂,所以腎水所代表的恐懼會使身心收斂。恐懼會導致腎虛,心火旺盛而發熱,正氣因此收斂,陷於體內,這也是陽氣與陰氣結合而產生發冷戰慄的現象。還有因為飲酒過多而發冷戰慄的,是因為腸胃內的酒熱還沒散去,體表的酒力已經消退,陽熱容易積聚於體內,所以只要稍微感受寒冷,就會造成陽氣與陰氣結合而發冷戰慄。
還有想要發汗卻先發冷戰慄的,是因為傷寒病症已經深入體內,表證已經消失,熱積聚在體內而開始發熱。如果表裡的正氣都進入體內,火熱就會過於旺盛反而發冷戰慄。陰氣分開陽熱之氣,熱到極點才從陰分向陽分發散,就會感到煩躁發熱並且大量出汗。
世俗所說的「交陽」,並不是陰寒之氣轉化為陽熱之氣,而是體內的鬱熱積聚到極點才向外發散,從體內陰分轉移到體表陽分,這就叫做「交陽」,之後才會發汗。如果鬱熱過於嚴重,無法發散到體表,就會導致鬱熱無法散發,情況無法好轉,表示正氣已經衰弱,陰氣先衰竭,接著陽氣也耗盡而死亡。想要發汗卻突然脈搏沉細,甚至摸不到脈搏,是因為體表的陽氣進入體內所導致。
「交陽」時如果出現躁動不安、神智不清,是因為體內熱鬱積太久,想要向外發散,卻因為鬱熱之氣無法順利排出,導致氣機紊亂,神志不清而躁動。凡是想要發汗的,無論病情輕重,或是已經服過瀉藥,或者瀉下還不完全,都應該用涼膈散來調和。病情嚴重的,應該用黃連解毒湯。如果服藥後兩三天,或者還沒有服過瀉藥,出現腹脹、口渴、脈搏沉實而且有應當瀉下的症狀,可以用三一承氣湯來瀉下。
病情嚴重的,可以加用黃連解毒湯瀉下。如果已經發冷戰慄卻不順暢,或者戰慄後出汗不順暢,或者輕微戰慄數次後,經過劇烈戰慄卻無法出汗,這是因為陰陽結合還不嚴重,病程進展不快,應該用三一承氣湯,或者加用黃連解毒湯來瀉下,以散去鬱熱並疏通鬱結。一般來說,「脈浮不可瀉」,傷寒病已經有裡證,脈搏沉,可以瀉下。如果瀉下後裡證還在,脈搏又漸漸浮上來,甚至一兩天都不能出汗,代表裡證仍然鬱積,發散力道不足,病就不能痊癒,要用三一承氣湯稍微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