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卷中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1)

1. 熱入血室

傷寒熱入血室。何以明之。室者,屋室也。謂可以停止之處。人身之血室者,榮血停止之所,經脈留會之處,即衝脈是也。衝脈者,奇經八脈之一脈也。起於腎下,出於氣衝,並足陽明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脈之海。王砯曰:沖為血海。言諸經之血,朝會於此,男子則運行生精,

女子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內經》曰:任脈通,衝脈盛,月事以時下者是也。王砯曰:陰靜海滿而去血,謂衝脈盛,為海滿也。即是觀之,沖是血室可知矣。傷寒之邪,婦人則隨經而入,男子由陽明而傳。以沖之脈,與少陰之絡起於腎,女子感邪,太陽隨經,便得而入沖之經,

並足陽明。男子陽明內熱,方得而入也。沖之得熱,血必妄行。在男子則下血譫語,在婦人則月水適來。陽明病下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者。斯蓋言男子,不止謂婦人而言也。婦人傷寒,經水適來,與經水適斷者,皆以經氣所虛,宮室不闢,邪得乘虛而入。針經有言曰:邪氣不得其虛,

不能獨傷人者是矣。婦人熱入血室,有須治而愈者,有不須治而愈者,又各不同也。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和,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

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二者是須治而愈是也。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則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是不須治而愈者也。譫語為病邪之甚者,何不須治而愈耶。且胸脅滿,如結胸譫語,是邪氣留結於胸脅而不去者,

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寒熱如瘧,發作有時者,是血結而不行者,須小柴胡湯散之。二者既有留邪,必須治之可也。若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此則經水既來,以里無留邪,但不妄犯,熱隨血散,必自愈。《經》曰:血自下,下者愈。故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所謂妄犯者,謂恐以譫語為陽明內實,攻之犯其胃氣也。此無胸脅之邪,恐刺期門犯其中焦也。此無血結,恐與小柴胡湯犯其上焦也。小柴胡湯解散,則動衛氣,衛出上焦,動衛氣是犯上焦也。刺期門則動榮氣,榮出中焦,動榮氣是犯中焦也。《脈經》有曰: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豈謂藥不謂針耶。此其是歟。

白話文:

熱入血室

所謂「血室」,是指人體內血液匯聚流動的場所,也就是「衝脈」。衝脈是奇經八脈之一,起始於腎下,經過氣衝穴,沿著足陽明經,環繞肚臍上行至胸中後分散,被稱為「十二經脈之海」。王砯曾說:「衝脈是血海。」意指全身的血液都會匯聚於此。在男性,衝脈負責運行精氣;在女性,則上化為乳汁,下形成月經。《內經》提到:「任脈通暢,衝脈旺盛,月經便能按時來潮。」王砯也說:「陰血靜藏,血海充盈後排出經血。」由此可見,衝脈即是血室。

傷寒病邪侵入時,女性因經脈與衝脈相連,病邪容易隨經脈進入血室;男性則需通過陽明經的內熱,病邪才能傳入衝脈。一旦衝脈受熱,血液便會異常妄行。男性可能出現下血、譫語;女性則可能正值月經來潮。若陽明病患者出現下血、譫語,即為「熱入血室」,此現象不僅限於女性,男性也可能發生。

女性患傷寒時,若月經剛來或剛結束,因經氣虛弱,子宮氣血未固,病邪易乘虛而入。《針經》提到:「邪氣若無虛弱之處可乘,便無法單獨傷人。」女性熱入血室的情況,有些需要治療才能痊癒,有些則可不藥而癒,具體表現各異:

  1. 需治療的情況
  • 女性中風後發熱惡寒,月經來潮,約七八日後熱退但脈搏遲緩,身體涼爽,胸脅脹滿如結胸狀,並有譫語,此為熱入血室,應針刺期門穴。
  • 若月經剛結束,熱入血室導致血液凝結,症狀如瘧疾般定時發作,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1. 不須治療的情況
  • 女性傷寒發熱時月經來潮,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卻譫語如見鬼魅,此為熱入血室,只要不誤治胃氣及上中二焦,熱邪會隨經血排出而自癒。《內經》說:「經血自然排出,病即痊癒。」

所謂「誤治」,是指將譫語誤認為陽明實熱而攻下,損傷胃氣;或無胸脅症狀卻誤刺期門,擾動中焦;或無血結卻誤用小柴胡湯,影響上焦。小柴胡湯會擾動衛氣(衛氣出於上焦),刺期門則會擾動榮氣(榮氣出於中焦),皆須謹慎。《脈經》強調「勿犯胃氣及上二焦」,不僅指藥物,也包括針刺。

