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卷中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0)

1. 筋惕肉瞤

傷寒筋惕肉瞤。何以明之?傷寒頭痛身疼,惡寒發熱者,必然之證也。其於筋惕肉瞤,非常有之者,必待發汗過汗多汗,則有之矣。《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太虛,筋肉失所養,故惕惕然而跳,瞤瞤然而動也。太陽病脈微弱,汗出惡風者,

不可服大青龍湯,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即是觀之。筋惕肉瞤,由發汗多亡陽,陽虛可見矣。茲雖逆也,止於發汗亡陽而表虛,

治以溫經益陽則可矣。或因吐下發汗,表裡俱虛,而有此狀者,又非若但發汗後所可同也。經曰:「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七八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筋脈動惕者,久而成痿。」此為逆之甚者也。太陽病發汗,復下之後,表裡俱虛,復加燒針,因胸煩,

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茲為逆之甚者也。發汗吐下,庸可忽諸?

白話文:

筋惕肉瞤

傷寒病出現筋脈抽搐、肌肉跳動的現象,該如何理解?傷寒患者出現頭痛、身體疼痛、怕冷發熱,是必然的症狀。至於筋脈抽搐、肌肉跳動,並非常見症狀,通常是在過度發汗、汗出過多時才會發生。《內經》說:「陽氣能滋養精神,也能柔潤筋脈。」若發汗過多,津液耗損,陽氣極度虛弱,筋肉失去滋養,因此會出現筋脈跳動、肌肉顫抖的現象。

太陽病患者脈搏微弱,出汗怕風時,不可服用大青龍湯,否則會導致四肢冰冷、筋脈抽搐、肌肉跳動,這是錯誤的治療。太陽病患者發汗後,症狀未解,仍然發熱、頭暈、身體顫動,甚至站立不穩、搖搖欲倒的,應以真武湯治療。若患者左側有氣動感,不可發汗,否則會頭暈、汗出不止、筋脈抽搐、肌肉跳動。由此可見,筋惕肉瞤是因發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陽氣虛弱所致。

雖然這是治療不當的結果,但僅是發汗過多導致陽虛表虛,可用溫經補陽的方法治療。若因催吐、瀉下或發汗,導致表裡俱虛而出現此症狀,情況就比單純發汗後更嚴重。經典提到:「傷寒患者催吐、瀉下後又發汗,出現虛煩、脈搏極微弱,七八天後,心窩痞硬、脅下疼痛、氣逆衝咽喉、頭暈目眩、筋脈跳動的,長期可能導致痿症。」這是非常嚴重的治療錯誤。

太陽病患者發汗後又瀉下,表裡俱虛,再加上燒針治療,導致胸悶煩躁、面色青黃、皮膚跳動的,難以治癒。這是最嚴重的治療失誤。因此,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方法,豈能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