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格陽關陰證(八十三)
格陽關陰證(八十三)
1. 格陽關陰證(八十三)
張養愚患傷寒八九日以上,吐逆,食不得入,小便疰悶不通。醫作胃熱而吐,傳入膀胱,則小便不通也。予診其脈,見寸上二溢,而尺覆關中,伏而不見,乃斷之曰:格陽關陰證也。陽溢於上,不得下行;陰覆於下,不得上達;中有關格之病,是以屢汗而不得汗也。予投以透膈散,三啜而吐止,小便利而解。
論曰:或問何謂格陽關陰?答曰:難經云:「關以前動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陰乘之脈也。又曰:「陰氣太盛,陽氣不得營,故曰關;陽氣太盛,陰氣不得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矣。
素問曰:「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仲景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小便不利,格則吐逆。」又趺陽脈浮而澀,浮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由是言之,關脈沉伏而澀,尺寸有覆溢者,關格病也。何以言之?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在卦為泰,泰者通也;天氣不降,地氣不升,在卦為否,否者閉也。今陽不降,上魚際為溢,故其病吐逆,名為外格;陰不得上浮入尺為覆,故其病,小便不通,為內關,此關格之異也。
白話文:
格陽關陰證(八十三)
張養愚患傷寒八九天後,出現嘔吐、無法進食、小便不通且脹悶不適的症狀。醫生認為是胃熱導致嘔吐,熱邪傳至膀胱,因而小便不通。我診脈時發現寸脈浮溢過盛,尺脈沈伏於關脈之下,幾乎無法觸及,於是判斷為「格陽關陰證」。陽氣上浮無法下行,陰氣沈伏不能上達,中間形成關格之病,因此雖多次發汗卻無法出汗。我開立透膈散,服用三次後嘔吐停止,小便通暢而病癒。
有人問:「什麼是格陽關陰?」回答說:《難經》提到:「關脈前的脈動屬陽,正常應浮現九分。」超過為太過,不足為不及;若脈沈入尺部,稱為「覆」,即內關外格,是陰盛之脈。又說:「陰氣過盛,陽氣無法運行,稱為『關』;陽氣過盛,陰氣無法運行,稱為『格』。陰陽俱盛卻無法協調,稱為『關格』。」關格之症預後不佳。
《素問》記載:「人迎脈盛於平常四倍以上為格陽;寸口脈盛於平常四倍以上為關陰。若兩者皆盛四倍以上,即為關格。」張仲景則說:「尺脈異常為關,寸脈異常為格。關則小便不利,格則嘔吐。」此外,趺陽脈浮而澀,浮主嘔吐、消化不良,澀則食慾不振,此亦稱關格。由此可知,關脈沈伏而澀,尺寸脈有覆溢現象,即為關格病。
天地之氣本應交融(如卦象「泰」),若陽氣不降而浮於上(溢脈),則嘔吐逆,稱為「外格」;陰氣不升而沈於下(覆脈),則小便不通,稱為「內關」,此即關格之別。