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2. 諸藥方論

3. 桂枝湯方

經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蓋桂枝湯。本專主太陽中風。其於腠理致密。榮衛邪實。津液榮固。寒邪所勝者。則桂枝湯不能發散。必也皮膚疏湊。又自汗。風邪干於衛氣者。乃可投之也。仲景以解肌為輕。以發汗為重。

是以發汗吐下後。身疼不休者。必與桂枝湯。而不與麻黃湯者。以麻黃湯專於發汗。其發汗吐下後。津液內耗。雖有表邪。而止可解肌。故須桂枝湯小和之也。桂味辛熱。用以為君。必謂桂猶圭也。宣道諸藥。為之先聘。是猶辛甘發散為陽之意。蓋發散風邪。必以辛為主。故桂枝所以為君也。

芍藥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為臣佐者。內經所謂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藥為臣。而甘草為佐也。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二物為使者。內經所謂風淫於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以薑棗為使者也。薑棗味辛甘。固能發散。

而此又不特專於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薑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麻黃湯所以不用薑棗者。謂專於發汗。則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用諸方者。請熟究之。

桂枝(君三兩去皮),芍藥(臣佐三兩),甘草(臣佐二兩炙),大棗(使十二枚擘),生薑(使三兩切)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使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麥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白話文:

《桂枝湯方》

經典上說,桂枝原本是用來解肌發散的。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卻不出汗,就不能使用桂枝湯。必須牢記這一點,以免誤用。因為桂枝湯原本專門用於治療太陽中風證,對於腠理緊密、營衛邪氣壅實、津液固守、寒邪偏盛的情況,桂枝湯無法發揮發散作用。只有在皮膚疏鬆、自發出汗、風邪侵犯衛氣時,才適合使用。張仲景認為解肌的作用較輕,發汗的作用較重。

因此,在發汗、催吐、瀉下之後,如果身體疼痛仍未緩解,就應該使用桂枝湯,而不是麻黃湯。因為麻黃湯專用於發汗,而在發汗、吐下之後,津液已經耗損,即使仍有表邪,也只能解肌,所以需要用桂枝湯輕微調和。桂枝味辛性熱,作為君藥,取其「宣導諸藥」的作用,如同辛甘發散屬陽的特性。發散風邪必須以辛味為主,因此桂枝為君藥。

芍藥味苦酸、性微寒,甘草味甘性平,這兩味藥作為臣佐。《內經》提到,風邪偏盛時,應以辛味藥為主,佐以苦味藥,用甘味緩和,用酸味收斂。因此,芍藥為臣藥,甘草為佐藥。生薑味辛性溫,大棗味甘性溫,這兩味藥作為使藥。《內經》說,風邪在內時,應以甘味緩和,以辛味發散,所以用薑、棗為使藥。薑、棗味辛甘,固然能發散,但在此方中不僅僅用於發散,而是因為脾主運化胃的津液,薑、棗的作用在於運行脾的津液,調和營衛。麻黃湯不用薑、棗,是因為它專注於發汗,不需依賴脾胃運化,津液自然能通暢。使用這些方劑時,應仔細研究。

組成與用量:
桂枝(君藥,三兩,去皮)
芍藥(臣佐藥,三兩)
甘草(臣佐藥,二兩,炙)
大棗(使藥,十二枚,剖開)
生薑(使藥,三兩,切片)

煎服方法:
將以上五味藥切碎,用七升水,以小火煮至三升,濾去藥渣。待溫度適宜後,服用一升。服藥後片刻,再喝一升多的熱稀粥,以助藥力。蓋上被子約兩小時,讓全身微微出汗為佳,切勿大汗淋灕,否則病邪難以去除。如果服一次藥後出汗病癒,即可停藥,不必服完整劑。若未出汗,則繼續按前法服用。若仍無汗,可縮短服藥間隔,半天內服完三劑。