總之,熱入血室的治療需辨證施治,避免不當乾預,方能確保痊癒。

2. 發黃

傷寒發黃,何以明之?經曰:濕熱相交,民當病癉,癉者黃也,單陽而無陰者也。傷寒至於發黃,為疾之甚也。濕也,熱也,甚者則發黃。內熱已盛,覆被火者,亦發黃也。邪風被火熱,兩陽相熏灼,其身必發黃。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是由內有熱而被火致發黃者也。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是由陽明熱盛致發黃者也。傷寒發汗已,身自為黃,所以然者,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是由寒濕致發黃者也。濕亦令黃也,熱亦令黃也,其能辨之乎?二者非止根本有異,而色澤亦自不同。

濕家之黃也,身黃如似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也。至於熱盛之黃也,必身黃如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正黃如柏,是其正黃色也。由是觀之,濕之與熱,豈不異哉?大抵黃家屬太陰,太陰者脾之經也,脾者土,黃土色也。脾經為濕熱蒸之,則色見於外,必發身黃。經曰:

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者是矣。熱雖內盛,若已自汗出,小便利者,則不能發黃必也。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黃家為熱盛,而治法亦自有殊。傷寒八九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少腹滿者,

茵陳蒿湯主之,此欲泄滌其熱也。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此欲解散其熱也。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此欲解散其熱也。此數者,泄滌解散,乃治之不同,亦皆析火徹熱之劑也。一或身黃脈沉結,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為蓄血在下焦,

使之黃也。必須抵當湯下之而愈。黃家既是病之已極,是以有不治之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無脈,鼻氣出冷,為不治之疾。又若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是為心絕。環口黧黑,柔汗發黃,是為脾絕,皆不治之症。醫者更詳視之。

白話文:

發黃

傷寒病出現發黃的症狀,該如何理解呢?經典中提到:「濕熱互相交結,人就會得癉病。」癉就是發黃,屬於純陽無陰的病症。傷寒發展到發黃的程度,表示病情已經相當嚴重。濕氣和熱氣過盛,就會導致發黃。體內熱氣已經很旺盛,如果再受到火熱之邪的影響,也會引發發黃。邪風受到火熱的影響,兩種陽邪相互熏灼,身體必然發黃。陽明病若受火熱之邪影響,額頭微微出汗,小便不通暢的,必定會發黃,這是因為體內有熱,又受火邪而導致發黃。陽明病沒有汗,小便不通暢,心中煩悶不安的,也必定會發黃,這是因為陽明熱氣過盛而導致發黃。傷寒發汗後,身體自行發黃,原因是寒濕在體內未能解除,此時不宜用瀉下法,應從寒濕方面治療,這是寒濕導致的發黃。濕氣會讓人發黃,熱氣也會讓人發黃,該如何區分呢?這兩者不僅根本原因不同,黃色的表現也有差異。

濕氣導致的發黃,身體呈現如煙熏般的暗黃色,雖然發黃但色澤晦暗不明亮。而熱氣過盛導致的發黃,身體必定呈現如橘子般的鮮黃色,嚴重時黃色鮮明,甚至沾染衣物呈現如柏樹般的正黃色,這是典型的熱性發黃。由此可見,濕氣與熱氣導致的發黃,豈不是截然不同?一般來說,發黃的病症多與太陰經有關,太陰經屬脾,脾屬土,土色為黃。脾經受到濕熱蒸騰,黃色就會顯現在外,導致身體發黃。經典中提到:

「傷寒脈象浮緩,手足溫暖的,表示病邪在太陰經,太陰病應當會發黃。」熱氣雖然內盛,但如果已經自行出汗,小便通暢的,就不會發黃。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無汗,汗液僅到頸部為止,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水,這是瘀熱在體內,身體必定發黃。發黃的病症多因熱氣過盛,但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傷寒病八九天後,身體呈現橘子般的黃色,小便不通暢,小腹脹滿的,

可用茵陳蒿湯治療,目的是清除體內的熱邪。傷寒病發黃且發熱的,可用梔子柏皮湯治療,目的是疏散熱邪。傷寒病瘀熱在體內,身體必定發黃的,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目的也是疏散熱邪。這幾種方法,有的是清除熱邪,有的是疏散熱邪,治療方式不同,但都是清熱瀉火的方劑。如果身體發黃,脈象沈結,小腹硬滿但小便通暢,病人出現狂躁症狀的,這是下焦有蓄血,

導致的發黃,必須用抵當湯瀉下才能治癒。發黃的病症往往是病情嚴重的表現,因此有許多難以治癒的情況。不僅僅是寸口脈接近手腕處無脈搏、鼻中呼出冷氣屬於不治之症,如果病人形體如煙熏般晦暗,雙眼直視且搖頭的,這是心氣衰竭的表現;口唇周圍發黑,冷汗淋灕且發黃的,這是脾氣衰竭的表現,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醫者應仔細觀察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