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卷中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4)

1. 勞復

傷寒勞復,何以明之?勞為勞動之勞,復為再發也。是傷寒瘥後,因勞動再發者是也。傷寒新瘥後,血氣未平,餘熱未盡,勞動其熱,熱氣還經絡,遂復發也。

此有二種:一者因勞動外傷;二者因飲食內傷。其勞動外傷者,非止強力搖體,持重遠行之勞;至於梳頭洗面則動氣,憂悲思慮則勞神,皆能復也,況其過用者乎?其飲食內傷者,為多食則遺,食肉則復者也。

《內經》曰:「熱病已愈,而時有遺者何也?以熱甚而強食之,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留薄,兩陽相合,故有所遺。」經曰:「病已瘥尚微煩,設不了了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夫傷寒邪氣之傳,自表至里,有次第焉;發汗吐下,自輕至重,有等差焉。又其勞復則不然,見其邪氣之復來也,必迎奪之,不待其傳也。經曰:「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加大黃。」且枳實梔子豉湯則吐之,豈待虛煩懊憹之證?加大黃則下之,豈待腹滿譫語之候?

經曰:「傷寒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亦是便要折其邪也。蓋傷寒之邪,自外入也;勞復之邪,自內發也。發汗吐下,隨宜施用焉。

嗚呼!勞復也,食復也,諸勞皆可及,御內則死矣。若男女相易,則為陰陽易;其不易自病者,謂之女勞復。以其內損真氣,外動邪熱,真虛邪盛,則不可治矣。

昔督郵顧子獻,不以華敷之診為信,臨死致有出舌數寸之驗。由此觀之,豈不與後人為鑑誡哉!

白話文:

勞復指的是傷寒病癒後,因勞動而再次發病的情況。 「勞」指勞動,「復」指再次發作。傷寒痊癒後,血氣尚未恢復平穩,餘熱未盡,此時勞動會加重體內熱氣,使熱氣循經絡運行,導致疾病復發。

勞復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外在勞動所致的損傷;另一種是飲食內傷所致。外在勞動的損傷不僅限於劇烈運動或負重遠行,即使是梳頭洗臉等輕微動作,或憂慮悲傷等精神勞累,都可能誘發疾病復發,更何況過度勞動。飲食內傷則多指飲食過量或食用肉類後導致疾病復發。

《內經》指出,熱病痊癒後有時會再次發病,是因為病情雖然減輕,但體內仍殘留餘熱,如果此時進食過多,穀氣停滯,與殘餘的陽氣相合,就會導致疾病復發。《內經》也提到,病癒後仍有輕微煩躁的症狀,是因為身體虛弱,難以承受穀氣,減少飲食就能痊癒。

傷寒邪氣的傳播,由表及裡,循序漸進;發汗、吐瀉的治療方法,也應由輕到重,循序漸進。但勞復則不同,邪氣的再次出現是直接發作的,必須及時採取措施阻止,不需要等待邪氣循序傳播。

《內經》記載,傷寒痊癒後勞復的病人,可用枳實梔子豉湯治療。若有宿食,則需加入大黃。枳實梔子豉湯可以起到吐瀉的作用,不需要等到出現虛煩懊惱等症狀才用;加入大黃則具有瀉下的功效,也不必等到出現腹脹神志不清等症狀才使用。

《內經》還提到,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熱的病人,可用小柴胡湯治療。脈象浮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脈象沉實的,則需用瀉下方法治療,都是為了迅速去除邪氣。

總而言之,傷寒的邪氣由外侵入,而勞復的邪氣則由內而發。發汗、吐瀉等治療方法,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勞復以及飲食導致的復發,各種勞累都可能誘發,若不注意調養,則會危及生命。男女勞復的症狀不同,女子勞復是因內傷真氣,外動邪熱,真氣虛弱,邪氣旺盛所致,難以治療。

古人督郵顧子獻因不信賴醫生華敷的診斷,最終病重而死,死前舌頭伸出數寸,這件事足以作為後人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