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卷中 (13)
卷中 (13)
1. 霍亂
傷寒霍亂。何以明之?上吐而下利,揮霍而撩亂是也。邪在上焦者,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者,但利而不吐;而若邪在中焦,胃氣不治,為邪所傷,使陰陽乖隔,遂上吐而下利。若止嘔吐,而利經止,得之吐利,必也上吐下利,躁擾煩亂,乃謂之霍亂。其與但稱吐利者,有以異也。
傷寒吐利者,邪氣所傷;霍亂吐利者,飲食所傷也。其有兼傷寒之邪,內外不和者,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也。經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是霍亂兼傷寒者也。霍亂頭痛發熱,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以其中焦失治,陰陽乖隔,必有偏之者。偏陽則多熱,偏陰則多寒。許仁則曰:「病有乾霍亂,有濕霍亂。乾霍亂死者多,濕霍亂死者少。」蓋吐利則所傷之物,得以出泄,雖霍亂其則止於胃中水穀泄盡則止矣。所以死者少。及其乾霍亂而死多者,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則所傷之物,不得出泄,壅閉正氣,關隔陰陽,煩擾悶亂,躁無所安,喘脹乾霍亂而死。嗚呼!食飲有節,起居有常者,豈得致霍亂耶?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喪身之由,實自致爾。
白話文:
霍亂
傷寒引起的霍亂如何辨別?其特徵是上吐下瀉,症狀急劇且混亂。若邪氣停留在上焦,只會嘔吐而不腹瀉;若邪氣在下焦,則只腹瀉而不嘔吐;但若邪氣在中焦,胃氣失調,被邪氣所傷,導致陰陽失衡,便會同時嘔吐和腹瀉。若僅嘔吐而腹瀉停止,或僅腹瀉而嘔吐停止,都不能稱為霍亂。必須是上吐下瀉,同時伴隨煩躁不安、混亂不適,才稱作霍亂。這與單純的吐瀉有所不同。
傷寒引起的吐瀉,是因邪氣侵襲;而霍亂的吐瀉,則是因飲食不當所致。若同時受傷寒邪氣影響,內外失調,則可能伴隨頭痛、發熱及吐瀉。經典提到:「若出現發熱、頭痛、全身疼痛、惡寒、吐瀉,這是什麼病?」答案是:「這稱為霍亂。」即使吐瀉停止後又再度發熱,也屬於霍亂合併傷寒的情況。
霍亂患者若頭痛發熱,且熱症明顯、想喝水,可用五苓散治療;若寒症較重、不想喝水,則適用理中丸。這是因為中焦失調,陰陽失衡,必然偏向某一方:偏陽則熱症多,偏陰則寒症多。
許仁則曾說:「霍亂有乾霍亂和濕霍亂之分。乾霍亂死亡率高,濕霍亂死亡率較低。」濕霍亂因吐瀉能將致病物質排出,待胃中食物排盡後症狀便會緩解,故死亡較少。而乾霍亂死亡率高,是因無法嘔吐或腹瀉,致病物質無法排出,阻塞正氣,使陰陽隔絕,導致煩躁、悶亂、喘息、腹脹,最終死亡。
唉!若能飲食有節制、生活規律,怎會得霍亂?飲食過量損傷腸胃,喪命的原因,實是自己造成的。
2. 蓄血
傷寒蓄血。何以明之。蓄血者,在下焦結聚,結聚而不行,蓄積而不散者是也。血菀於上,而吐血者,謂之薄厥;留於下而瘀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裡,血為熱所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之所致。經曰:「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
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者是也。大抵看傷寒,必先觀兩目,次看口舌,然後自心下至小腹,以手攝按之,覺有滿硬者,則當審而治之。如少腹覺有硬滿,便當問其小便。若小便不利者,則是津液留結,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者,則是蓄血之證。
可下瘀血。經曰:「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又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皆須抵當丸下之愈。陽明證,其人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證。蓄血於下,
