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傷寒直格》~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戰汗

又云:俗自離道者,常俗莫能合於道也。夫俗則有相,而道本無形者,正如五行之變化,微則守常,而本化自見,乃有相之俗,是化以自見也,甚則反似勝己之化,乃無相而反常合道,是謂變,以其取變於本化之相,而反見勝己之化也。變化之道多端,此則微、甚外相之變化也。

故仙經曰:大道似不肖,厚德若不足,即藏其本相於內,而反變化勝己之化,於外無相,乃反常合於道者也。卻以道眼觀之,則求其內也,若但以俗眼觀其外,則逐相而遷,何由得其要也。故聖經所論,天地變化,與道合同而俗無所慊,但隨俗見編集方論,有乖其理,只合俗心,致使後人皆由說,反自以為明,而聖經之妙理懵然罔究,病者無辜,竟罹橫夭。籲!可痛者。

且如經言:陽勝則熱,陰勝則寒。俗直謂陽熱之氣勝則發熱,陰寒之氣勝則發寒者,皆經之本旨也。此言表裡之陰陽正氣之虛實,言正氣勝者為不病,而不勝者為病也。故經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是謂表陽之正氣為不病,里陰之正氣衰而為受病也。

里陰之正氣勝為不病,表陽之正氣衰而為受病者也。此皆熱在表裡陰陽之部分者也。然病勝在里,為陽勝陰虛,病當發熱,故發熱為病熱在裡。陽勝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即死者是也。表熱里和,則病當惡寒,為陰勝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即死者是也。故熱在表,為陰勝陽虛,而言惡寒之寒,則為寒也。

熱在裡為陽勝陰虛,而言發熱之熱,則為熱也。故傷寒表熱則惡寒,當汗;裡熱則發熱而當下之。又經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者,非謂病寒而極重反變也。此重言當有兩重惡寒,則不惡寒而惡熱,謂表熱惡寒為一寒也;若里之陽和,正氣又出之於表,則又當有一重惡寒,是謂重寒,則反不惡寒,而為發熱也。若表之正陽之氣,與邪熱併入於裡,則為兩重發熱,則不發熱而復禁慄寒戰也。

此反言陽和衛氣,並之於表陽分,則病氣之勝為陽勝也。病氣與衛氣,並甚於里之陰分,則為陰勝也。此亦表裡之陰陽,正氣之與邪熱相併,而以言為虛實也。然邪熱在於表,則惡寒而熱,與里之衛氣並之於表,則反煩熱也。邪熱獨在於里,則發熱,而表之正氣與邪熱並之於里,則反寒戰也。

故經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此言不並者也。正氣虛而受邪熱,故言虛也。又曰:陽勝則外熱,陰勝則內寒,此言並者也。夫表裡陰陽之分,受其邪熱之所在,其沖和正陽之衛氣,又為邪熱相併,而為病之所,正氣轉實而不虛。故經言勝也。故經瘧論云: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

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又曰: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是言表裡之陰陽,熱氣之虛實,非寒熱陰陽之虛實也。故經云:病在陽則熱而脈燥,在陰則寒而脈靜。然氣並於內,而外無氣,故寒戰,脈不能燥,甚而沉細欲絕,靜或不見也。

白話文:

一般人因為偏離正道,所以常常無法與正道契合。所謂的「俗」,就是有形有相的事物,而「道」的本質是無形無相的。這就像五行的變化一樣,當變化輕微時,會維持常態,而本質的變化會自然顯現,這就是有形有相的「俗」,是透過變化來顯現的。當變化劇烈時,反而會出現看似勝過原來的變化,這就是從無形無相回到常態而契合於「道」,這就稱為「變」,因為它是從本質的變化中產生,卻反過來展現勝過本質的變化。變化的道理有很多種,這裡講的只是輕微和劇烈的外在變化。

所以仙經說:「大道看起來好像很笨拙,深厚的德行好像不足夠。」這是指將其本質隱藏在內,而將勝過自身的變化展現在外,外表看起來無相,反而回歸常態而契合於道。如果用修道的眼光來看,應該要探求其內在的本質;如果只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其外表,就會跟著外在的變化而改變,那又怎麼能掌握到重點呢?因此,聖經所論述的天地變化,與「道」相合,而世俗卻無法理解,只能隨世俗的觀點來編輯方論,這樣就違背了真正的道理,只符合世俗的觀念,導致後人只是人云亦云,反而自以為聰明,卻對聖經的奧妙道理一無所知,病人因此無辜受害,實在令人痛心!