病情嚴重者,可一日一夜連續服藥,觀察二十四小時。若服完一劑後症狀仍在,可再服。若始終無汗,可服至二、三劑。服藥期間,禁食生冷、黏滑、肉類、麵食、五辛、酒類、乳酪及氣味濃烈的食物。

4. 麻黃湯方

本草有曰。輕可去實。即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實為寒邪在表。皮腠堅實。榮衛勝。津液內固之表實。非腹滿便難之內實也。聖濟經曰。汗不出而腠密。邪氣勝而中蘊。輕劑所以揚之。即麻黃葛根之輕劑耳。麻黃味甘苦。用以為君者。以麻黃為輕劑。而專主發散。是以為君也。

桂枝為臣者。以風邪在表又緩。而膚理疏者。則必以桂枝解其肌。是用桂枝為臣。寒邪在經。表實而腠密者。則非桂枝所能獨散。必專麻黃以發汗。是當麻黃為主。故麻黃為君。而桂枝所以為臣也。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辛苦者。是茲類歟。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溫。

用以為佐使者。內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者榮之主也。傷寒榮勝衛固。血脈不利。是專味甘之物以緩之。故以甘草杏仁為之佐使。且桂枝湯主中風。風則傷衛。風邪並於衛。則衛實而榮弱。仲景所謂汗出惡風者。此為榮弱衛強者是矣。故桂枝湯佐以芍藥。用和榮也。

麻黃湯主傷寒。寒則傷榮。寒邪並於榮。則榮實而衛虛。內經所謂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者是矣。故麻黃佐以杏仁。用利氣也。若是之論。實處方之妙理。製劑之淵微。該通君子。熟明察之。乃見功焉。

麻黃(君三兩去節),桂枝(臣二兩去皮),甘草(佐使二兩炙),杏仁(佐使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緩取微汗。並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白話文:

麻黃湯方

中醫古籍記載,輕劑可以去除實邪,例如麻黃、葛根這類藥物。這裡的「實」指的是寒邪侵襲體表,皮膚腠理緊閉,營衛之氣偏盛,津液內固的表實證,而非腹部脹滿、大便困難的內實證。《聖濟經》提到,若汗不出且腠理緊密,邪氣旺盛而內蘊,則需用輕劑發散,麻黃、葛根即屬此類輕劑。

麻黃味甘苦,作為君藥,因其為輕劑且專攻發散,故為主藥。桂枝為臣藥,因風邪在表且病勢較緩,若皮膚腠理疏鬆,則需桂枝解肌。但若寒邪在經絡,表實且腠理緊密,單靠桂枝無法發散,必須以麻黃為主發汗,故麻黃為君,桂枝為臣。《內經》言:「寒邪侵襲體內,宜用甘熱藥治療,佐以辛苦之品。」此方即屬此類。

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溫,作為佐使藥。《內經》提到:「肝氣鬱結時,宜食甘味以緩解。」肝主營血,傷寒時營氣偏盛而衛氣固守,血脈不暢,故用甘味藥物緩解,因此以甘草、杏仁為佐使。

桂枝湯主治中風,風邪傷衛氣,使衛氣實而營氣弱,仲景所說的「汗出惡風」即營弱衛強的表現,故桂枝湯佐以芍藥調和營氣。而麻黃湯主治傷寒,寒邪傷營氣,使營氣實而衛氣虛,《內經》所謂「氣偏盛則血虛,血偏盛則氣虛」,故麻黃湯佐以杏仁調暢氣機。此類論述,實為處方的精妙原理,製劑的深奧學問,需細心體會方能見效。

藥材與煎服法
麻黃(君藥,三兩,去節)
桂枝(臣藥,二兩,去皮)
甘草(佐使,二兩,炙)
杏仁(佐使,七十枚,去皮尖)

以上四味藥,以九升水先煮麻黃,煮至水量減少二升,撇去浮沫,加入其餘藥材,再煮取二升半藥液,濾去藥渣。溫服八合,緩緩發微汗,不需喝粥助汗。其餘調養方法與桂枝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