所以如狂者。經所謂「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於下,所以喜忘者。《內經》曰:「血並於下,亂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則為蓄血證明矣。蓄血之證,又有輕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蓄血之甚者,須抵當湯丸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少腹急結者,則為蓄血之輕也,須桃仁承氣湯以利之。
醫之妙者何也?在乎識形證,明脈息,曉虛實,知傳變。其於形證之明者,眾人所共識,又何以見其妙?必也形證之參差,眾人所未識,獨先識之,乃所以為妙。且如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發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
此有瘀血,抵當湯主之。當不大便,六七日之際,又無喜忘如狂之證,亦無少腹硬滿之候,當是之時,與承氣湯下者多矣。獨能處以抵當湯下之者,是為醫之妙者也。若是者,何以知其有蓄血也?且脈浮而數,浮則傷氣,數則傷血。熱客於氣則脈浮,熱客於血則脈數。因下之後,
浮數俱去則已。若下之後數去,其脈但浮者,則榮血間熱去,而衛氣間熱在矣,為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也。及下之後,浮脈去而數不解者,則衛氣間熱去,而榮血間熱在矣。熱氣合併,迫血下行,胃虛協熱,消穀善飢。
血至下焦,若下不止,則血得以去,泄必便膿血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則血不得出泄,必蓄在下焦為瘀血,是須抵當湯下之。此實疾證之奇異,醫法之玄微,能審諸此者,真妙醫也。
白話文:
蓄血
傷寒病中的蓄血,如何辨別呢?蓄血是指在下焦凝結積聚,停滯不行,積聚不散的狀態。若血鬱積在上部而導致吐血,稱為「薄厥」;若滯留於下部而形成瘀血,則稱為「蓄血」。這是因為太陽經邪熱內傳,熱與血相搏,凝結不行,積聚於下焦所致。
經典記載:「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象微而沈,卻未形成結胸,病人出現發狂症狀。」這是因為熱邪在下焦,小腹應當硬滿,若小便通利,則需通過瀉下瘀血才能痊癒,此時應使用抵當湯治療。
診斷傷寒時,應先觀察雙眼,再看口舌,接著從心窩至小腹用手觸按,若發現脹滿硬塊,則需仔細辨證治療。若小腹有硬滿感,應詢問小便情況:若小便不利,是津液停滯,可利小便;若小便通利,則是蓄血證候,需瀉下瘀血。
經典又說:「傷寒有熱,小腹脹滿,本應小便不利,如今反而通利,表示有瘀血。」又說:「太陽病出現身黃、脈沈結、小腹硬、小便不利,是無瘀血;若小便通利且病人發狂,則是明確的瘀血證候。」此類情況皆需以抵當丸瀉下瘀血才能痊癒。
陽明病證中,若病人容易健忘,大便雖硬卻排出順暢,且顏色發黑,也是蓄血的表現。蓄血在下焦,可能導致發狂,即經典所說「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瘀血在下,也可能引起健忘,如《內經》所言:「血並於下,亂而喜忘。」只要出現其中一種症狀,即可確診為蓄血。
蓄血證有輕重之分:發狂、健忘屬於重症,需用抵當湯或抵當丸瀉下瘀血;若表證已解,僅有小腹急結,則屬輕症,可用桃仁承氣湯活血化瘀。
醫術的高明之處在於能辨識症狀、掌握脈象、判斷虛實、瞭解病情演變。對於明顯的症狀,多數醫者都能辨認,但若能從複雜不典型的表現中率先識別,才是真正的妙手。例如,病人無明顯表裡證,發熱七八日,即使脈象浮數,也可考慮瀉下。若瀉下後脈數未解,持續發熱且食慾亢進,六七日未排便,則表示有瘀血,應以抵當湯治療。
此時若無健忘、發狂或小腹硬滿等典型症狀,多數醫者可能選用承氣湯,唯有能準確判斷並使用抵當湯者,方顯醫術精妙。如何得知有蓄血?脈浮而數,浮為氣分受熱,數為血分受熱。瀉下後若浮數脈象消失則病癒;若數脈去而僅存浮脈,表示血分熱退而氣分熱留,可能出現飢餓感但消化不良;若浮脈去而數脈仍在,則是氣分熱退而血分熱留,熱迫血下行,導致食慾亢進。
若血至下焦未能排出,持續積聚則形成瘀血,需以抵當湯瀉下。此類病情特殊,醫理深奧,能準確辨治者,堪稱妙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