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大青龍湯方

青龍東方甲乙木神也。應春而主肝。專發主之令。為敷榮之主。萬物出甲開甲。則有兩歧。肝有兩葉。以應木葉。所以謂之青龍者。以發散榮衛兩傷之邪。是應肝木。之體耳。桂枝湯主中風。麻黃湯主傷寒。二者發散之純者也。及乎大青龍湯則不然。雖為發汗之劑。而所主又不一。

必也中風脈浮緊。為中風見寒脈。是風寒兩傷也。傷寒脈浮緩。為傷寒見風脈。是風寒兩傷也。風兼寒。寒兼風。乃大青龍湯專主之也。見茲脈證。雖欲與桂枝湯解肌以祛風。而不能已其寒。則病不去。或欲以麻黃湯發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風。則病仍在。茲仲景所以特處大青龍湯。

以兩解之。麻黃味甘溫。桂枝味辛熱。寒則傷榮。必以甘緩之。風則傷衛。必以辛散之。此風寒兩傷。榮衛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為發散之劑。表虛膚緩者。則以桂枝為主。此以表實腠理密。則以麻黃為主。是先麻黃後桂枝。茲麻黃為君。桂枝為臣也。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

苦甘為助。佐麻黃以發表。大棗味甘溫。生薑味辛。溫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風則傷陽。寒則傷陰。榮衛陰陽。為風寒兩傷。則非輕劑所能獨散也。必須輕重之劑以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已。榮衛之氣俱和。是以石膏為使。石膏為重劑。

而又專達肌表者也。大青龍湯。發汗之重劑也。非桂枝湯之所同。用之稍過。則又有亡陽之失。經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即此觀之。劑之輕重可見矣。

其用湯者。宜詳審之。

麻黃(君六兩去節),桂枝(臣二兩去皮),甘草(佐一兩炙),杏仁(佐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佐三兩切),大棗(佐十枚擘),石膏(使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止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一作逆)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又溫粉方

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等分)

上搗羅為細末。每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令勻。粉撲周身止汗。無藁本亦得。

白話文:

大青龍湯方

青龍是東方甲乙木的神,對應春季並主宰肝臟,專司生發的職能,是萬物生長繁榮的主宰。萬物初生時會裂開外殼,分成兩部分,而肝有兩葉,正對應樹木的葉子。之所以稱為「青龍」,是因為它能發散榮衛兩傷的邪氣,這與肝木的特性相應。

桂枝湯主治中風,麻黃湯主治傷寒,這兩者都是單純發散的方劑。但大青龍湯則不同,雖然也是發汗的方劑,但主治的病症卻不單一。

必須是中風而脈象浮緊(中風見寒脈),或傷寒而脈象浮緩(傷寒見風脈),這都是風寒兩傷的表現。風兼寒、寒兼風的情況,正是大青龍湯專門主治的。若見到這樣的脈證,單用桂枝湯解肌祛風,無法消除寒邪,病情不會好轉;若只用麻黃湯發汗散寒,也無法祛除風邪,病情仍會持續。因此,張仲景特別設立大青龍湯,以同時解除風寒兩邪。

麻黃味甘溫,桂枝味辛熱。寒邪傷榮,需用甘味緩和;風邪傷衛,需用辛味發散。風寒兩傷,榮衛俱病,故以甘辛相合,組成發散之劑。表虛膚緩者,以桂枝為主;表實腠理密者,則以麻黃為主。此方先麻黃後桂枝,故麻黃為君,桂枝為臣。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相輔,佐麻黃以發表;大棗味甘溫,生薑味辛溫,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風傷陽,寒傷陰,榮衛陰陽被風寒兩傷,非輕劑能獨散,必須輕重之劑同用,才能同時祛除陰陽之邪,使榮衛之氣調和。因此,石膏為使藥,因其為重劑,且專達肌表。

大青龍湯是發汗的重劑,與桂枝湯不同。使用稍過,可能導致亡陽之弊。《傷寒論》提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又說:「一服汗出即停後服,若再服,汗多亡陽,導致虛弱惡風、煩躁不得眠。」由此可見,此方劑量輕重需謹慎掌握,使用者應詳細審察。

組成與用法
麻黃(君,六兩,去節)
桂枝(臣,二兩,去皮)
甘草(佐,一兩,炙)
杏仁(佐,四十枚,去皮尖)
生薑(佐,三兩,切)
大棗(佐,十枚,擘)
石膏(使,如雞子大,碎)

以上七味藥,以水九升,先煮麻黃,煮至水量減少二升,去除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以微微出汗為度。若汗出過多,可用溫粉止汗。若服一次即出汗,應停服後續藥量;若再服,可能因汗多亡陽,導致虛弱惡風、煩躁失眠。

溫粉方
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每取藥末一兩,加入米粉三兩,混合均勻,撲灑全身以止汗。若無藁本,亦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