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大柴胡湯方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此言所共知。至如峻緩輕重之劑。則又臨時消息焉。大滿大實。堅有燥屎。非峻劑則不能泄。大小承氣湯峻。所以泄堅滿者也。如不至大堅滿邪熱甚。而須攻下者。又非承氣湯之可投。必也輕緩之劑攻之。大柴胡湯緩。用以逐邪熱也。經曰。傷寒發熱七八日。

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湯。又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可大柴胡下之則愈。是知大柴胡為下劑之緩也。柴胡味苦平微寒。傷寒至於可下。則為熱氣有餘。應火而歸心。苦先入心。

折熱之劑。必以苦為主。故以柴胡為君。黃芩味苦寒。王砯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推除邪熱。必以寒為助。故以黃芩為臣。芍藥味酸苦微寒。枳實味苦寒。內經曰。酸苦湧泄為陰。泄實折熱。必以酸苦。故以枳實芍藥為佐。半夏味辛溫。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辛者散也。

散逆氣者。必以辛。甘者緩也。緩正氣者。必以甘。故半夏生薑大棗為之使也。一方加大黃。以大黃有將軍之號。而功專於盪滌。不加大黃。恐難攻下。必應以大黃為使也。用湯者。審而行之。則十全之功可得矣。

柴胡(君半斤),黃芩(臣三兩),枳實(佐四枚炙),芍藥(佐三兩),生薑(使五兩切),半夏(使半升洗),大棗(使十二枚擘)

上件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湯。

白話文:

大柴胡湯方

虛弱的人需要滋補,實證的人需要瀉下,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至於藥劑的峻烈、緩和、輕重,則需根據病情靈活調整。若患者有大實大滿、燥屎堅結的情況,非用峻烈之劑不能瀉下,如大小承氣湯這類峻劑,專用於瀉除堅實脹滿之證。但若病情未至大堅大滿,而邪熱熾盛仍需攻下時,則不宜使用承氣湯,應選用較輕緩的方劑,如大柴胡湯,用以驅逐邪熱。

《傷寒論》記載:傷寒發熱七八日,即使脈象浮數,仍可用下法,宜服大柴胡湯。又說:太陽病病程超過十餘日,反覆攻下兩三次後,四五日內若柴胡證仍在,可先予小柴胡湯;若嘔吐不止、心下脹悶、鬱鬱微煩,表示病未解除,此時用大柴胡湯攻下即可痊癒。由此可知,大柴胡湯屬於緩和的瀉下劑。

柴胡性味苦平微寒。傷寒需用下法時,表示熱氣過盛,熱屬火而歸於心,苦味先入心,故清熱之劑必以苦味為主,因此以柴胡為君藥。黃芩性味苦寒,王砯曾言:「大熱之氣,以寒制之。」祛除邪熱需寒藥輔助,故以黃芩為臣藥。芍藥性味酸苦微寒,枳實性味苦寒。《內經》雲:「酸苦湧洩為陰。」瀉實清熱需酸苦之品,故以枳實、芍藥為佐藥。半夏、生薑性味辛溫,大棗性味甘溫。辛味能散,可疏解逆氣;甘味能緩,可調和正氣,因此以半夏、生薑、大棗為使藥。

另有一方加入大黃,因大黃有「將軍」之稱,專長於蕩滌積滯。若不加大黃,恐難達攻下之效,故應以大黃為使藥。使用此方時,需仔細辨證,方能發揮最佳療效。

組成與用法
柴胡(君藥,半斤)、黃芩(臣藥,三兩)、枳實(佐藥,四枚,炙)、芍藥(佐藥,三兩)、生薑(使藥,五兩,切片)、半夏(使藥,半升,洗淨)、大棗(使藥,十二枚,擘開)。

以上七味藥,以水一斗二升煎煮,取六升藥液,去渣後再煎濃縮。每次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另有一方加入大黃二兩,若不加,恐難以稱為大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