舉例來說,經典上說:「陽氣盛就發熱,陰氣盛就發寒。」世俗的人直接認為陽熱之氣盛就會發熱,陰寒之氣盛就會發寒,這都是經典的表面意思。這裡說的是身體內外陰陽正氣的虛實,指正氣強盛就不會生病,正氣衰弱就會生病。所以經典說:「陰氣盛則陽氣病,陽氣盛則陰氣病。」陽氣盛就發熱,陰氣盛就發寒。這是指體表的陽氣強盛就不會生病,而體內的陰氣衰弱就會生病。

體內的陰氣強盛就不會生病,而體表的陽氣衰弱就會生病。這些都是熱在身體內外陰陽不同部位的表現。然而,當病邪主要在體內時,屬於陽氣盛陰氣虛的狀況,應該會發熱,所以發熱是病熱在裡面的表現。陽氣盛陰氣虛,用瀉法治療就會好,如果發汗反而會死亡。如果體表有熱但體內平和,那應該會怕冷,屬於陰氣盛陽氣虛的狀況,發汗就會好,如果用瀉法治療就會死亡。所以,熱在體表,是陰氣盛陽氣虛的表現,而說怕冷,就是指寒。

熱在體內,是陽氣盛陰氣虛的表現,而說發熱,就是指熱。所以,傷寒表熱就會怕冷,應該發汗;裡熱就會發熱,應該用瀉法。經典又說:「重寒就會發熱,重熱就會發寒。」並不是說病寒到極點反而會轉變成發熱。這裡的「重」是指有兩層意思:如果出現兩次怕冷,那就不會再怕冷而是會發熱,這是指體表熱而怕冷是一種寒;如果體內的陽氣平和,正氣又跑到體表,那又會出現一次怕冷,這就稱為「重寒」,就會從怕冷轉為發熱。如果體表的陽氣和邪熱一起進入體內,就會有兩次發熱,這樣就不會發熱反而會感到寒冷戰慄。

這反過來說,當陽和衛氣一起跑到體表陽的部位,那病邪的強盛就屬於陽盛;當病邪和衛氣一起跑到體內的陰的部位,那就屬於陰盛。這也是從體內外陰陽、正氣與邪熱相結合的角度,來解釋虛實。然而,當邪熱在體表時,就會怕冷發熱;如果體內的衛氣也跑到體表,反而會感到煩躁發熱。如果邪熱單獨在體內,就會發熱;如果體表的正氣和邪熱一起進入體內,反而會感到寒冷戰慄。

所以經典說:「陽氣虛弱則體外寒冷,陰氣虛弱則體內發熱。」這是指正氣虛弱而受到邪熱侵襲的情況,所以說是「虛」。又說:「陽氣強盛則體外發熱,陰氣強盛則體內寒冷。」這是指邪熱與正氣相結合的情況。身體內外陰陽的部位,受到邪熱侵襲的地方,與體內調和的陽氣又與邪熱結合,就會形成疾病,正氣因此轉為強盛而不是虛弱,所以經典說這是「勝」。所以《瘧論》說:「陽氣與陰氣結合,在這個時候,陽氣虛弱而陰氣強盛,體外沒有陽氣,所以會先感到寒冷戰慄。」

陰氣達到極點後,又會產生陽氣,陽氣又與陰氣一起跑到體外,這時陰氣虛弱而陽氣強盛,所以會先發熱口渴。又說:「陽氣與陽結合就會陽氣盛,陰氣與陰結合就會陰氣盛,陰氣盛就會寒冷,陽氣盛就會發熱。」這是說身體內外陰陽之氣,熱氣的虛實,而不是寒熱陰陽的虛實。所以經典說:「病在陽的部位就會發熱脈搏躁動,病在陰的部位就會寒冷脈搏靜緩。」然而,當氣集中在體內,體外就沒有氣,所以會寒冷戰慄,脈搏不會躁動,甚至會變得沉細微弱,或者根本摸不到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