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藥方論序

回本書目錄

藥方論序

1. 藥方論序

制方之體: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耦、復七方是也。是以制方之體,欲成七方之用者,必本於氣味生成,而制方成焉。其寒、熱、溫、涼四氣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生成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

是以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矣。主對治療,由是而出;斟酌其宜,參合為用。君臣佐使,各以相宜;宣攝變化,不可勝量。一千四百五十三病之方,悉自此而始矣。其所謂君臣佐使者,非特謂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

三品之君臣也。制方之妙,的與病相對;有毒無毒,所治為病主。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擇其相須相使,制其相畏相惡,去其相反相殺。君臣有序,而方道備矣。方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則氣力不全。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所謂遠近者:身之遠近也。在外者身半以上,同天之陽,其氣為近;在內者身半以下,同地之陰,

其氣為遠。心肺位膈上,其臟為近;腎肝位膈下,其臟為遠。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腎肝位遠,數多則其氣緩,不能速達於下;必劑大而數少,取其氣迅急,可以走下也。心肺位近,數少則其氣急,不能發散於上;必劑少而數多,取其氣易散,可以補上也。

所謂數者:腎一、肝三、脾五、心七、肺九,為五臟之常制。不得越者。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又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隨其攸利而施之,遠近得其宜矣。奇方之制:大而數少,以取迅走於下。所謂下藥不以偶。偶方之制:少而數多,以取發散於上。所謂汗藥不以奇。

經曰:「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處方之制,無逾是也。自評古諸方,歷歲浸遠,難可考評。惟張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祖。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醫帙之中,特為

白話文:

《藥方論序》

制定藥方的根本在於十種劑型:宣散、通利、滋補、瀉下、輕清、重鎮、收澀、滑利、燥濕、潤澤。而運用藥方則有七種方法: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因此要發揮這七種方劑的功效,必須以藥物氣味為根本來組方。藥物的寒、熱、溫、涼四氣源於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生於地。這些氣味的形成蘊含著陰陽造化的玄機。

每味藥物都兼具氣味特性,因而具備完整的藥性原理。主治對應病症的方法由此產生,通過斟酌配伍來發揮作用。君、臣、佐、使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產生的變化無窮無盡。所有1453種病症的方劑,都是依據這個原理創制的。所謂君臣佐使,並非單純指《神農本草經》中上品120種為君藥,中品120種為臣藥,下品125種為佐使藥的三品分類。

組方的精妙在於精准對應病症。無論有毒無毒,能主治病症的就是君藥;輔助君藥的是臣藥;配合臣藥的是使藥。要選擇藥性相須相使的搭配,制約相畏相惡的關係,去除相反相殺的組合。君臣有序,方劑才能完備。通常一方設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也可一君三臣九佐使。若君多臣少或臣多佐少,藥力就會失衡。

君一臣二為小方;君一臣三佐五為中方;君一臣三佐九為大方。君一臣二屬奇數方;君二臣四屬偶數方;君二臣三屬奇數方;君二臣六屬偶數方。治療身體上部(近處)用奇數方,下部(遠處)用偶數方。心肺居膈上屬近;肝腎居膈下屬遠。近處用藥量輕而頻次多;遠處用藥量大而頻次少。肝腎位置遠,若藥味過多則藥力緩慢難達下焦,需用大劑量少味數使藥力急趨下行;心肺位置近,若藥味過少則藥力急迫難發散,需用小劑量多味數使藥力易於布散。

五臟常規用藥數:腎1味、肝3味、脾5味、心7味、肺9味,不可逾越。治上焦宜緩方,治下焦宜急方。急方用氣味厚重之藥,緩方用氣味輕薄之藥。根據病位遠近靈活運用。奇數方藥味少而量大,專攻下焦(瀉下藥不用偶數方);偶數方藥味多而量小,主發上焦(發汗藥不用奇數方)。醫經雲:"發汗不用奇方,攻下不用偶方",這是處方的基本原則。

歷代古方年代久遠難以考證,唯張仲景的方劑堪稱眾方之祖。因仲景承襲伊尹之法,伊尹本於神農之經,故在醫籍中...(原文截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